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欧洲联合的基本进程
欧共体成立
主要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优势;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压力。
前奏:1951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不含英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推动法德和解(为欧洲一体化奠定政治基础)。以后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多极化能共同体。
正式成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成立的主要影响:
(1) 推动西欧经的济合作和发展
(2) 经济一体化又推动政治一体化: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典型表现:戴高加强乐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并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联合。
(3) 西欧、日本的发展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共同冲击着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欧盟成经济立
(1) 背景:冷战结束
(2) 经过: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 影响: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度;推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集体化;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一是参与国家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延伸;三是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向发展。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1) 原因:二战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日本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 表现趋势: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不结盟发展运动的兴起
(1)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发展中国家)力图摆脱苏美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 诞生: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 宗旨、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独立自主),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
加强(4) 影响: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多极化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推趋势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经济. 苏联解体
4. 根源: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出现,根源在于经济的多极化。
(发展2)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死胡同;东欧剧变。
(3) 标志:1991年底,俄罗斯等11国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
(4)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是什么。
2.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主要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影响:世界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仍然紧张;多极化趋势加强。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90年代初)
1. 表现:两极格局瓦解后“一超是什么多强”的局面出现。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等其他国家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2. 认识: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3.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中心。
4. 根源: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出现,根源在于经济的多极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