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注册在自贸区企业的好处,不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是否可以

■ 文/ 张菲


在稳外贸稳外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自贸试验区还可以对入驻企业带来多重利好,比如大幅提高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度,为企业创造更多贸易投资机遇,为企业创造更好生态环境,给予入驻企业优惠和扶持政策等。


“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 简称FTZ)国际上一般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为了实施贸易和投资等方面比世好处贸组织有关规定更加优惠的安排,在海关辟出一个专门区域的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同时出口的企业入驻, 可以享通关便捷,享受出口加工区特有的各种优惠政策。我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注重“试验”两个字,其核心功能是制度创新,即在自贸试的验区内进行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开放的风险测试、压力测试。


从2013 至2021 年,条件准备成企业熟各省市自治区提出申报,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后,我国的自贸试验区分6 批次,先后设立上海、广东、天津、福建、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河南、浙江、辽宁、海南、黑龙江、河北、云南、广西、江苏、山东、湖南、安徽、北京等共计21 个自贸试验区,还增设了上海临港新片区,扩展了浙江自贸试验区的区域范围。自贸试验区所涉及到的区域也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步覆盖到中西部地区以及延边地区。


7 年多来,在国家层面,自贸试验区已探索形成了278 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或特定区域范围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商品、服务、人才、资本、信息等便利自由流动,从要素的开放上升到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开放。自贸试验区是新时期我国在探索投资、贸易、金是否融、外商投资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的高地。


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运营,并创造了惊人的成绩。根据商务部发布的自贸试验区总结,截止2020 年底,我国前18 家自贸试验区共新设企业39.3 万家,实际使用外资1763.8 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4.7 万亿元,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7.6% 的外商投资和14.7% 的进出口,在稳外贸稳外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贸试验区对入驻企业的多重利好及其吸引力,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大幅提高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度


通过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制度创新和探索,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对企业服务管理的效率,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优化了营商环境。


1.单一窗口制度带来的便利化


自贸试验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对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单据的要求是统一、规范、标准的管理程序,不仅在各个自贸区,并在全国多个城市普及。单一窗口涉及的公共服务领域,也由最初的进出口业务、拓展到投资、海关、税务等20 多个部门,并且推广到货物申报、跨境电商等多个领域,建设水平远超世贸组织的《贸易便利化协定》要求。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原产地自主声明等一系列便利化举措大幅提高了企业通关效率,降低了成本,为企业提供了便利的通关环境和条件。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重点探索以贸易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重点开展国际贸易和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


2. 政府对企业“放管服”方面的制度创新


自贸试验区在“放管服”改革走在前列。有关地方累计向自贸试验区下放近3000 项省级管理权限,破立并行,一方面减少了审批的事项,优化了审批的流程,大幅降低了企业准入的门槛和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初步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强化政务公开、推进“互联网 政务”等,政府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首先,“证照分离”的改革。证照分离率先在自贸试验区启动,为市场主体创造了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经过逐步探索,已于2019 年实现对中央层面设定的涉企事项全覆盖。


其次,对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的创新。“四自一简”的制度创新,降低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制度性的交易成本,提升了贸易便利化的水平;“以信用为核心的跨部门协同监管平台”等经验提高了事中事后监管的效能; “多领域实施包容免罚清单模式”,可以在实现有效监管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套餐式注销服务模式”,实现了企业注销办理“只跑一次”;“领事业务一网通办”利用“互联网自贸区 政务服务”便利办理相关业务。


再次,各自贸试验区因地制宜创新的企业服务。例如:福建自贸试验区推广了“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专窗”等23 项经验,江苏自贸试验区推广了“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中欧班列‘保税加出口’货物集装箱混拼模式”。


3.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2013 年设立自贸试验区之前,我国是根据正面清单或是鼓励类政策去对外商投资进行管理。2013年我国首先在自贸试验区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并将其推广至全国。“准入在前国民待遇 负面清单”是高水平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安排。尤其是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制度和政策的可预见性,提升其透明度。


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 负面清单” 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最终推动《外商投资法》出台,实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由“逐案审批”转为信息报告制的重大变革。此外,自贸试验区还率先在全国实施境外投资备案制、注册资本认缴制、“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有效改善投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为企业创造更多贸易投资机遇


自贸试验区通过大幅压缩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持续扩大农业、制造业,特别是服务业开放的等为入驻企业降低投资准入门槛,提供了更多的投资行业领域。


1.大幅压缩负面清单


从投资自由化方面看,自贸试验区在市场准入方面,以“非禁即入”为核心,大幅的减少禁止和限制的措施,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由最初2013 年的190 项到“十三五”初期的122 项,到2020 年压减至30 项,首张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仅27 项。2021年7 月26 日《海南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是我国在跨境服务贸易领域发布的第一张负面清单,明确列出针对境外服务提供者的11 个门类70 项特别管理措施。凡是在清单之外的领域,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内,对境内外服务提供者在跨境服务贸易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准入,开放度、透明度、可预见度都大大提高。商务部将在及时总结评估《海南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运行基的础上,研究制定出台“自贸试验区跨境服贸负面清单”。


2.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


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实行高水平开放的重要部署,2015 年5 月在北京率先实施。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主要包括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在北京市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6 年后,2021 年4 月9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重庆4 省市开展试点,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1 + N”试点格局初步形成。


上海自贸试验区着力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生物医药跨境研发、服务外包等高附加值的国际贸易新业态,积极拓展“沪港通”、自由贸易账户、国际中转等金融和航运功能,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保税交易等强化功能资源配置的服务业。北京自贸试验区提出试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药品试点工作;允许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及争议解决机构合规提供仲裁服务;充分利用现有审判资源,为金融诉讼提供绿色通道等政策。在外商独资公募基金、职业技能培训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实现了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


3.金融领域不断探索开放创新


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方面,除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之外,在之后的广东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特别是2018 年设立海南自贸试验区以及之后的海南自贸港,都把多功能的自贸区账户改革作为金融开放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自贸试验区创设的本外币一体化自由贸易账户,有效打通了企业境外融资通道,降低了融资成本,目前已在广东、天津、海南等地上线。外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等举措向全国推广,企业融资更加便利、渠道更宽、成本更低。上海搭建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已服务对接长三角地区3000 多家企业。“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为利用中欧班列开展贸易的企业拓展了新的融资渠道。


北京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中心,提出允许更多外资银行获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推动重点行业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便利化;探索赋予中不在关村科创企业更多跨境金融选择权,逐步实现区内非金融企业外债项下完全可兑换;开展区内企业外债一次性登记,不再逐笔登记;允许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母公司和子公司共享企业外债额度;将区内注册的内资融资租赁企业试点确认工作委托给北京市主管部门。


优质资源集聚为企业创造更好生态环境


自贸试验区根据发展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深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速集聚优质要素资源,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为入驻企业创造了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


1.自贸试验区实行有差别化的产业试点任务


各地自贸试验区围绕着服务贸易、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等新领域、新业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差别化试点任务。湖南自贸试验区着力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安徽自贸试验区通过布局一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前沿研发平台和基地,努力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浙江自贸试验区加大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具有引领作用,支持北京自贸试验区在有条件的区域最大限度放宽服务贸易准入限制。上述做法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和引领示范效应。上海总部经济能级不断增强,天津飞机融资租赁业务已成为全球第二,福建飞机维修、江苏生物医药等均已形成一定规模。


2.自贸试验区鼓励和吸引行业机构和人才的入驻


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为例,投资方面,全国首个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有限公司等机构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贸易方面,全国唯一的一个特殊综保区,洋山特殊注册综合保税区正式运行,全球首次“5G AI”智能化港区作业试点,首单跨口岸国际中转集拼等业务相继落地。金融方面,全国唯一跨区域、跨市场的证券期货纠纷专业调解组织,中证资本市场法律服务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入驻,72 家头部金融机构及组织设立了“智能投研技术联盟”。人才方面,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生态,放宽技能人才准入资格,率先突破外籍人才停居留、工作许可、从业自由等政策。


给予入驻企业优惠和扶持政策


自贸试验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还对一些行业企业及人才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对遭遇疫情严重冲击的自贸试验区及企业也出台纾困解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相关措施。


1.对入驻企业的税收优惠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中一些含金量高的政策,将优先在北京自贸试验区相关区域内先行先试,例如:对在京从事集成电路等领域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条件的实行“报备即批准”,享受所得税优惠等相关政策;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对技术转让所得税实施优惠政策试点;研究实施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等。


2.对遭遇困难的自贸试验区及入驻企业的扶持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大对湖北疫后重振的支持力度,2020 年6 月4 日商务部出台了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加快发展的24 项具体措施。涵盖了提升贸易发展质量、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等内容。一方面,培育湖北自贸试验区发展新动能。支持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支持相关片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另一方面,为企业纾困解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解决企业用工难、融资难、履约难,推动复工复产,支持疫后重振。通过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投资服务、投资保护等工作机制,推进重点外资项目落地。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文刊发于2021年10月(上)第19期《中国外资》杂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