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年后的dizhi99(20年后的我)

【侨报网讯】如今,行走在福建晋江市池店镇各村的大路小巷中,仍可看到许多不同时代修建的房屋,它们或有高大的罗马柱,或有幽深的长廊,或有精美的浮雕,不少还有闽南红砖,大部分散发着中西合璧的味道,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番仔楼”。这些老房屋历经风雨沧桑的洗礼,不少已经斑驳、陈旧,但是华侨对家乡的眷恋,依旧浸透在砖石土木中。而老房子也一直在那里,默默讲述着华侨爱家爱乡的历史。


晋江新闻网7日报道,近日,池店镇对各村华侨老房屋进行了系统的统计,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老房屋进行报道,让老房屋来告诉人们那些不曾远去的故事。下面来听听“九十九间”这位“长者”的自述。


我是晋江市池店镇柴塔村的“九十九间”老房子,按照出生日期算,我已经是88岁的老人家了。和很多老房子一样,我的经历很是传奇,我的故事也很是精彩。今天,我把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吧!


柴塔村虽然是只有1300多人的小村,但是侨属却占了总人口的90%,可以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些海外关系。我的主人便是在柴塔很有名望的印尼富商蔡尚仁。


还是孩童时期,蔡尚仁便跟着父亲登船前往印尼,在印尼的土地上长大,后来他与父亲做印刷生意发家。父亲时常和蔡尚仁说起海的那边的中国,说起自己的家乡——晋江边上的柴塔村。对家乡的眷念深深埋入父子俩的骨髓里,成了他们心中最深的梦。


24岁那年,蔡尚仁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柴塔,圆了自己和父亲的梦,不仅如此,他还决定在故乡柴塔村建设一栋五层小洋楼,房子内有九十九个门槛,这也是我的名号“九十九间”的由来。


当年,蔡尚仁不仅从印尼运来了钢筋水泥,就连图纸与建筑师都是从印尼来的。他亲自规划,房屋全部采用钢筋水泥的框架结构,外墙采用闽南红砖,柱子、窗户、屋顶雕花等细节则有浓厚的南洋风。


按照老先生的意思,自1932年开始,到1937年,五年间,房子分三次建成了现在两层楼的模样。


不料,1937年,日军轰炸到晋江围头,专门回来建造房子的蔡尚仁赶忙回了印尼,甚至二楼的内部装饰都还来不及修建。即便如此,当年柴塔的华侨写“批”回乡,只要写“泉州南门外九十九间”,柴塔的侨属就可以收到来自异国的书信。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虽然我的容貌没有变化,但是当年的那个少年已经变成了老者。他终于回到了柴塔,看到了心心念念半辈子的“九十九间”。


这次回到故乡,老先生还见到了在老房中出生、长大的孙子蔡建辉。孙子也成了老先生在家乡的情感寄托。在我的厢房中,老先生和孙子挤在从印尼运回来的铁床上,整夜整夜地讲故事,他讲自己的身世,讲在印尼打拼的艰辛,甚至还教孙子讲印尼话。


爷爷的笑容和温和的话语,也成了蔡建辉孩童时期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自老主人到印尼后,他便一直替爷爷守着我,守着爷爷与家乡真挚的情感。


2005年前后,蔡建辉远在印尼生活的叔叔们突然想到了我,不知是何种原因,他们想将我卖掉。一听这消息,蔡建辉急了,因为在闽南,祖厝是不轻易易主的,而且在他眼中,我并不仅仅只是一栋房屋,还是他儿时与爷爷的亲情记忆,更是爷爷和家族的体面。最终,蔡建辉以一己之力买下了我,成了我的新主人。


如今,我的新主人只要一看到墙面掉皮、水泥微脱、木板微裂,就要请上几个工人来修缮一番。不仅如此,他还在院子内砌上或长或圆的石头桌,摆上绿植,做了多处流水雾化,让我越来越有活力。这两年,很多人来找新主人,想租下我,改造成幼儿园、酒吧,但都被拒绝了。


“我平时喜欢安静,如果是想做文化工作室,宣传晋江的传统文化和柴塔的华侨文化,我还是很欢迎的,其他的我暂时不考虑。”我的新主人蔡建辉说,他希望把家族的文化通过我完完整整地保留给自己的子孙,让他们去感受先辈的生活。(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