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创新创业林学项目有哪些(创新创业论文)

在民族复兴的时代,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作为基本国策,其中对林业,中央还强调了天然林保护及森林资源质量精准提升这两件事。林业的方向和任务,已经很明确。



北京中林联,在我国新时代林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发起和组织这一“新时代我国林学发展座谈会”,邀请学者研讨我国林学如何为新时代服务和讨论林学自身发展问题。


新时代林业新使命


新时代的林业发展,中央明确强调的是天然然林保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这两项,同时也确定了中国林学发展的新方向。


中央提出的上述两项任务,是有内在联系的。既要保护好天然林,还要提高森林的质量。这中间明显的环节就是森林经营。


这一认识,应当为长期以来关于如何保护天然林的争议,画上句号。这一争议,一种主张是保护天然林就要一封了之,另一种意见是,天然林要保护就要经营。



二 我国森林的质量差在哪里?精准提升的落脚点在哪里?


森林低质量的含义是什么呢?一是立木生长量低,优质树木少;二是林木生命周期短,林分活力差;三是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健康程度差。


我国天然林的低项目有质量,主要是天然次生林质量低,而天然次生林的主体部分又是萌生林(林学上叫“矮林”)。萌生林在我国已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牧业地区,随处可见。


萌生林虽然头几年表现速生,但随后就进入衰退期,加上林哪些木很密,树冠不能发育,光合作用很小,生长必定很慢。如果树桩老化,树木更无活力,甚至自身已经不结种子了。萌生林学林的主干通常下段弯曲,山地林尤甚,难以培育用材。萌生林里如果生长有实生树,必定构成实生树的下林层,就是萌生树的主干低矮。萌生林分的生命周期也较短,极其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


一个国家的森林资源如果萌生化了,那就意味着森林植被走上了退化之路。因此,可以说,“矮林”,是带来我国天然林资源质量低的主要根源。


矮林里面掺杂着实生树木的,称为中林;主要是由实生树木构成的林分,称为乔林。加上矮林,这三个类型的林分,生物学特性不同,林分创新结构不同,林分郁闭模式不同,林木寿命不同,导致林分低质的原因不同,因而经营技术不同。这三类次生林经营的各自的理念、理论和技术,在欧洲已经存在了200年,我国过去也有一些林学前辈研究、主张过这一次生林理论,很可惜,主要是近20年来,逐步被遗忘,淡出了我国的林学体系。


我国的森林资源质量精准提升,必须准确地诊断出低质的根源。这就要把天然次生林资源分类为矮林、中林、乔林,并从各自的起点(不同起源和林龄阶段),对症下药,将它们转变为优质乔林。




三 精准提升的方法:近自然转变



我国一向提“低效林改造”。这个提法掩盖了一整套次生林经营理论。


正确地提法是“转变”,是“近自然转变”。就是保留原有次生林植被,加以疏伐,保留大树,透进阳光,诱使土壤种子发芽,形成更新层,逐步充实林分,形成异龄混交林。再适时砍伐大树,让新一代实生树木成为建群群体,这个过程,也可通过多个短周期的疏伐,生产出数量可观的原木,而且植被不间断,土壤不扰动,林分生态功能日益走强。这是现代林学的理论和技术亮点。可以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主要措施就是通过这样项目有的方法,把萌生林转化为实生林。


以现有植被为基础进行林分转变,怎么说都可以一下子赢得一个已经生长了多年的主林层,再在下面培育更新层就容易了。


“转变”和“改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林学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德国十九世纪曾经为此犯了一个百年错误,代价就是再用一百年纠错。


既然森林退化主要是林分萌生化造成的。那么扭转这一退化趋势,也是要从扭转萌生化开始。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放弃了对于萌生林的传统利用,把这些萌生起源创业的森林资源,转变为优质乔林,是最好的历史机遇,也是国家强调的质量精准提升的应有之意。


单纯实生起源的林分,就是低质乔林,主要经营措施是疏伐、修枝、补植、更新等。在转变的过程中,选择和培育目标树,以建立起支持林分长期稳定的框架。


这样经营的森林,叫近自然林。近自然林是缓解工业化、城市化的得力措施,可给发达社会的人类提供一个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需求。


四 人工林思维转向天然林思维


在我国的森林资源中,天然林占66%,人工林占34%;而我国的林业科研和教育,长期以来却以人工林为主,这是一个明显的错位。这个错位将会被新时代剧烈地拉大。这正如沈国舫院士所说,“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内,森林培育学把重点放在人工林培育上,而忽视了天然林培育问题,这是需要继续扭转的一种倾向”。


我国林学要在借鉴、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创建一套天然林的科学体系。关于继承,我国老一代林学家对天然次生林的演替规律有过深刻的解读,并提出了“综合经营”的模式,这是一笔宝贵的林学遗产。实际上,近20年来,我国也有一些中青年专家在坚持天然林研究。借鉴欧洲天然次生林经营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教训,挖掘国内天然林经营的历史经验,综合目前天然林研究知识,是尽快弥补这一短板的有效途径。



五 人工林科学也要创新


我国的关于人工林的科学,总体上在世界上是先进的,这是几代林业科学家们的成就。


但是,我国的林业科学研究在人工林领域选题了几十年,已经难以进一步设计论文出有战略价值的研究项目,更有一些空想出来的项目,脱离实际哪些,没有意义。同时,在人工林科技领域,却也存在一些被忽视的课题,如繁殖育苗领域的幼化理论等。更主要地,是在新时代,很多人工林都要转变为近自然的多功能森林。这都是新课题。

论文

根据新时代的需求,应考虑把一般人工林、特别是生态防护林引向天然化,引林学进自然力促进林分生长和更新。德国林业在20世纪主要干的就是这件事。


事实上,我国北方的杨树林和落叶松人工纯林、南方的各种松类人工纯林,都已经沿着老路走入到了尽头。基层已在寻找出路,他们盼望林学给予理论支撑。


天然林和人工林各有优缺点。我们应执创业辩证的思维。毕竟我国还有许多需要防护的土地上是没有森林的,也还需要发展专业化的木材培育,这只能依靠发展人创新工林(引用沈国舫意见)。


今天强调天然林科学发展,不是弱化人工林科学和相关科学家的地位,而是赋予了更加艰巨的使命。



六 新时代的林业,已经超出了林业的传统涵义


在新时代林学如何服务于人类的根本利益,已是一个与哲学、伦理、民族信仰相关的问题,有很多新理念、新方向,需要林学出面归纳,引导社会。


我国林学进步遇上了一个百年机遇。强盛起来的中国,需要一个包括天然林科学和人工林科学的完整的、先进的林学。这个林学,将来也一定是国家的软实力。


林学,已经不再是造林的科学,而是生态文明的建筑师。


智库简介


中林联林业智库,成立于2011年6月,总部设在北京,由国内外林业及相关行业近百位顶尖级专家、教授和近年来成绩斐然的中青年学者以及欧洲、印度、澳洲等境外林业专家联合组成的中国第一家行业性、独立民间林业智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