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国内外一致认为的英文(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用英语怎么说)



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整合探析

——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说起

李志辉 邵晓霞


摘要: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已是普遍现象。高中阶段作为英语教育承上启下的阶段,上通义务教育,下达高等教育,是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的关键期。而高中英语教材作为馈入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其本土文化的缺失无疑不利于培养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多元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本文深入剖析当前我国高中英语教材(人教版),发现其在文化内容选择和编排上主要存在中国文化内容总体比例不足、系统性缺失、时代性缺失以及重输入轻输出四个方面问题。基于上述问题,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提出增加补充、删减替换和调整中国文化内容呈现形式三种教材优化整合策略,以期为广大一线英语教师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高中英语教材;教材整合


一、引言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从丛教授于2000年首次提出(从丛, 2000), 意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目的语文化摄入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却忽视对本族语文化(中国文化)的输入,导致学生用英语表达目的语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好,而表达本族语文化(中国文化)的能力却非常低下。


近年来,“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但国内学者更多聚焦于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鲜有对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选择和编排现状的研究,从教材整合维度提出的应对策略更是少之又少。张力月认为英语课堂上对中国文化内容教学为的输入的忽视、教材中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的缺失是导致中学生文化失语的主要原因(张力月,2009)。 江淑玲在文章中指出,很多高中英语教师教材使用不灵活,文化内容教学深度不够,为完成教学任务,基本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文化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江淑玲,2012)。 赵华选取石家庄一所中学就文化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中国高中英语教学中亦存在,且被试师生一致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很有必要(赵华,2016)。 吴晓威认为,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比例严重不足,且呈现系统性、时代性缺失(吴晓威,2014)。


另一方面,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来看,应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跨文化沟通能力,汲取世界文化精华,在学习国外优秀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同时,又能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然而,反观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大部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介绍西方国家的社会和文化,鲜有对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方法进行介绍的文本。过分摄入西方文化,必将导致英语教学中中国民族文化立场的丧失,引发“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视角,探讨高中英语教材整合问题很有必要。



二、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编排存在的问题


基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通过研读,深入分析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将其中国文化内容选择和编排上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中国文化内容总体比例不足


从占比来看,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所占比例整体偏低。纵观人教版高中英语整套教材(必修1-选修11),其内容所选取的主题很丰富,涉及友谊、旅游、体育、电影、文化遗产、节日、音乐和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但是经过整理发现,这套教材主要涵盖三类文化内容:学习者的本族语文化(source culture)、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目的语文化(target culture一致认为)以及世界范围内各种英语及非英语为目的语国家的世界文化(inter一致认为national culture) (Cortazzi & Jin, 1用999)。 这三种文化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1-必修5)中所占比例分别为:本族语文化(中国文化)26.8%,目的语文化48.8%,世界文化24.4%(唐霜,2011);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6-选修11)中所占比例分别为:本族语文化(中国文化)11.76%;目的语文化70.59%;世界文化17.65%(吴晓威,2014)。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三类文化内容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所占比例失衡。当然,我们知道,“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受到广泛关注,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比重较之前版本有大幅增加,这与新课改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是很契合的。然而,从现行教材中不同文化内容占比来看,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国内外修1-必修5)中,目的语文化和世界文化所占比例是本族语文化所占比例的2.7倍;而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6-选修11)中,目的语文化和世界文化所占比例更是高达本族语文化所占比例的7.5倍。由此可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总体比例不足。


(二)中国文化内容呈现系统性缺失


从内容呈现的系统性来看,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编排缺乏系统性。较之而言,目的语文化内容的系统性很强,整套教材系统完整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五个英语国家的地理及人文知识,介绍了西方的戏剧(如:《百万英镑》《一致窈窕淑女》《李尔王》)、小说(如:《傲慢与偏见》)和诗歌(选修6 Unit 1)等各种文学样式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的社会名人英雄(如:珍古道尔、约翰斯诺、尼古拉斯哥白尼、门基乐队等)。如此系统、完整的文化内容结构,无疑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然而,该套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内容,大多只是简短提及且零散地分布在教材各单元之中,前后没有相互的联系,缺乏系统性。这很难让学生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系统性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它也导致学生难以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差异的对比和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导致英语教学中中国民族文化立场的丧失。


(三)中国文化内容呈现时代性缺失


从所反映时代性来看,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所反映的时代性不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教材理应结合高中生年龄特点以及英语学科特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要求英语文化教学内容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2018:4)。因此,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不仅要涵盖中国古己有之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应包含新时代的中国新思想、新成就。反观当前高中英语教材,有关中国文化的介绍主要聚焦于中国文物、文学艺术形式、神话传说、节日习俗等中国传统文化,而忽视近现代文化的介绍,且很少结合当前中国的热点事件,缺少现代文化气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命脉,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其传承和发扬。然而,在新时代,面对现代化的潮流,我们理应以新的文化自信为目标,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同时,勇于开拓创新,吸收时代因子,在坚守文化根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四)中国文化内容重输入轻输出


从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更加偏重于输入部分。根据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Krashen, 1985)和Swain 的“输出假说”理论(Swain,1985),我们可以将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呈现形式分为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两部分。从《新课标》(2017)英语学科培育水平等级划分来看,文化意识一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简单介绍中外文化现象;文化意识二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描述、比较中外文化现象;文化意识三级要求学生能够用所学的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描述、阐释中外文化现象(教育部,2018:118,119)。显然,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输出能力。从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组成来看,每个单元均由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Summing Up、Learning Tip和Reading For Fun等几部分构成。在这些组成部分当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的输入过程Pre-reading和Reading等部分, 而在其他文化输出部分,如Using Language中的Speaking和Writing部分则出现较少。



三、高中英语教材中优化整合中国文化内容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英语具体单元内容,提出增加补充、删减替换和调整中国文化内容呈现形式三种教材整合策略,并进行了具体案例分析。


(一)增加和补充中国文化内容


根据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结合《新课标》的要英文求,增补教材中缺失的中国文化内容。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本土文化内容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所占比例不足且呈现系统性缺失,不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形成全面的认知,也不利于全球化背景下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文本内容适时增加和补充中国文化,增强其系统性。具体策略案例如下:


<案例一> NSEC Book 2 Unit 1 Cul怎么tural relics


这一单元的阅读部分是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向我们介绍了琥珀屋的内部构造、历史、消失以及重建。联系我国文化,发现圆明园和琥珀屋同属文化遗产,历史发展也很相似,且初中历史已经介绍过有关圆明园的知识,学生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圆明园相关知识增加补充,进行对比学习。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圆明园的历史,以史为鉴,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激活关于文化遗产的图式,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从四个维度出发,搜集圆明园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讨论,整理汇总信息并完成下表左侧一栏,具体如表3.1.1所示:





如表3.1.1所示,从四个维度对“the Old Summer Palace”和“the Amber Room”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对中外历史文化遗产“圆明园”和“琥珀屋”会有更明晰的了解与认识。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完善圆明园相关信息,激活学生背景图式,激发学生英文对琥珀屋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从这四个维度把握教材文本,结合英语圆明园的相关内容,对比学习。


<案例二> NSEC Book 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该单元的阅读部分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介绍了世界上主要的四种节日类型及庆祝方式。文本中虽提到了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给出详细介绍。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断挖掘、恢复和重塑传统节日风俗,培育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很有必要。比如,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前尽可能多地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相关信息,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对中国传统节日形成系统性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课上小组合作讨论,并进行展示。具体内容参照下表(表3.1.2):





如上表3.1.2所示,根据本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内容,设计有关中国传统节日对比分析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讨论、比较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内容。不过,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大多数英语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不予重视,要么简单提及,要么将其舍弃,直接进入Reading文本的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相对较少,教师上课过程中又不予重视,这不利于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高,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增加和补充,系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二)删减和替换中国文化内容


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删减或替换教材中缺乏时代性的中国文化内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有关中国文化内一致容大多涉及传统文化,忽视近现代文化的介绍,且很少结合时政认为热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的新思想、新成果,结合时政热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和替换。具体如下:


<案例一> NSEC Book 1 Unit 4 Earthquakes


该单元内容以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为依托,向我们介绍了地震的预兆、地震造成的破坏、震后的救援等有关用知识。但是因为唐山大地震距今已经40多年,大多数学生对此是不熟悉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切身感受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也很难领会体悟到地震发生时,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民族精神。而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地震,学生就比较熟悉,甚至有些学生是亲身经历过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可以将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或替换,补充汶川地震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震知识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深刻体悟勇敢与团结、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传播中国文化。本单元教材Using Language-reading and writing部分共有三个教学活为的动,全部涉及唐山大地震,教师可以将这三个教学活动删减和替换,补充以汶川地震的相关知识,具体为:


Activity 1: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ctivity 2: Watch a video clip about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n pairs prepare a short speech including: the signs before an earthquake,the proper actions while an earthquake and the rescue after an earthquake.


Activity 3: Look at the stamps of new Wenchuan and discuss in groups what had to be done to rebuild a city after an earthquake.


如此,教师通过筛选、整合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编制文本,并根据文本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汶川地震的了解,既学习了教材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又体现了时代性。


(三)调整中国文化内容呈现形式


根据《新课标》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中有关“文化意识”的三个等级,上调说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输出任务量。中国本土文化内容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多出现在Pre-reading和Reading等文化输入部分,在文化输出环节分布较少,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灵活调整、变换其呈现形式,增加在Speaking,Writing等输出环节所占比例,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培养、提升文化输出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案例一> NSEC Book 2 Unit 1 Cultural relics


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在深入研读分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联系中国本土文化,增加和补充圆明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增加了中国本土文化输入。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将所输入的中国文化内容及时输出。


Activity 1 : Discussion Is it worth rebuilding Yuan Ming Yuan?


We can discus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Cost


2. Can it be faithfully reproduced?


3. Maybe it can bring in认为 much because of the tourism.


4. Whether it can make people remember the shameful history.


Activi研究ty 2: Homework


Please 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hints of the following table(内容详见下表3.3.1)





如表3.3.1 所示,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圆明园是否值得重建”进行表态,并在讨论、辩论中阐明“支持”或者“反对”的理由。如此,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有关“中国文化”圆明园的知识、价值,其文化意识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在与同伴的讨论、辩论、反思中,其思维品质也得到加强。这也正是通过英语课程培育高中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之所在。


<案例二> NSEC Book 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增加和补充中国说传统节日的内容,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形成系统性认知,但是,就本单元教学目标而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中国传统节日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才是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输出、传播能力。具体如下:


Activity: Students Oral Presentation


Introducing a Chinese festival you like best to your classmates and friends. And the content of your presentation should include at least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the reasons why you like it;


2. the origin of it;


3. the time of year/date;


4. the ways of celebrations;


在上述案例(案例二)中,在对世界范围内的节日进行学习时,设计输出类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对自己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从喜欢的缘由、节日的起源、节日的时间以及庆贺的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共享观点、辨析异见。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内容,而且在与其他国家的节日对比当中,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清晰、透彻的理解与认识,形成更客观的文化立场,从而达到增加其文化自信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通过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编排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内容比例失调、系统性不足、时代性体现不到位、重输入轻输出等问题的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了高中英语教材中优化整合中国文化内容的策略。我们深知,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高不仅要掌握语言,同时也要深入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新课程改革以来,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编入了大量的目的语文化内容,这无疑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然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汲取世界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传播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作为中国学生的母语文化,则是他们了解、理解、接纳、欣赏他国文化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因为人性的本质便在于接受文化的模塑,故中国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然接受由多元文化熔凝成的中国文化的模塑(邵晓霞,2015: 62)。因而,过多摄入目的语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只会造成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缺失,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利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当前高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总体比例不足且呈现系统性和时代性缺失,文化内容多以输入为主,忽视文化输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大一线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在仔细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信息,优化整合、灵活使用教材,适时增加补充、删减替换并调整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同时,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XMZ067)、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7]GHBZ04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Cortazzi, M. & Jin, L.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J]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1999(29): 61-80.


[2] 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3]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国内外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In Gass, S. &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5.


[4] 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N]. 光明日报, 2000:10-19.


[5]江淑玲.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管窥 [J]. 教育学术月刊, 2012(4).


[6]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7] 邵晓霞. 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8] 唐霜. 新旧版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对比分析 [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S1).


[9] 吴晓威.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及改进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4(32).


[10] 赵华. 高中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研究 [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6.


[11] 张力月.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D]. 重庆:西南大学, 2009.


On the Chinese Culture Integration in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from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Li Zhihui Shao Xiaoxia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as a transitional stage of English education (connect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with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lack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textbook as one of the main channels to absorb cultures, is unfavour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required talents with China’s feelings, international view,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ultiple-thinking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NSEC and finds that there mainly exist following four problems about the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content in NSEC: the deficiency of overall proportion, the lack of systematicness, the lack of time spirit and more emphasis on cultural input than cultural output.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the author takes Students’ Book as examples and respectively proposes three strategies of optim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NSEC: adding or supplementing, deleting or replacing and adjusting the presentation form of Chinese cultural content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English teachers in senior high school.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Textbook Integration




(本文首次发表怎么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9年第5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