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灭白蚁服务行业税率(白蚁防治是否免增值税)

“你抢到红包了吗?”羊年春节,这句话成了大家见面和网上聊天时最流行的问候语,甚至成为剩男剩女相亲和同学聚会时的“牵线桥”。有网友调侃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和你在一起,你却在抢红包!”


最疯狂


红包满天飞 戳了5小时抢到3块钱


和网友“@南海米粒”一样,网友“@跳舞的倒影”也成为红包的“傀儡”,吃饭睡觉都时刻保持警醒状态,就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红包。不过,“@兰陵超人”则哭诉说,有一天下午戳了5小时才抢了3块钱,真是伤眼伤神。


“抢到金额最大的是20多元,最小是1分钱,大部分都是比较小额的,主要还是大家图个欢乐。”网友“@弓长王册”则晒出自己除夕夜和年初一收到的微信红包。


除了抢红包,还有网友利用抢红包玩起“真心话”游戏,抢到红包的人必须回答红包上的问题。小小微信红包在潮流男女的创意下,成为了春节新兴起的另类问候,“大家高兴起来甚至忘记打扫卫生,茶饭不思呢。”


红包虽好,却要适度。网友“@Echo”对抢红包兴趣不大:“我不太喜欢低头族,新年明明是团圆时间,却人人在玩手机。生活简单点好,互联网虽然方便,但我不喜欢生活方式被改变得太多。”她表示在低头照看手机里的友谊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身边的亲人。


最欢乐


聚会忙不停 老同学因抢红包聚一起


“冇讲咁多,大家抢个红包欢乐下先!”微信群上一声令下,名为“科技股2014年终分红”的红包马上被抢光。抢完红包后大家志得意满地开始盘算过年聚会的事宜,抢红包成为聚会的“起兴”之事。


未见面时先抢一个红包,在茶楼见到面坐下也是先抢一个红包。“就算是坐下后手机仍然揣在手上,聊天眼睛可以不离手机,抢红包手指必须随时就位。”网友“阿蕉”如此描述他的同学聚会。


“红包里发了16.9元,169寓意是什么呢?”在“阿蕉”的微信群“408动物园”里有这么两行字显示着,看来即使是小小一个微信红包也是饱含寓意。“这是我高中同学发的红包,‘169’的含义就是我们这个动物园群的成员之间的情义一路长长久久。”“阿蕉”告诉记者,虽然大家派发的红包金额都不算多,但乐趣在于抢红包比速度时的刺激,谁慢了就遭“吐槽”,这种场景让他们想起高中夜里熄灯后大家的聊天和玩笑。在同学聚会晒车子晒房子晒荷包的今天,小小的手机红包反而带给了大家一种久违的欢乐感,重新拉近彼此的距离。


抢红包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抢红包就像一种社交行为,让朋友们之间有了互动,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与其说是抢钱,不如说是抢快乐,把它看作一种游戏更合适。


最温暖


缓解相亲尴尬 剩男剩女见面先抢红包


微信抢红包的用途看来不仅是玩玩而已,抢红包让剩男剩女相亲有了一个共同话题。“先抢一下红包,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也能消除陌生人之间的隔阂。”网友“@车厘”道出了手机红包对于缓解相亲双方尴尬的奥妙。


“第一步先在微信群上一人发一个红包让所有人抢,抢着抢着就聊起天来就可以加好友了,加了好友看了朋友圈就能初步了解对方大概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车厘”看来,相亲双方有时因为气氛尴尬而羞于启齿,但手机红包则让彼此之间产生一条能够互通的线,这条线可以慢慢拉近彼此的距离。小小一个红包也成为了“红娘”。


不仅如此,在以相亲为目的的微信朋友圈里,剩男剩女也通过抢红包来了解对方。网友“恋雪”说,网友流传一个段子,从抢红包可以看出不同人的不同个性。“有的是慷慨型,不管自己收到多少,也会时不时地发红包,就图一个‘乐’字;有的是持家型,只等到自己抢到一定数量的红包,才会发;有的是叫花型,吆喝着让大家发,自己则按兵不动;有的是调戏型,每次就发两三元,还要拆着好几份发;有的是‘貔貅型’,只进不出,闷声发财。”


【微链接】


“抢红包”真的要缴税吗?


正当“微信抢红包”春节假期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有消息传出:微信红包还要收税。这一说法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有律师称:“微信红包”所得具有较大偶然性,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偶然所得税率为20%。然而《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单次不超过200元的“微信红包”与之并不具有可比性。


对此,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博士李明分析认为,对于民间红包赠与,我国法律并无明确规定,因此对民间习俗宜采取容忍态度。“微信红包”的参与人群范围更广,与传统的亲属间红包赠与行为也有一定差别,因此其法律地位仍需明确。不过,考虑到征税带来的操作成本与社会效应,“微信红包”的所得税征收问题更多只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微提醒】


谨防“AA收款”骗局


近日,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微博提醒网民,谨防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微信“AA收款”功能不熟悉的弱点行骗。


据悉,骗子利用文字游戏对“AA收款”功能进行了伪装。他们在收款留言处填写“送钱”的字样后,向聊天群中广泛发送,乍一看和红包信息颇有几分相似。尽管“AA红包”有欺骗性,但是想要骗到钱,还需要用户输入密码“配合”。很多用户上当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正在输入的是“支付密码”。


业内人士提醒:收任何“红包”都不需要输入密码,凡是需要输密码的“红包”都是骗局。


当心红包回收陷阱


业内人士提醒,如果和陌生人交易,若没有相关的保障机制,很可能会上当受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