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江桥税务筹划哪里有(税务筹划起源的国家是哪里)

四、亦正亦邪为民族,敢做敢为真爱国——马占山的战与降




11月19日,江桥抗战结束,马占山的队伍从齐齐哈尔市退到绥化、海伦一带,后来又退到黑河,组织黑河的抗日队伍,继续抗日。次年2月,马占山做出了一生中最具戏剧性的行为——投降,然后再举义旗。


这里特别提出马占山是为情势所迫,这个词很多人用。马占山为什么投降?这个投降应该用个引号。大致的经过是,2月8日,马占山到了哈尔滨,会见日军师团长多门中将,并和他谈条件:如果你要黑龙江投降,你给什么条件?马占山提出自己的条件,实际是为保证黑龙江的权益,他想通过自己的方式,维护黑龙江的利益,不至被日本人控制。谈了条件之后,宣布同意当时辽宁省省长提出的“联省自治”,保持黑龙江省的独立。


2月16日,马占山抵沈阳,参加四巨头会议,突然觉得事态不对,因为会议原计划讨论的是联省自治的问题,结果讨论的是伪满洲国的建国问题。马占山感到有点上当,所以,当在建国大纲上签字的时候,马占山借口身体不好,退出去了,没有签字,但回来之后,他还是参加了伪满洲国成立的典礼。后来又被任命为伪满洲国军政部的部长。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占山是投降了日本人。但是,我们看这个过程,第二天日本人命令就下来了,告诉马占山所有黑龙江的事情不用你来管,必须经过日本人来处理。马占山感觉到他被制约了,事情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所以,在这期间马占山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大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象,他这个时候就开始筹划再举义旗。


4月1日,马占山把2400万元,还有12辆汽车的物资和6辆轿车,偷偷从齐齐哈尔市运走了。第二天,他自己也走了,宣布重举义旗,再度抗日。马占山再次举起了抗日的大旗,然后,又转战在齐齐哈尔、黑河和哈尔滨进行抗日。后来又和苏炳文在内蒙进行抗日,他们的抗日一直坚持到了年底。到12月份的时候,由于天寒地冻,加上损失比较惨重,所有的这些抗日将领,包括苏炳文、马占山、李杜等相继退入了苏联。到这儿为止,马占山的东北抗日结束了。


这里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对马占山这段时间的表现怎么去看?2001年,召开学术研讨会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热点的问题。马占山为什么降日?对这个“降日”怎么去看待,黑龙江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刘邦厚先生,写过很多关于马占山的文章,他对马占山的评价是:马占山虽然降日了。但是他没有做过对不起国家、民族的任何事情。这里的字里行间还是降日了。马占山的嫡孙马志伟在《马占山将军传》里也写到:马占山是情势所迫,不得不为之。不管真降还是假降,都认为马占山是走了这步棋,有的人还挺惋惜的,说马占山是不是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


对于这些,我的观点是,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就是马占山的所作所为是和马占山的性格非常符合的,这才是真正的马占山。我们没有必要用一个标准来考量,我前面说过,马占山在军阀中养成了我行我素,独断专行的性格,甚至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计行为方式,我觉得这一点是真正的马占山。马占山这段“降日”,说是降日,还不如说是换一种斗争方式更准确。是不是应该看为以退为进?我们没有必要去对他这种想法表示遗憾,因为这正是马占山的性格在这里的一个集中体现。我用了这么一句话:马占山出身绿林,从其发迹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个人性格,有助于了解他的主流品质是什么样的。马占山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有敢做敢为、能屈能伸的性格,决定了他行为的我行我素、敢做敢当。


而且,我们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要从他的一生来看,马占山这一生中,第一,他做他想做的事情,他忠贞爱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第二,他的行为方式就是不受约束,如果没有这种不受约束,打不响江桥抗战第一枪。我以为最为可贵的正是他的这一个性。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江桥抗日、降日、反日,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马占山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战”,是马占山人格的力量,在江桥抗战的那一刻凸显出来,是机遇,更是本性所在。“降日”,对马占山而言,是一种并不注重行为方式,而受其本质思想支配下的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马占山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即使在“降日”期间,也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民族和国家的事情,而他在伪满洲国建国大纲上签字的时候,借口头疼跑了,就是他性格的体现,认为没有必要大义凛然地去跟人家斗争。马占山多次跟日本人接触,有英雄那样顶天立地的斗争,也有委婉的曲意周旋,我觉得这正是马占山的性格,而且我觉得也是很适合当时那种环境下的性格,如果不是这种性格,马占山抗日可能就没有这种结局。这就是我对马占山“降日”的认识,他是用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作为抗日的一种手段。


这也涉及我们对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有的时候人的性格决定行为方式,可能不适合当一般的大众规律,但是他有自己的特点,我觉得这也是学者应该关注的。去年召开研讨会时,我发现一个很好的现象,大家基本不谈马占山的投降回题了,因为大家越来越关注马占山的江桥抗战。马占山固然有他不完美的一面,但是马占山那种人格的魅力还是征服了大家。


在史学研究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研究到一定程度后,研究的重点会逐渐从事件的本身转向对当事人内在品质的深刻分析和探究。对马占山我越来越觉得,在我心目中,他不再是江桥抗战中跃马扬鞭、昂首挺胸的马占山,而是一个小个子,机警过人,胆大心细,敢做敢为,我行我素,真真切切的马占山,我觉得这就是他的性格。


马占山有军人的性格,有土匪的痕迹,也有从小经受贫苦历练所带来的品质。更可贵的是马占山并不是一介武夫,马占山穿过很多次西装,他出国考察时,穿的都是西装,有一张穿着白西装照的相片,简直不能把他和一个抗战民族英雄联系在一起,这真的是马占山吗?大家熟悉的马占山是冲动抗日的,但马占山绝不是冲动抗日的,马占山绝不是拍案而起的,他是有着人格修养、爱国修养的。所以,研究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逐渐从事转向人,从而赋予了历史研究中更多的感情色彩。


我主张研究历史一定要有感情,而这种感情,甚至在某种程度来讲,可以超越我们的理性。当然了,史学研究的一种本质应该是还原历史,但有的时候我们研究历史时赋予感情是为了更好地、科学性地研究。如马占山到底为什么发动江桥抗战,为什么要投降日本人,为什么又再次反日,我们这种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是一种学术,感情色彩也是一种研究的手段。


江桥抗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离我们渐行渐远,马占山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正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就是从物到人的认识过程。从对民族英雄的仰视和崇敬,到对其人格成长的关注,到对其民族精神的歌颂和赞叹,到对其不完美的性格行为的包容,我们对马占山的研究正走入一个新的境界。在走进马占山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一些观念和认识,感受着江桥抗战中人性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赋予江桥抗战一种人文精神和感情色彩。




五、江桥抗战,精神永生——马占山与齐齐哈尔市之缘




江桥抗战渐行渐远,但马占山走进了人们的心中。马占山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特色的人物,在齐齐哈尔市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对于齐齐哈尔市来讲,马占山江桥抗战,打响中国抗战第一枪,是非常有特点的,所以,齐齐哈尔市非常珍视马占山和江桥抗战留给我们的这份精神财富。到过齐齐哈尔市的人都会发现,有关马占山的东西到处都有。


我想,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研究从客观到主观认识、从学术到政治、从历史到现实、从上层到民间,走入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人们记忆中的不再是或不仅限于历史过程,而是感悟和思想,是融入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化和传统,成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研究正是这么一个过程。


城市也是有生命力的,具有自已的内在品格和外在形象,历史文化研究是在探讨城市的内涵和灵魂。马占山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应该成为这个城市的灵魂,也应该是一个民族应具有的灵魂。如何把这种灵魂的东西用外在的东西表现出来,是我们要面对事情。


江桥抗战属于中国,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那么,如何来纪念江桥抗战?当时我提出来,我们能不能不用那种跃马扬刀的战争场面,来纪念宣传江桥抗战?那不是我们的目标。有的时候,表现我们的英雄人物,是不是可以不用那种战争的场面?我们应该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来纪念这场战争,表达我们的一种期盼和愿望。也许是不谋而合,也许是其他原因,齐齐哈尔市的纪念活动定名为“和平节”。后来又修建了一个和平广场,广场上有抗战纪念墙,抗日英雄手模墙。2005年,中央电视台在全国采集当时还活着的抗战老战士的手模,共有600位,我觉得这很有意义。还有江桥抗战纪念碑,耸立着的代表中国,是一把利剑,倒下的代表日本。


新修的江桥抗战纪念馆在江桥镇里,在三间房有江桥抗战英魂碑,这是当年抗战最激烈的地方,有数百人牺牲在这里。


马占山与齐齐哈尔市有着不解之缘,马占山和齐齐哈尔市因为江桥抗战有了这一份缘分,我们今天因为马占山而相识,共同来怀念和纪念我们的前辈、我们的英烈,也是一种缘分。


那么,齐齐哈尔市为什么取和平之意来纪念江桥抗战呢?可以这么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有的时候用战争制止战争,是一种升华。有的时候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战争是实现和平的手段,马占山江桥抗战就是一场这样的战争,是为和平而战的。所以,齐齐哈尔市用“和平节”来纪念江桥抗战。


前几天,坐火车碰上一位老者,因为钓鱼岛的事,说到中日关系,聊到“九一八”,然后聊到江桥抗战。他说:“我知道你们齐齐哈尔市有个马占山,当年马占山抗日打响第一枪。”他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好,他说:“如果当年中国军人都像马占山,就没有抗日战争了。”我觉得这虽然是一句很普通的话,但说出了一个道理。如果当年中国人都有马占山这种素质,日本人就不敢打中国了。我觉得这个老者说出了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的价值。


齐齐哈尔市对马占山的宣传有这么一个认识的过程,我认为先是见物不见人,然后见人见物的过程;是从学术走向政治,从政治走向民间的过程。


1991年,齐齐哈尔市召开了第一届纪念建城300周年和江桥抗战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第一次把江桥抗战提到了学术的层面上,但因为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仍然受“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潮影响,因为马占山是国民党员,不敢轻易宣传,所以,只能尝试性地、小规模地宣传。这个时候,对马占山的研究只是处于学术阶段,还不敢提马占山的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学术研究也在发展。2001年的学术研讨会是专门的江桥抗战研讨会,然而还是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也是处于学术阶段。随时间的推移,市政府逐渐地意识到了马占山对这个城市的意义,由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和我们共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200多人参加会议。这时,马占山从学术走向政治了。这次会议,一方面是学术讨论,一方面对真正把马占山和江桥抗战推向全国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个时候,马占山将军还是处在上层,每次学术研讨中,我们都说,能不能让马占山走下来,让马占山精神释放出去?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责任。在这之后,2005年齐齐哈尔市成立了江桥抗战研究会,专门研究江桥抗战和齐齐哈尔市的抗战斗争。


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马占山开始走向民间和老百姓了,逐渐有了描写马占山的话剧、电影。江桥抗战纪念馆也建立起来了,特别是设立了“和平节”,修建了和平广场,在广场还放了几架飞机、大炮、坦克,老百姓有了这么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在娱乐中感悟历史,在娱乐中体验、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理念——和平的理念。老百姓对马占山的认识逐步加深,并逐步地去加深那种感情。到今天,马占山和江桥抗战研究基本上融入了齐齐哈尔市老百姓的心中,再问起来的话,很多人都知道江桥抗战。可以说,马占山逐渐从学术走向政治,从政治走向民间。


这就是对马占山和江桥抗战大致的一个认识过程。如何看待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看待马占山将军?我是这样认为的:从人文精神角度来探讨江桥抗战,并不是轻视历史研究本身的意义,恰恰相反,对历史史实的考证,体现着科学严谨的学科特征,而历史的人文内涵并不是文学作品中的虚幻与想象力,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客观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从学术的角度,江桥抗战与马占山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30多年时间,有了丰富的成果。然而,学术研究无穷尽,谁都知道,历史不可能还原,其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以史为鉴这个研究宗旨上。对历史人物个性的认识,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一个标准和模式,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历史活动人性化的认识与解读。人们心目中对历史的认识,如同人们对阳光的感觉,温暖但不在意它的温度有多高。也就是我们在研究学术的时候,有它科学严谨的一面,也有另外一方面,即我们体会到历史本质的时候,会忽略了它自身的那些数字。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研究重要的是深入人心,并且渗透到城市生活的众多领域,在城市精神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育城市的文化品质。前面提到过,一个人有品质,一座城市也有品质,而且城市是有生命的,我们要把生命传承下来,这也是对城市的管理者、领导者,对城市市民的一个考验,一个考量的标准。




六、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大学生重走江桥抗战路




任何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英雄和先驱者,任何民族和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承载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因此,对历史的纪念不仅仅是为了回顾与铭记,历史最终的目的是教育下一代,或者让他们从历史中去感悟一种思想,传承一种文化,我们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江桥抗战精神是马占山与战友留给齐齐哈尔市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我们应该做大量的努力和工作。2006年,我们组织了齐齐哈尔市大学生“重走抗战路,永铸民族魂”活动,寓历史文化教育于实践活动中,表达我们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的理念。


刚才我说了,齐齐哈尔市到江桥是150里地,75千米,我就让学生去走了这条路,走了两天。我当时给学生提的口号是:挑战你的极限,走出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长的路;超越自我,爱国主义精神也需要身体的承担、意志的磨练,走过了,你能行!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对今天的年轻人,书本和课堂上的教育是必要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始终在回避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年轻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思想、不仅仅是诚实或者说品德,还需要其他的素质培育,比如勇敢、坚强。现在的学生走过多长的路?而且,他走路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民族的体质在下降。所以,我给大学生提出:我们回到最原始的地方,我们有勇敢的心、坚强的体魄。这也是很多中国人所需要的。


大约在十多年前,中日之间搞过一个儿童夏令营,有人写了一篇文章,我记得这篇文章说的一句话:对比中日两国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日本人说你们下一代中国人不是我们日本人的对手。他的话可以说有他自己狂妄的一面,但是,确实也有值得我们深思的一面,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能在未来可能的实际对抗中赢得胜利?现在有些家长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能够做到给孩子找对手,找苦难。我也是在给学生找苦吃,我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教育下一代,居安思危是一个民族应当具有的优良品质。


当我第一次组织这个活动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同意,认为你冒那风险干啥?你知道现在学生啥体格?走半道趴下俩咋整啊?你要想去可以坐汽车、坐火车去。但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还是做到了。


当时秋高气爽,参加的学生有150多人,可以看出,学生的心情非常愉快,开始走得很规范,看到了朝气蓬勃的下一代。后来越走越散,最后能拉出一里地去。到达江桥后,我们在那儿和驻军部队搞联欢,感悟军人的风采,跟军人交流,增强国防意识。在江桥镇建有江桥抗战纪念公园,每年纪念“九一八”的时候,我们都到这儿来搞一个纪念仪式,同时,纪念江桥抗战的先烈。最初的重走纪念活动是齐齐哈尔大学一个学校,后来,发展到齐齐哈尔市所有的高校都参与进来,中央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还有《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日报》等都报道了这个消息。至今已走了四次。


为了保证安全,我们采取了很多安全保障措施,跟着警察、跟着医生、跟着大客车,哪个学生身体受不了了就上去,坐一段路,觉得可以了,再下来接着走。第一次,大约有一半学生根本就没上过车,整个150里地是自己走下来的,状态非常好。学生走在路上,感到很兴奋,走到大兴,离江桥大约20多里地的时候,很多学生开始跑,就看谁第一个到,我当时特别惊讶,而且到了之后,我说:“走不走了?”学生说:“老师,你说还往回跑不?”我特感动。到第二次、第三次重走抗战路的时候,学生表现得越来越差,走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叫屈,体质也不行了,那种状态也不行。


其实,真的是一种担忧,我们宣扬这种民族精神的时候,我们不能光口头宣扬,不能光喊口号,振兴中国,纪念“九一八”,用什么纪念啊?我们需要思想文化,需要精神,也需要实力。一个民族要拥有健全的心智和体魄,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对这个活动我是寄予了很大希望的,期望今后能继续走下去。


江桥抗战已经过去了,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但江桥抗战的精神会永存于中华民族,永存于人们心中。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会有一种逐渐提高和升华的过程,其实,在纪念先烈的时候,我们也在净化自已的灵魂。如何把这种历史文化,把这种民族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所有活动的一个出发点。


我想最后说几句话:岁月流逝,嫩水依旧,江桥抗战渐行渐远,昔日硝烟早已不在,和平的阳光下,江桥镇人们正在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我们依稀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可以借江桥抗战纪念公园、纪念馆、纪念碑等表达怀念心声,还有看不见的人们心中的丰碑,历史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那么,它将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就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历史正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所以它将永恒!


作者简介





责编:李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