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制食品药品在网络上盛行,从咸菜、腊肉、腐乳到果酒、饼干和糕点,再到减肥酵素、压片糖果、中药茶饮,这些产品被商家打上“纯天然”“无添加”“手工制作”等标签,深受不少消费者青睐。但与此同时,商家无生产经营资质、无相关标签等问题也被频频曝光。
比如,报道中就介绍,某购物平台上的一款正热销的瘦身食品——酵素梅,经营许可地、发货地和生产地竟分别显示在全国的三个地方;一消费者在某电商平台花374元购买了一款手工自制牛肉干,收货后却发现肉已变质,其包装标签上的生产许可证编号查无此号,连店铺名称都是商家虚构的。说到底,这些质量存疑、来历不明的“自制产品”,都有借“自制”概念来回避监管要求的嫌疑,如果任其蔓延,既有违市场公平,也很可能给消费者权益造成伤害。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制食品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销售。比如,如果在网上售卖的是经过加工的农产品、自制食品,如自制水果罐头、蛋糕等,入网食品经营者必须要有《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一系列生产、经营食品的资质许可。对此,各网络平台应该依规加强相应的把关,防止不合规的自制食品通过网络平台肆意流入市场。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依据现实情况,继续完善自制食品的分类监管措施,更加明确各类自制食品的入市标准,给监管部门、市场主体、平台等树立更清晰的预期,也避免被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