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互联网 >

【天天悦读】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你知道多少?来读这本书吧~

是新朋友吗?先点蓝字关注柳北之音哦~

嘿~好久不见

有一段时间没好好读书了吧

春节假期也过完了

是时候重新捧起书本啦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本和乐理有关的书籍

《中国乐理》

内容简介

本书打破了传统欧洲乐理的惯例,不是先从记谱、音阶、调式、和弦等音乐基本知识入手,而是先从中国音乐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入手,从文化的高度出发,以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讲述中国音乐理论,并结合与西方乐理的适当对比,突出中国音乐的特色。这样系统而全面地讨论中国自己的乐理体系,在国内外为首创。

第一章从文化的高度,讲述音乐在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地位、音乐的哲学基础、美学特征等;第二章从音乐的四个物理特征为切入点,讲述中国音乐的基本材料;第三章论述中国传统律制,包括十二律吕、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纯律及其他多种律制;第四章讨论调式,包括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均宫调、旋宫犯调;第五章论述曲调发展、曲式等问题;第六章讨论记谱法,包括工尺谱在内的各种传统谱式。

推荐理由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然而,现阶段我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教育材料大多是传统的欧洲乐理,而人们在讨论“乐理”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往往是欧洲乐理。在这种情况下,杜亚雄、秦德祥老师的这本《中国乐理》就显得尤为可贵。欧洲的乐理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地区、所有民族、所有乐器的音乐,我们应该发展自己的、适合于本民族的乐理体系。近代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曾发出这样的豪言:“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发展中国自己的乐理体系,是我国走向“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

这本书对于非音乐爱好者或者之前对音乐理论知识没有了解的人群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本书花了很大篇幅讲述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和美学知识,特别是儒家的音乐理念,可以让人们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音乐,更好地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思维模式和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

内容摘录

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曾将加大力度变化幅度作为对乐器进行改革和改进的重要的目的之一。西洋大型管弦乐队在全体强奏时,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弱奏时,又能达到几乎叫人听不见的程度。为了强调力度的变化,西洋人创造了大量的表示力度的符号,如“f、p、mf、mp、sf、sfz、fp......”以及“cresc、dim、>、<”等。西洋作曲家在作品中常用三、四、甚至五个连在一起的强弱记号,使力度对比达到极端的程度,如柴科夫斯基在其第六交响曲中就要求单簧管演奏员奏出“PPPPP”的力度。

中国音乐不大重视力度的变化和对比,传统的琴谱和工尺谱不用任何记号标记乐曲力度。《中国传统名曲欣赏》一书提供了42首传统音乐的曲谱,除了由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改编的《金蛇狂舞》、柳尧章和郑觐文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春江花月夜》和王震亚根据《板桥道情》改编的《渔翁》三首乐曲外,其他乐曲都不用强弱记号。中国音乐即使有力度的变化和对比,也没有欧洲音乐那样强烈、强调,而是比较和缓、淡化,更不像西洋专业作曲家那样在乐谱上规定得比较明确和细致,而是由表演艺术家去自由处理和发挥。

西方人总是把事物分为若干部分,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同,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和斗争,在音乐上就表现为强调不同部分之间的力度变化和对比。中国人注重整体关系,总是把不同的事物、同一事物中的不同部分综合起来,注重它们的共同之处,主张“中和”,强调和谐、统一,强调“节”与“度”,反对“过”与“不及”,在音乐上就表现为不强调力度的变化和对比。和中国人同样采用综合型思维模式的其他东方民族的音乐,如印度音乐和波斯、阿拉伯音乐也是这样。

欧洲音乐追求“气势”,而中国音乐则讲究“韵味”。“韵味”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而要创造“空间”方面的“韵味”,就需要做到“静”、“虚”、“淡”、“远”,这便决定了中国音乐在音量方面的“以弱为贵”。

“弱”是创造“静”的主要手段。除大鼓、喷呐、管子等主要用于仪式和户外演奏的乐器之外,大部分中国乐器的音量都不大,发音较为柔和、纤细。传统声乐的演唱要求“气韵”,一般也不追求大音量。中国音乐以“弱”来突出“强”,而不是像欧洲音乐那样以“强”来反村“弱”。要得到“虚”的韵味,就得“音量幽微”。“虛”是音“由清实变为幽微,而再跟着的拖音滑行已脱离物化的声音层面而进入抽象的精神境界,……客观来说声音已消失,所留有的听觉上的空间正好俾主观精神有所休游”。可见,“虚”也是“弱”,甚至“弱”到声音实际上都已消失的程度。

“淡”就是“清淡”或“澹”。“‘清’的本质是幽静,‘澹’的本质则为“恬静’,前者是空间的,后者是心理的。”需要“‘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才能做到冲和、节制,创造出空灵、深远的空间意境”。在音量方面,只有用“弱”方能表现“淡”的韵味。

“远’是由声音渐虚、渐微、渐静所产生的空间效果”,所谓“声音的渐虚、渐微、渐静”。“远”的境界,也只有靠渐弱来实现。

每一个民族都认为自己的语音是美的,而他们的音乐又和语言密切相联,所以,本民族语音的特点一定会反映到音乐审美中来。中国音乐中“以弱为贵”的审美态度和实际操作,与汉语中没有重音的作用、而轻音却具有辨义性这一特点相关。汉语词汇中的轻音总是出现在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上,呈现出先“强”后“弱”的特点。中国音乐中的“虚”,也大多出现在“实”之后,如在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上,按弦所得的实音后面才用虚音,吹奏乐器上也是常常先“实”后“虚”,打击乐器则常先“强”后“弱”,声乐演唱的先“字”后“腔”,也是先“实”后“虚”。

(来源:通讯员陆子琪、柳北区委宣传部)

扫描二维码

举报不良信息

编 辑:张 薇、韦树朗

校 对:莫 妍

审 核:黄莎柳

欢迎投稿:lbqxcbwxg@163.com

微信号:woai-liubei

抖音号:LB_ZY

转一转

赞一赞

看一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