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收 >

随处可见的“乐队”与“说唱”,宋代民间音乐的“潮流化”发展

引言:

音乐是听觉艺术上的至高享受,是现代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音乐主要依靠“乐队”的方式展现出来,但“乐队”,却不是近现代世界独有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由“礼法”起源的礼乐制度,早已形成了庞大的“演奏模式”,“礼乐”中古典乐器多种多样,比之如今的“乐队”的阵容更要豪华得多。但同样的,礼乐也有阶级局限性,自周代以降,“音乐艺术”文化不断深化演变,形式多种多样,自单调的乐曲形式中蜕变而出,从仅能帝王享受,再到贵族、平民都开始享受音乐。而在宋代,“乐队”更是大量在民间出现,不仅音乐的享受对象发生“平民化”,就连演奏的“乐队”也同样平民化。宋代民间乐队,打击乐、弦乐、管乐皆齐全,这意味着中国古典的音乐文化的一个巅峰化,而乐队表演随处可见,既为了“谋生”,也可能是休闲娱乐,这也反映出了宋代新型社会下人民思想的蜕变。

艺术生长,延伸至民间的乐器多样化(一)

宋代“音乐”艺术,在早期还是沿袭了唐代的音乐演奏的乐器和方式,但是唐代已经有了“市人”这种商业化的“表演艺人”,这意味着唐朝音乐艺术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有着一定的基础。随着宋初社会向安定过渡,宋代的商业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组成乐队的乐器配备也开始更加丰富,而且普及到的百姓层面也更广。

早在唐代时,“琵琶”是当时的“奏乐”之王,白居易一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更是把琵琶的强大艺术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到了宋时,这种“重琵琶”的单乐器形态被逐渐改变,而“笛子”却成为了当时的“乐队”灵魂。之所以笛子能成为“主要”的乐器,并不是因为“笛子比琵琶”更全能,而是在于“制作成本”的低廉,百姓群体更容易接受。

宋朝时城市的“勾栏瓦舍”兴起,这可以说是所有“商业艺人”或者“休闲艺人”表演的地方,但他们终究是平民阶级,琵琶此类在唐代“地位显赫”的乐器他们也难以接触到,因此结构简单但表达情绪极强的笛子就成为了当时的音乐表演之“明星”。不过当有民间专业的“明星乐队”来表演时,琵琶这类乐器肯定也是齐全的,除了琵琶之外还有更多的“鼓”、“古筝”这样的伴奏乐器,所以宋代的民间乐队的乐器可以总结分为:

主乐器(管乐):笛子、筚篥

打击乐:鼓、拍板

弦乐:琵琶、古筝

而这样的乐队在宋朝也被称为“鼓板”乐队,民间鼓板乐队的原型,就是宋代教坊里的“鼓笛部”:“乐用三色笛,仗鼓、拍板”。三个基本乐器组成最普遍的乐队,而民间百姓还将仗鼓改造成了“腰鼓”,方便走南闯北,妥妥的“流浪型乐队”风格。而这样的乐器形式,在北宋后期开始高度传播,到了南宋,在临安看到几支“鼓板”乐队已经不稀奇了。

民间乐队高度出现的条件基础

一、观念条件:宋朝廷的放开,百姓拥有思想基础

在唐宋以前,“音乐”的阶级性还是十分明显的,不仅百姓难以随心“享受”音乐,就连“学习”音乐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但随着唐宋文化的高度繁荣,宋代统治者对民间的“文化态度”持续打开,就连教坊的“鼓笛部”被模仿也没有制止,这意味着在文化艺术上,宋代统治者有着刻意传播的态度,而百姓,经过唐宋商业化的洗礼,对于乐器的接受程度也提高,这是民间乐队增多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条件:商业艺人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好

宋朝时的“勾栏瓦舍”、“伎馆”都是民间商业艺术的重要表演场所,也可以说是经营场所。在唐代,“艺术市人”是不允许在坊市占据公共空间表演的,而到了宋代,坊市被打破,而且宋政府鼓励“艺术消费”、“音乐消费”的现象,因为这样可以加大税收,但维护成本几乎与无。因此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宋代“乐队”职业自然就成了“热门”行业,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乐器组成乐队,到勾栏瓦舍报名轮番表演,因此商业对民间乐队的推送起到了极大作用。

三、生产力条件:手工业推动乐器生产

商品经济的推动,令宋代手工业大力发展,当时的“乐器生产”不仅成为了常见的产品售往国内,更大量出口国外,因此,巨大生产力的辅助,让更加适合平民阶层的乐器大量出现在市场。如此一来,百姓想组成乐队,不再需要自己打造乐器,或是需要巨额财富向教坊购买淘汰乐器,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推动“成本降低”的一个有效过程。

古典“说唱”,又好又叫座的宋代天籁(二)

随着民间乐队的大量出现,民间用“音乐”所表达的艺术形式被高度覆盖,在唐代时,乐器的演奏和舞蹈或者说书、杂技等形式往往是分开的。可宋代勾栏瓦舍的“混合文化”,让这些艺术方式有效地被糅合在一起。而我国古代成熟的古典“说唱”,就在宋代成为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音乐”形式。

宋代《武林旧事》里就曾有记载通俗“鼓板乐队”的辅助表演形式:“供应杂艺,嘌唱、鼓板”。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杂技”表演,杂技团队和“鼓板”乐队也有了合作,杂技队伍往往表演:“跳丸、吞刀、吐火、旋盘、筋斗”,而乐队则是悉在其中。一边伴奏,一边表演杂技的镜头可以说是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神,让艺术的画面感更具有情绪和观赏节奏。不过在宋代“乐队”的合作的项目中,“说唱”还是最为常见的,也即是“嘌唱”。

“说唱”在宋代是指“说唱艺人”在讲述故事时以说和唱的混合方式表达一个故事,在魏晋隋唐被称为“小说”。所以彼时的说唱更类似于如今的“相声”中的“说学逗唱”。但宋代说唱却是丰富多样,因为他们有乐队提供“背景音乐”,这就让“说唱艺人”在表演艺术的时候多了层次感,笛子渲染悲喜,腰鼓和拍板控制节奏,比起单纯的说,改造后的表现手法令人心神随之沉浸,而如此结合也更有着丰富的意义。

说唱中,唐代诗人、宋代词人的大量著作被引用,因为诗词的格律对称工整,伴以乐队的奏乐,宋代说唱的确已经具备和现代流行“说唱”押韵的特色,可谓是中华古代“音乐”的天籁之佳作。

构成“说唱”艺术的主要时代特色

一、处在文化极度繁荣的时代

所谓文化繁荣,便是自魏晋以来,不断发展,在唐代达到第一次鼎盛的古典文化,唐诗将诗的境界推送到极致,而宋代更是出现了词,所谓词,便是“填曲”所用,宋代词的本质,就是唱多于读。因此,唐宋两个巅峰的文化形态,打造出了说唱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宋代的民间文化十分繁荣,如记录唐代民间事物的《太平广记》就是宋代“说话艺人”著名的“范本”之一。

二、基层思想战胜礼教封建的束缚

说唱的本质是一种情绪,说唱或许有剧本,也或许没有,由艺人自由发挥,加上乐队的情绪煽动,说唱艺人会表现得淋漓尽致,百姓消费者们看着听着也颇感有趣。其实这种大现象的根源,还是百姓艺术文化对以往束缚思想极强的“礼教”进行了有力的对抗。宋代民间说唱,有着很多“不能言”的野史,但依旧被展现出来,而百姓们也喜欢听此类“秘闻”,不亦乐乎,比起以往动辄冠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宋代百姓的思想已经放松到了一个自由的境界。

三、文学创作“商业化”

说书表演,不可能全是名人所留下的故事和诗词,其实在宋代文化市场上大量存在的,还是当时民间“作家”创作的文本和故事。因为宋代文化艺术市场化,这也带动了相应的“文化端生产链”,文学创造也因此“商业化”。宋代说唱行业,往往会组成一个“书会”,而书会里,常有一些“作家”帮助修改“说稿”,对故事、对字音的“押韵”进行调整,由此打造了一场完美的说唱表演,而说唱艺术的完善,更是得益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亦走向商业化。

宋人的潮流进行时,戏曲之雏形(三)

作为古代中国的“古典潮流”艺术,乐队的民间普及化,说唱艺术的完美诞生必然是站在世界文化的前沿。而这样多彩多样的“精神享受”,更是唐代百姓难以比拟的,宋人可以不受市场的管理控制,到专门的勾栏瓦舍、伎馆看演出,更不受夜晚宵禁的限制,生活的丰富程度并不输于部分现代人。

平民作为“艺术主体”,既享受又提供,消费者和表演者身份的转换,想来更是宋人的“流行”之一,正是这样随意的切换,让表演者更有着生活质感,成为全民共鸣的精彩表演。而宋代说唱文化的持续发展,到了元代,与“乐队”的结合,“曲”文化正式诞生。例如元代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之中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曲中的话语感受,便有着“说唱”的特色。

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更是脱离了诗词严格的华丽感受,显得更加通俗易懂,有着口语化的方便性。由此也可发现曲文化的雏形,和宋代的“民间乐队”和说唱有着紧密的关联,其中的创作方式、表达方式的高度相似。

结语:

现代说唱和我国古典的说唱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相同,但我国古代“乐队”和“说唱"自周代就已经有了雏形,要更早于现如今的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的根源。而且我国古代乐队普及对象的发展,说唱内涵的深化,都有着很重要的历史传承意义。说唱词不是单调无意义的韵律词,而是古代历史文化丶中华精神的最好表现,乐队的大量出现,百姓皆可用之,这是宋代民间思想击破藩篱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对民间文化高度包容的政治丶社会举措,最后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改变了艺术生产方式,打造了一个文化繁荣的美好时代。


参考文献:《宋会要》《武林旧事》《都城纪胜》《东京梦华录》《梦粱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