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新疆阜康市税务局面试(新疆税务局面试公告)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万芝利,女,1980年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警备区渝中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护师。


王日芳,女,黎族,1961年4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高石村村民。


王玉华,女,汉族,1962年3月生,天津市南开区学府街道月环里社区居民。


王伟,男,汉族,1962年12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大兴区观音寺街道双河北里社区居民。


王春仙,女,汉族,1955年5月生,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侯城乡惠安村村民。


扎西央宗,女,藏族,1973年12月生,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唐布齐村村民。


计棕英,女,汉族,1936年1月生,陕西省彬州市北极镇白保村村民。


央宗,女,藏族,1973年4月生,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山南供电公司职工。


冯玉琴,女,汉族,1971年6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康养中心副院长。


乔来生,女,汉族,1955年4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布哈岱村村民。


刘小凤,女,汉族,1967年10月生,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微波传输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秀祥,男,汉族,1986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


刘明启,男,汉族,1985年2月生,黑龙江省北安市杨家乡新荣村大架子屯村民。


刘羲檬,女,汉族,2001年3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


衣爱娟,女,汉族,1953年7月生,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梅桥村村民。


许迎春,女,汉族,1971年1月生,国家管网北方管道锦州输油气分公司职工。


孙梅丽,女,汉族,1968年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涧河街道永兴社区居民。


李洪生,男,汉族,1947年9月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同和幸福城一社区居民。


杨会芳,女,汉族,1994年11月生,共青团员,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幼教特教中心教师。


杨善文,男,汉族,1968年11月生,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大田乡中心小学教师。


来代俊,男,汉族,1933年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梁平区仁贤街道白鹤村村民。


余晓惠,女,布依族,1961年8月生,贵州省政府服务中心退休职工。


邹晴,女,汉族,2001年10月生,共青团员,湖南环境生物职业学院学生。


沙尼汗·艾塔木,女,维吾尔族,1962年12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阜新街文化路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负责人。


沈亚秋,女,汉族,1974年3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如东县城中街道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副局长。


张子玉,男,汉族,1963年9月生,山西省吕梁市泰化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张仁,男,汉族,1964年3月生,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石窝村村民。


张志旺,男,汉族,1972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码头李镇王明庄村村民。


张顺东,男,汉族,1974年6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李国秀,女,汉族,1969年10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二人系夫妻。


张清江,男,汉族,1964年9月生,吉林省蛟河市天北镇三个顶子村村民。


张景宏,女,汉族,1967年5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沛县魏庙镇卫生院退休职工。


张舜华,女,汉族,1932年1月生,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退休医生。


阿依努尔·阿不力米提,女,维吾尔族,1973年9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老干部处处长。


陈重私,男,汉族,199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学生。


陈帼英,女,汉族,1954年12月生,上海巴士电车有限公司退休职工。


陈燕梅,女,汉族,197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中心小学科研主任。


现水玲,女,汉族,1995年8月生,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四原村村民。


林爱莲,女,汉族,1947年10月生,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龙祥村村民。


易从梅,女,汉族,1954年4月生,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北门村村民。


周林香,女,汉族,1951年10月生,江西省玉山县仙岩镇吴家社区塘底小组村民。


周琼,女,基诺族,1970年11月生,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养镇街区个体工商户。


妹妹,女,藏族,1987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牙拉村甘沟组村民。


赵艳霞,女,满族,1970年7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大阳镇得胜村妇联主席。


赵福兰,女,壮族,1989年5月生,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八庙村村民。


胡珍,女,汉族,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段肇谊,女,土家族,1942年8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和平区南营门街道竞业里社区居民。


姚海军,男,汉族,1963年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宇信物业管理公司职工。


班书举,女,汉族,1966年3月生,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梅家埠街道玉河村村民。


晁世峰,男,汉族,1965年9月生,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金滩村村民。


晁世峰十九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无怨无悔、不离不弃。


2002年3月的一天,晁世峰的妻子突然摔倒、站不起来,经医院确诊,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不仅上下肢无力,而且说话也很困难,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当时,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里没有其他劳力,收入全靠十几亩耕地。妻子这一病,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善良的晁世峰没有退缩,坚定地握着妻子的手说:“一切都有我,你好好养病,咱们这个家一定会好好的。”


晁世峰早晨起床以后,先照顾孩子上学,紧接着伺候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给她洗脸、梳头、喂饭、喂药,还要端屎端尿,隔三差五还得帮助妻子擦洗身体。忙完这些,他来不及吃饭,顺手抓起馍馍,边吃边往地里赶,因为地里的农活还等着他去打理。就这样年复一年,晁世峰一边操持家务,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一边下地劳动,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四口之家。


虽然生活条件困窘,但他丝毫没有耽误对妻子的治疗,带着妻子拜访过许多医生,到处打听医治的方法。尽管因为病情特殊,治疗效果不明显,但他从未放弃过希望。他也没有因家庭困难、家务劳累,让两个孩子辍学,而是坚持让两个孩子完成学业。


19年来,无论多苦多累,晁世峰心里没有丝毫抱怨。如今,在他细心照顾下,妻子的病情有初步好转,两个孩子也有了工作。


晁世峰荣登“中国好人榜”。


550 徐秀玉


徐秀玉,女,汉族,1952年6月生,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城阳村社区居民。


近半个世纪,徐秀玉悉心照顾年迈婆婆,是远近称赞的好儿媳。


1975年,徐秀玉嫁给丈夫袁以松。结婚时,两位大姑姐早已嫁人,丈夫又常年务工,她为打消丈夫一家后顾之忧,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46年间,她悉心照料婆婆,体贴入微、无怨无悔,从没和老人家红过脸。几十年如一日,徐秀玉每天早早起床,帮婆婆洗脸梳头、整理衣服;照顾老人口味,变着花样做可口饭菜;每个天气晴好的日子,社区居民都能看到一对幸福的身影,那是徐秀玉陪伴婆婆在楼下晒太阳;婆婆因为严重驼背,经常腰酸背痛,她常备热水袋和抱枕,侍奉左右、按摩理疗,随时缓解婆婆的病痛……


2019年,103岁的婆婆生病住院,病情一度恶化。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建议保守治疗。婆婆住院期间,她寸步不离、精心陪护。在医院无法继续治疗的情况下,徐秀玉没有放弃希望,与家人慎重商议后,带婆婆回家休养。为更好加以照顾,她跟婆婆同睡一张床,24小时随时看护,常常忙碌一整天,睡不上个囫囵觉。3个月后,婆婆奇迹般恢复健康。从不能翻身到下床如厕,再到与全家围桌吃饭,老人家的精气神越来越好。


徐秀玉的孝心孝行带动一家、示范一方。儿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养成孝老敬亲、和善为人的优良品行。街坊四邻都以徐秀玉和她的家庭为榜样,传递着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徐秀玉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


551 徐玲玲


徐玲玲,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货物与劳务税科二级主办。


以拳拳之心报养育之恩的徐玲玲,无微不至照料中风瘫痪23年的养父和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养母。


1971年,1岁的徐玲玲来到养父母家中,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从来到这个家庭的第一天起,她就被养父母捧在手心疼爱、呵护。1998年,28岁的徐玲玲遭遇家庭变故,养父中风瘫痪。徐玲玲与养母共同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担。寒冬,养父大小便频繁失禁,她洗了又换、换了又洗。她总记得给养父灌上暖水袋,却忘了给自己添件薄棉衣。深夜,养父积痰咳嗽,她不眠不休,一次次给养父拍背、喂水,直到养父有微微鼾声入睡。多少次养父心血管疾病突发送医,她挂号送检、忙前忙后……她鼓励养父用还能活动的左手叠被、刷牙、吃饭、写字、如厕,还手把手地教养父使用遥控器、手机和电脑,让养父足不出户便可浏览“天下事”,让他的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2011年以来,徐玲玲的养母也先后经历双目失明、腰椎粉碎性骨折、脑供血不足并发症等10余次住院治疗。最近几年,徐玲玲的养母又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记忆力衰退严重。她为延缓养母记忆力的衰退速度,不厌其烦地教养母使用微波炉、电饭煲、暖手宝、智能电子锁等家用电器。她还带着养母参加旅游团,让老人在游览山水间开阔眼界,给生活留下美好记忆。


徐玲玲荣获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552 郭丽华


郭丽华,女,满族,1973年1月生,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大四家子镇扎兰村村民。


郭丽华是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孩子心中的好继母,公婆称赞的好儿媳。她带着前公婆改嫁,用挚爱深情撑起一片幸福天空,用实际行动传承孝老爱亲美德,让两个原本残缺的家庭成为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在当地传为佳话。


郭丽华23岁时与本村一名小伙相恋结婚,婚后与公婆一起生活,育有一女一子,一家人其乐融融。2005年,郭丽华的丈夫被确诊为脑部恶性肿瘤,尽管做了手术,两年后终因病情恶化而离世,留下幼子和年迈双亲。当时只有33岁的郭丽华下定决心振作起来,挑起生活的重担。


由于给丈夫治病花掉了家中积蓄,郭丽华为一家老小生计没日没夜劳作,在生活上照顾、在精神上温暖二位老人和两个孩子。婆婆腿脚有毛病,行动不便,牙齿和胃口也不好,她就换着花样给老人家做饭。在郭丽华的陪伴和照顾下,公婆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逐步好转,两个孩子也在她的培育中健康成长。


丈夫去世后,郭丽华告诉公婆从今以后自己就是他们的女儿,他们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不会分开。公婆对儿媳的孝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都支持她改嫁。几年后,经人介绍,她带着公婆嫁给了邻村一位村民。在这个新组建的大家庭中,郭丽华与再婚丈夫以诚相待,彼此关爱,尽心尽力孝敬前夫的父母和现任丈夫年迈的母亲,对现任丈夫未成年的儿子视如己出,日子过得温馨和睦。逢年过节,哪怕再忙再累,她也要带着子女陪伴在3位老人身边,给他们里里外外换个新。婆婆逢人便说,这个儿媳妇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亲。


在她的培养教育下,3个孩子勤学奋进,知情达理,敬老爱老的种子也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沈阳工作定居,把挣到的第一份工资交到他们手中;大儿子被一家企业高薪聘用,带着媳妇孩子落户沈阳;小儿子正在读初中,品行优秀,学习成绩优异。


郭丽华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辽宁省最美慈母贤妻孝女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53 唐翠玉


唐翠玉,女,瑶族,1967年5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茶油村妇联主席。


唐翠玉扛起家庭重担,悉心照顾患病的婆婆。婆婆去世后,先后把丈夫家无人照顾的亲戚邻里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


1986年,她与村里的青年教师蓝如川结婚后两年,瘫痪在床的婆婆蓝氏又身患骨髓癌,生活不能自理。由于丈夫在茶油小学任教,照顾婆婆的任务就由唐翠玉一个人承担。每天,唐翠玉白天给婆婆喂饭喂药,端屎倒尿,揉洗身子,梳理头发,时常为婆婆翻动身子;晚上,为方便照顾,她和婆婆睡在一起。为治好婆婆的病,她跑遍全县寻医问药。当已有7个月身孕的她,走山路到十几公里外的岩滩镇买药回来时,不慎跌落到山路下,以致流产。为减少婆婆病痛带来的痛苦,治好她的病,唐翠玉甚至把陪嫁的棉被等物品一样一样地变卖,并向熟人借钱,一心一意服侍救治,直至婆婆病逝。


2013年5月,唐翠玉在自家隔壁建起“绿叶爱心家园”,把丈夫家无人照顾的亲戚和附近无人照顾的81位乡亲,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在她照顾的贫孤儿童中,有13名考上大学。


唐翠玉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554 黄思林


黄思林,女,汉族,1995年6月生,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竹岐乡半岭村村民。


4岁时,父亲摔伤导致高位截瘫;7岁时,母亲不幸离世,她尽心照料瘫痪父亲19年。


1999年,黄思林的父亲黄敬梁在工地工作时不慎从脚手架上跌落,导致高位截瘫,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2002年,母亲不幸离开人世,留下当时年仅7岁的黄思林。在亲戚的帮助下,年幼的黄思林毅然扛起了照顾父亲的重担,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瘦小的她煮饭时踩着板凳去够灶台,给灶膛添火时眉毛差点被火星烫没。每天放学后,她总是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洗菜做饭,喂父亲吃饭,自己吃完饭、写完作业后,又为父亲擦身、清理卫生、按摩身体。就这样,她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学习,坚持完成了初中学业。


初中毕业后,懂事的黄思林不想抛下父亲独自去高中寄宿,也不愿一直靠别人接济生活,她决定放弃升学,开始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和父亲。“带父打工”的条件让她的求职之路屡遭碰壁,她只能就近干一些饭店洗碗工、工厂搬货钟点工等零散工作。打工期间,她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给父亲按摩手臂肩膀、擦背、煮饭、喂饭,然后用轮椅推着父亲出去散步,把父亲送回家安顿好后才出门打工。下班后顾不上休息,她又忙着给父亲煮饭、喂饭、清理卫生,夜里还要爬起来三四次为父亲翻身。这些看似日常的动作,她从7岁时就开始做,一做就是10多年。


在政府和热心人的帮助下,黄思林终于找到一份既稳定又方便就近照顾父亲的工作。她面对别人介绍对象时,仅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要“携父出嫁”。黄思林的坚强与孝心吸引了善良的刘宜和。两人成婚后同甘共苦,共同承担家庭责任,黄思林也有了更多时间陪伴父亲。


有人问黄思林:“怎么可以坚持这么久?”她说:“这不是坚持,是幸福。”黄思林勇敢面对生活、不离不弃照顾父亲的事迹,受到当地群众称颂。


黄思林荣获福州市道德模范称号,当选“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555 梅爱平


梅爱平,女,汉族,1984年3月生,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魏太务村村民。


梅爱平从小照顾体弱多病的养母,长大后带着母亲出嫁,一如既往悉心照料。


1984年,梅爱平被梅阿姨在路边发现并抱养。后来养父母离异,她和养母相依为命。没有收入,梅阿姨却想尽办法供女儿读书。懂事的梅爱平,在母亲的帮助下学会了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放学回家后,她帮母亲按摩通络,给母亲背课文、讲故事,让她开心,帮她减轻病痛。读完高中,梅爱平为照顾母亲和支撑这个家庭,完成大专学业后就开始务工养家。


2005年,她坚持带着母亲出嫁。婚后,梅爱平同时照顾养母和公婆,虽然更加忙碌,但她总是尽心尽力,让几位老人心情舒畅、衣食无忧。公婆心疼儿媳妇,也尽量帮她分担一些,有好吃的就送给亲家母,每天和她聊天解闷。梅爱平做母亲后,公婆担负起看护孩子重任,让她多些时间照顾母亲。


10多年来,梅爱平坚持每天3次把母亲从床上搬到床下定时按摩,尽量减轻老人痛苦。小两口为了母亲的病四处求医问药,让老人病情得到控制。老人经常哽咽着说:“爱平就是我的亲生好闺女,就是我的手和脚,没有她,我活不到今天”。在感恩孝老的家风影响下,她的孩子也学会了好好照顾姥姥。


街坊四邻谈起这段佳话,都对梅爱平竖起大拇指,她总是说:“这不算什么,没有她,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就是我的亲生母亲,我要为她养老送终。”上进心强的她,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想成为一名党员,处处当表率、做榜样。


在魏太务村,她一身兼“五员”——会计助理员、农商行协管员、电脑录入员、网格员、安全员。防疫,值守村卡口,天寒地冻,她每天坚守岗位到半夜。村支书劝她:家里有病母,提前些回去。她说,孩子都学会照顾姥姥了,我可以为大家多服务一会儿。做农商行协管员,老人们存取款都爱找她,因为在每一位老人的眼里,她值得信赖。


556 曹有红


曹有红,女,汉族,1975年5月生,民进会员,江西省鹰潭市特殊需要儿童康复中心主任。


20年来,曹有红凭着坚定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使双耳重度失聪的女儿和200余名听障儿童走出无声世界。


2001年,曹有红1岁多的女儿被确诊为双耳重度失聪,她擦干眼泪默默发誓:不管吃多少苦,都要教会女儿说话,让她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她一方面找资料学习聋儿康复知识,另一方面辗转深圳等地学习、听课,向专家求教。她借钱为女儿配了一台助听器,教女儿去辨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让女儿摸自己和她的喉部,通过感受喉部震动发出声音。整整一年后,女儿终于喊出了第一声“妈”。曹有红喜极而泣。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曹有红的女儿不但学会了说话,还参加了舞蹈、绘画等比赛并获奖。20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广西艺术学院。


曹有红和女儿的故事不胫而走,许多人慕名找来,希望她能帮帮自己的孩子。曹有红深深体会过教育聋哑孩子的艰辛,她犹豫过,但想到自己也曾得到社会的帮助,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2006年,曹有红创办聋儿语训部,现扩建为“鹰潭市特殊需要儿童康复中心”。她既当老师又当妈妈:教他们说话,还要洗衣做饭、把屎把尿。对于贫困家庭实行弹性收费甚至全免,对于特困家庭不但免去全部费用还要出手捐助,她用爱心、耐心、恒心、细心,温暖着、呵护着这些身体残缺的孩子,竭尽所能让他们能“同在蓝天下,共享灿烂阳光”。


15年过去了,该中心累计收训了来自江西、甘肃、江苏等6个省份20多个地区的200余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很多回访的孩子看到曹有红,高兴得欢呼雀跃,一边抱她亲她,一边喊她:“妈妈!你是我最亲的妈妈!”曹有红从一个孩子的妈妈变成几百个孩子的妈妈,从中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和幸福。


曹有红荣获感动江西优秀母亲称号,被授予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557 章 宬


章宬,女,汉族,1988年6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职工。


一场车祸夺走了章宬父亲的生命,母亲高位截瘫。12岁的章宬一下子变成了家庭的“顶梁柱”。她一直乐观、勇敢面对生活,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刻苦学习,她用爱生动诠释“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章宬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2000年5月,父亲在车祸中永远离开了她,母亲也因车祸造成了高位截瘫,她自己的手臂粉碎性骨折、脾脏轻微破裂。此后,12岁的章宬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每天为母亲做运动、翻身、按摩,清理便溺。为了让母亲能像正常人一样睡眠,每晚两到三个小时她就要起来为母亲翻身。每年春节,章宬总会为母亲和外婆各添置一件新衣。每年母亲的生日,她都会为母亲买蛋糕,唱生日歌,再烧几个拿手好菜。就这样,二十一年如一日,她在母亲的病榻前不离不弃。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章宬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刻苦学习。考上大学后,她将获得的奖学金用于支付母亲的医药费。硕士研究生学业完成后,她和爱人放弃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一起回到家乡湖州德清。爱人的支持给了章宬巨大的勇气。他们努力工作,一起孝敬老人。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章宬母亲的身体更好了,笑容更多了。现在,章宬已育有两个可爱的儿子,6岁的大儿子在章宬的耳濡目染下,经常爬上外婆的床,帮外婆按按腿,揉揉手臂。


章宬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58 彭艮凤


彭艮凤,女,汉族,1961年8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花门街道排头村村民。


彭艮凤二十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年迈的父亲、公婆和丈夫的大伯、二叔等5位老人。无怨无悔照顾突遭意外半身瘫痪的小叔子十六载至今。


1985年,24岁的彭艮凤嫁给排头村村民范海长,成了范家的大媳妇。范海长的大伯、二叔两位老人独居在各自的老房子里,没人照顾。1987年,彭艮凤在家有年迈公婆和年幼孩子的情况下,毅然把他们接到家中赡养。2000年,彭艮凤的父亲在老家因癫痫病发作,烧水时不小心把脚烫伤了。彭艮凤把父亲也接到自己家来照顾。一时间,彭艮凤赡养5位老人的事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都说,“艮凤家里办了个养老院”。


2003年,85岁高龄的大伯去世后,二叔突发精神失常,彭艮凤每天细心照看。2005年,二叔、父亲在他的悉心照顾下相继安详离世。2006年,婆婆被查出肝癌,彭艮凤节衣缩食,倾其所有为婆婆治病,悉心照顾。3个月后,婆婆因病情恶化去世。离世时,嘴里还一直念叨着“好媳妇”。从此,彭艮凤专心照顾公公。2010年,公公因肺病去世。20多年里,5位老人先后患病,彭艮凤忙里忙外,服侍床前,贴心照顾,每一位老人都安详离世,村民们都夸赞她是“孝顺媳妇”。


彭艮凤的小叔子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2005年11月,小叔子在建筑工地工作时,不慎从高处摔下来,导致下半身瘫痪。不久,弟媳离开了这个家。彭艮凤主动挑起照顾小叔子的重担。她经常给小叔子换洗床单被褥,每天要换尿布几十块。因长期卧床,小叔子下肢肌肉坏死,彭艮凤每天要给小叔子换药、包扎。在彭艮凤的精心照顾下,小叔子的下肢没有感染,身体逐渐恢复,心情也开朗了很多。


彭艮凤的行为深深影响了她的后辈们。彭艮凤的儿子也会时常给叔叔端饭喂药、擦身洗脚;10岁的孙子也耳濡目染,帮着大人照顾叔爷爷。全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彭艮凤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559 董贵生


董贵生,男,汉族,1963年1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听涛园老兵俱乐部负责人。


近30年来,董贵生悉心照顾几十位“爸妈”,代牺牲的战友赡养父母、尽孝养老,用实际行动演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间大爱。


董贵生退伍后,当过送货工,做过小买卖等,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都从没想过放弃照顾“爸妈”,他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和坚实的臂膀呵护着“爸爸妈妈们”。他开办农家乐,取名“听涛园老兵俱乐部”,大部分经营所得都用于孝敬老人们和接济困难战友。每逢春节、建军节、重阳节等节日,董贵生都会提前将老人们接到农家乐住上一段时间。冬天,怕老人们冷着,董贵生会提前备好新棉被、电热毯、暖手宝;夏天,怕老人们热、被蚊虫叮咬,便在房间里安装风扇或空调,备好驱蚊液。董贵生觉得老人们年纪大了,应该尽可能多的陪伴他们:陪他们散步、为他们做可口饭菜,还给饮食习惯特殊的老人单独开小灶;在老人们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他们到成都周边郊游……多年来,董贵生细致入微地关心着这些老人,早已把他们的身体状况、喜好牢牢记在心里。老人们也把董贵生家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偶尔和家人赌气时,总会嚷着“把我送到董儿身边去”。


从2009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董贵生会分批次带老人们或家属远赴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等祭奠战友。那里山高路远,出发前几天董贵生都会带老人们做体检,并准备好药品和生活用品。去往烈士陵园的最后一段路,要走过900多个台阶,“爸妈们”走不动,董贵生便将他们一个个背上去。董贵生说,他已嘱托自己儿子,万一哪天自己走不动了,就让儿子来接班。


董贵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最美志愿者、四川省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60 蒋荷芝


蒋荷芝,女,汉族,1970年11月生,安徽楚源工贸有限公司退休职工。


蒋荷芝弟弟因工伤变成植物人,她用22年的真情坚守和无私奉献,不仅唤醒弟弟,还让弟弟从瘫痪在床到能正常行走,智力也有所恢复,用倾情付出创造了爱的奇迹。


1999年,蒋荷芝弟弟在维修液压支架时,被老化机器里崩出来的螺丝击中头部,昏迷了7天7夜,成了植物人。蒋荷芝父亲早亡,当时母亲年事已高还患有心脏病,已经结婚的蒋荷芝擦干眼泪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弟弟带回自己家照顾。


在她的精心护理下,3个月后,弟弟竟然从昏迷中苏醒了。看到弟弟醒来,蒋荷芝欣喜若狂,但苏醒后的弟弟因大脑受损,智力回到了婴幼儿时期,哪怕是吃饭喝水这样的小事情,都不能自己完成。这让蒋荷芝反而更辛苦了,她不仅要照顾弟弟的生活,还得日复一日帮助弟弟恢复肢体能力、教会他独立生活。


从此以后,蒋荷芝的生活就固定在家和单位这两点一线间,每天给弟弟喂水喂饭、清理卫生、洗床单衣物,尽心尽力照顾弟弟。但蒋荷芝毫无怨言,她说弟弟是自己的亲人,她要撑起弟弟活下去的希望。在她的护理下,弟弟一点点好转,从需要喂水喂饭到现在能自己吃饭,从瘫痪在床到现在能单独行走,从婴幼儿智力水平到现在拥有相当于8岁孩子的智力。蒋荷芝用爱换来了一个生命奇迹,弟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姐姐对我真好。”2017年,以蒋荷芝为原型的微电影《阿姐》开拍并上映,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家中,还有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婆婆,也都需要蒋荷芝照顾。为了照顾老人和弟弟,她和爱人10多年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但是爱人的理解支持,孩子的乖巧懂事,弟弟的点滴变化,是她最大的欣慰。她们一家人相互扶持,用爱心与恒心书写了一段浓浓的亲情。


蒋荷芝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


561 程凤娟


程凤娟,女,汉族,1981年1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温泉街道雹神庙村村民。


结婚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十几年来,程凤娟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照顾身有残疾的公公、婆婆、叔公公3位老人和女儿,为老人和孩子撑起这个家。


程凤娟和爱人盛玉波在一起打工时相识、相恋,小伙子把家里的困难情况如实告诉了她。随着深入交往,两个年轻人的感情与日俱增。程凤娟觉得小伙子非常孝顺,能跟这样的人结婚,他对自己肯定也差不了。2009年,程凤娟嫁到盛家,公公是半聋哑人,婆婆和叔公公是聋哑人且患有轻微智力障碍,都基本丧失劳动能力,饮食起居都要由他们照顾。


婚后不久,盛玉波外出打工,程凤娟就挑起了家庭重担。老人有时吃饭不知饥饱,她总是先给3位老人分好饭,看着他们吃完自己再吃。要是哪次饭不够吃了,她就自己饿着。老人喜欢吃鸡蛋,她买了几只下蛋母鸡,专门给老人补充营养,自己却舍不得吃。她说:“日子再穷、再难,也不能让老人饿肚子”。


2013年8月的一天,婆婆不慎摔倒造成脑出血。住院期间,她每天陪在婆婆身边,擦身、喂水、喂饭,困了就在凳子上打个盹,饿了吃几口婆婆吃剩的饭菜,连一个面包一瓶水都不舍得买。虽然苦,但是在她心中却有最踏实的幸福。


为了挣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丈夫每年正月就要外出打工,直到冬天才能回来,家里的5亩山地,春种秋收这些农活全落在程凤娟一人肩上。去年,家里种了1.7亩的谷子,由于天旱,收成不太好,只打了24袋谷穗,她一个人整整收了3天,才一袋袋扛回家中。程凤娟的女儿乖巧听话,从小就懂得孝敬老人,妈妈给了好吃的,总是分成4份,和爷爷、奶奶一起吃。有人问程凤娟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啥,她说:“我就想搞好现有的养殖,可以不用离开老人,我得‘孝’到最后。”


程凤娟荣登“中国好人榜”。


562 程冬珍


程冬珍,女,汉族,1975年4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二小学教师。


心中有爱,用母爱养育外甥健康成长,让他们展翅翱翔;肩上有责,用一颗孝老之心,悉心照顾父母公婆,守护着温馨的家庭港湾。


1999年,姐姐因承受不了婚姻变故的打击自杀,留下一对不到8岁的双胞胎兄妹无人照料。程冬珍思前想后,决定将兄妹俩接回家抚养,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程冬珍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接来两个孩子,家庭的经济压力一下子增加许多。但兄妹俩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则是更大的挑战。“亲生的孩子犯错可以打骂,外甥只能慢慢教育,比亲生的还亲。”程冬珍说,她待外甥视如己出,甚至在他们身上花的心血比亲生儿子还要多。


程冬珍格外注重外甥的心理疏导和品质培养,抽空多与他们谈心交流,带他们参加朋友聚会、进行户外运动等,帮助他们克服无父无母的心理障碍,树立自强自立的生活信心。一段时间后,外甥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在学校也变得愿意与同学交朋友了。外甥初三时迷恋上了网络游戏,经常彻夜不归。程冬珍就一家一家网吧找,苦口婆心地劝说,帮助他戒掉了网瘾。程冬珍利用休息时间帮他补习功课,接送上辅导班,引导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外甥高中毕业参军入伍,在部队表现突出被评为先进,懂得感恩孝敬长辈,用自己的津贴给长辈购买了棉衣……在程冬珍的关爱教育下,外甥女顺利考上了大学,立志将来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


程冬珍结婚22年来,没和公婆红过一次脸,和姑嫂妯娌相处融洽。她像对待父母一样赡养公婆,经常送钱送物、问寒问暖。公公去世后,她周末有空就去给年迈的婆婆做饭洗衣,假期把婆婆接到自己家里团聚,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程冬珍入选“宁夏好人”,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563 廖木森


廖木森,男,汉族,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安平镇中庆村村民。


虽然年幼意外受伤失去左臂,他却活出精彩的别样人生。作为一个特殊的12人大家庭的一家之主,他用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扛起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当地群众称为“独臂侠”。


孝老爱亲,独臂撑起一片天。12岁那年,廖木森由于意外受伤,左臂不得不截肢。此后20年,为还清外债和维持生计,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廖木森身上。从左臂袖管空荡荡出院那天起,他就立下决心,绝不向命运低头,紧随母亲一起耕田种地,照顾患有眼疾的爷爷,拉扯弟弟、妹妹长大成人。结婚后,他与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共同劳作和照顾父母、儿女还有弟弟一家共12口人生活起居。长期的贫困和父母亲的残疾,让他的一双儿女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学会如何与孩子们沟通交流,教导孩子们感恩父母给予生命,希望孩子们像他尊重和爱护爷爷那样善待自己的父母,克服自卑心理。从此,家里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许多。


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廖木森决心把握机会,掌握一技之长,改变家庭的贫困现状。在派驻第一书记帮助下,他成功申请到5万元的3年免息贷款。他盖猪圈,购买猪苗,扩大生产。通过自身努力和政策扶持,收入逐年增加,于2016年年底提前脱贫摘帽。如今,廖木森的养殖场正常存栏母猪、大小肉猪70多头,年纯收入近5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廖木森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孝老爱亲的“小爱”应当转化为帮助更多人的“大爱”。他决定扶好身边人,把爱传递下去。他手把手地传授同村的3户贫困家庭养殖技术。参加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回来,他又帮扶另外3户贫困户如期脱贫。


廖木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64 籍尹来


籍尹来,女,汉族,1996年5月生,中共党员,武警吉林总队参谋部通信大队士官。


籍尹来在亲情关爱中成长,在绿色警营中塑魂,传承良好家风,对身患残疾的养父母知恩图报、孝顺关爱,用家国情怀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结缘养母,做孝老敬亲的好女儿。籍尹来出生不久就被遗弃,养母在家门口捡到她。她的养父母家庭也格外特殊,养母因病双目失明,养父右眼失明、右手缺失、左手残疾。虽然身体残疾,但她的养母却是当地知名“爱心人士”,长年致力于帮助盲残人士和困难群体。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籍尹来不仅收获了人间真情,也滋养了一颗感恩之心。她从小就把自己当成养父母的眼睛,力所能及做他们生活中的小帮手,贴心照顾他们衣食起居。入伍后,她拿出一半的工资雇请保姆代替自己照顾养父母,并利用休假时机陪伴在养父母身边。


传承家风,做品德高尚的好模范。籍尹来的姥爷是抗美援朝老战士,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感恩孝顺勤俭自强”作为家训教育子女。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籍尹来把“关心人、帮助人”作为生命中的一部分,13岁就成为四平市扶盲助残协会最小志愿者,经常到盲残人士家中打扫卫生、收拾家务、帮助缴纳水电费,给他们的子女辅导功课,被亲切地称为“爱心小天使”。她家所在社区有一对母子患有马凡氏综合征,急需手术治疗,但因家庭生活困难,无法负担这笔费用,籍尹来把自己积攒了10年的“压岁钱”捐给他们。入伍后,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吉林省孤儿学校看望慰问孤儿,被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


秉承母志,做精武强能的好战士。籍尹来在养母的鼓励下,2014年放弃了首都师范大学就读的机会,毅然投笔从戎、献身国防。作为通信兵,她对有关通信装备了如指掌,值勤5000多个小时,从未出现过失误。2019年,她光荣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集训,体重减轻11公斤,踢烂两双皮靴,圆满完成受阅任务,托起个人和家庭的梦想。


籍尹来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吉林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