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常州市智能化一级资质有哪几家(建筑智能化一级资质要求)

佳都科技(600728)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19年,管理层在新“33”规划的引领下,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城市交通三大场景的产品创新和落地应用,进一步完善了“数字平台 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和销一级资质售布局,为公司未来在实现高质量增长、提升盈利能力的道路上持续进步奠定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各项业务新签及中标合同额190.1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0.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0亿元,同比增长159.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85亿元,同比下降59.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8.6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州市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425.50万元。


1.关键战略业务进展


(1)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壮大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团队


公司在各个层面加大对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以李德紘院士领衔的多名规划、算法、产品专家加入公司。其中,新加坡工程院李德紘院士是交通运输工程与管理科学交叉学科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他领导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智能交通实验室”在智能交通建模仿真及动态大数据分析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性研究成果。目前,李德紘院士在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职务,协助公司组建了由多位海内外院校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视觉、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智能交通、5G通信等方面技术。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深化行业Know-How理解,报告期内公司还引进了多名在轨道交通行业拥有十年以上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员到公司担任副总及总工职位;引入在大型云计算平台领域拥有丰富系统设计经验的人员到公司担任研发总监;从业务、技术两个维度同时夯实公司的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落地能力。


(2)扎实推进智能技术研发和内部赋能体系建设,研发投入和成果持续提升


公司成立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打造了跨事业部的基础共用技术平台,在总部和事业部层面形成“基础技术研发-产品应用研发-解决方案设计”的技术产品化、产业化流程,有效提升基础技术的研发实力和产品化效率,其“内部赋能”的作用正在不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2.99亿元,同比上升49.39%;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发明专利从广东全省数千件申报专利中突围,获得广东省专利优秀奖。


(3)产品化升级加速,进一步完善“数字平台 智能终端”产品矩阵


轨道交通方面,公司在自动售检票系统、屏蔽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形成新一代的“智慧车站”系列平台和终端,实现“刷脸”进站、智能安检、语音购票、机器人客服、全息站控等新应用,将繁杂的运营维护工作从“计划修”升级为“状态修”,助力业主提升地铁乘客服务质量及“精益运维”工作效率。目前,“智慧车站”系列产品已经在广州智慧城地铁站应用,未来将在广州地铁及其他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实现更大范围的落地应用。


公共安全方面,公司在“警务视频云”平台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治安防控、案件侦查、社区管理、应急(危化品)管理、出入口管理等安全需求,研发了“名捕”“明毅”“蜂巢”等行业数字平台,助力客户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同时,公司加大了在安防终端领域的产品研发,推出20多款人脸识别智慧终端,提供便捷、灵活的身份验证服务,打造“佳都A.I.Family”自主品牌。


城市交通方面,公司基于“城市交通大脑”底层平台技术,结合交警交管的实战需求,推出新一代“一体化交通指挥管理平台”,并首次实现在广州、合肥等一线及准一线城市试点,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大脑”在超大型城市复杂路面情况下的交通治理能力。在广州市政府近期发布的《关于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2020-2022年)》,“佳都科技智慧交通平台”被列入广州市推进基础创新平台建设的行动计划;截至年报发出日,“城市交通大脑”已入选“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第一批数字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公示名单”。


报告期内,在上述轨道交通和城市交通新产品的增长带动下,行业智能产品及运营服务业务取得营业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28.13%,毛利率提升至66.75%。


(4)探索轨道交通总承包和智能化产品渠道销售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探索新时代下智能化轨道交通机电设备总包项目的建设模式。一直以来,智能化机电工程是制约轨道交通建设的核心环节,传智能化统建设模式在站点分散和站线长的情况下,牵涉到的专业数量多导致各方相互交织、管理网络低效,建设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总包项目模式的引进,把传统多个独立、条块分割、设计采购施工分离的多个“管理中心”集成为一个专业、高效、统一、集中的管控中心;形成“重点突出、分级管理、全面覆盖、反应迅速”的管控体系,从而多专业、多环节可以无缝对接,高效协同,大大提高了整体项目的建设效率。总承包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其标志着公司整体方案交付能力的持续提升,有跨专业人才团队的持续打造,这为公司进一步夯实技术方案“护城河”;一方面为客户带来更完整的科技体验的同时,也大幅提升公司各类轨道交通智能化产品的销售规模;最后,线路开通后运维服务的整体承揽,则有利于为公司在建设期后取得持续的业务现金流,保障业务的持续稳健性。未来公司将依托丰富的项目建设案例和经验,积极开拓全国轨道交通智能化的总承包业务。


随着产品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公司除了将自研产品叠加解决方案进行销售之外,也逐步探索通过渠道商、合作伙伴进行产品单独销售,从而扩大自研产品销售规模,加快产品化转型速度。


(5)牵手国内知名ICT企业,合作生态进一步丰富


报告期内,公司与华为、神州数码(000034)、中兴通讯等单位开展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各行业的国产化和数字化升级。其中,公司面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区管理的“明毅”“蜂巢”等行业数字平台已经与华为鲲鹏、昇腾体系开展并取得首批兼容性互认证,已成为华为EBG的42家领先级ISV(独立软件开发商)之一,是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重要的行业合作伙伴,并在2019年10月的安博会“数据智能孪生城市”佳都-华为联合产品发布会上,面向国内主流集成商合作伙伴发布了多款联合解决方案。此外,公司与神州数码签署了合作协议,聚焦身份验证、身份识别以及商业楼宇行业需求,将“刷脸技术”快速有效地融入到商业楼宇通行生活中;与中兴通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轨道交通5G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5G AI在城市场景中的应用。


2、各项业务进展情况


(1)智能轨道交通解决方案业务


报告期内,智能轨道交通解决方案业务实现业务收入8.29亿元,同比增长8.85%。年内公司中标《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及十三五新线车站设备及运维服务采购项目》,总金额达到118.89亿元;全资子公司中标《广州市轨道交通新建线路通号设备及运维服务采购项目》,中标金额达到建筑29.07亿元;累计中标147.96亿元,项目建设内容涵盖广州未来新建的10条线路及延长线,对公司智能轨道交通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以外,公司还陆续中标了合肥5号线、武汉16号线、金义东市域线等多个轨道交通项目,新增案例城市2个,项目业绩累计覆盖城市已达到22个,全国化布局进一步扩大,带动收入规模不断提升。同时,更加注重导入毛利率较高的自研核心模块和智能产品,有利于实现业务毛利率的企稳和快速提升。


(2)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业务


都、南沙等地市一级公安推广警务视频云产品;山东地区拓展青岛、潍坊、烟台等地的公安市场。


同时,在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趋势下,公司依托“明毅”产品线,拓展应急、海关、安保等领域的市场。而城市交通大脑则通过试点带市场,重点突破一线和准一线城市。


(3)ICT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业务


受益于以云计算和国产化为核心的数字化升级浪潮,公司抓住机会加快ICT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业务拓展,整体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报告期内实现业务收入22.76亿元,同比提升31.28%。同时,加快ICT产品集成业务和运维服务业务的融合拉通,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加快业务升级步伐。


3.员工发展与能力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顺利退出,激励员工187人;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公布了新的一期《2019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以2019年9月17日作为首次授予日,以4.69元/股的授予价格向符合条件的320名激励对象首次授予2555万股(不含预留部分)限制性股票,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持续夯实共同进步、共享丰盛的平台。能力建设方面,公司对标业界一流IT企业,启动了四大管理变革任务工作,重点对销售回款流程、集成产品研发流程、干部培养和激励、供应链管理等经营模块进行系统性地诊断、梳理、调整、IT化。


4.市场与品牌建设


2019年6月,公司在广州主办了“2019年花城科技论坛暨A.I. 智慧城市产业创新发展峰会”,新加坡工程院、加拿大工程院、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多位全球顶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的未来。


报告期内,公司市场地位不断夯实,荣获“2018年度人工智能企业百强”“‘A.I. 智慧城市’最佳产品成长奖”“2019年‘亚太地区十大常多因素身份验证方案提供商’”“AIoT赋能优秀解决方案奖”“‘2019人脸识别技术排行’榜单第四”“最具成长性人工智能产业上市公司”等人工智能领域奖项,连续3年蝉联“中国智能交通建设推荐品牌”、“中国智能交通三十强”、“中国信息化(智慧公安)示范实践奖”等行业奖项。报告期内,公司获上证报“金质量”持续成长奖。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详见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发展


(1)国家出台多部人工智能发展政策,人工智能成为“科技新基建”重要抓手


继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我国又相继发布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多项政策。2020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突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人工智能 ”驱动新科技产业化落地,作为未来我国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战略抓手。


(2)人工智能技术下沉,应用规模化落地将给不同行业带来深刻变革


人工智能产业正处在从算法架构开发到行业应用落地的“换挡加速”阶段,并已经融入实体经济的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对着售票机说话,它们能‘听懂’我们的话;我们可以对着闸机验证,它们能“看懂”我们的脸..通过“A.I. ”赋能各行各业,越来越智能化多的创新产品应用开始涌现,给行业带来深刻变革。


(3)伴随5G商用化开启,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Know-How”的科技企业大有可为伴随我国5G商用化的开启,5G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通信(mMTC)、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三大核心特性将支持人工智能在多行业突破传输壁垒,实现创新突破。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将与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等大规模垂直行业场景深度融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Know-How”的科技企业将快速抢占产业制高点,未来大有可为。


2、智能轨道交通行业格局和趋势


(1)在复杂的宏观形势及国家大力发展都市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进城市美好生活的背哪景下,轨道交通成为“新城市(300778)”、“新基建”的重点投入领域,已进入新的建设景气周期。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报告2019》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年共有包括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武汉、重庆等38座城市开通运营179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达5,948.24公里,车站3,850座。目前共有230条线路在建,分别分布在广州、杭州、成都、重庆、深圳、北京等全国46座城市,总里程达5,684.32公里,车站3345座,总投资额高达3.9万亿元。截至2019年底,共有44座城市获批建设地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七大区域,建设规划线路总长超过7,500公里,是既有运营线路的1.26倍。


城市轨道交通更是大湾区建设中重要的投资几家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1小时快速经济圈”,大湾区城市/际轨道交通规划总里程6,000公里。其中:根据《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广州在2035年将建成约20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目前已开通里程的4倍。粤港澳湾区的其他城市如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等地,也各自规划了数百至上千公里的地铁新建和延长线路。


(2)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正处在新一轮“提速升级”的起点上。通过计算机视觉、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可加)速推动地铁全面智能化升级,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 存量改造”将带动千亿级的数字化、信息化投入。


2019年中国城市轨道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了智慧地铁新标准,从乘客服务、行车组织、调度指挥、车站管理、运营维护、安全应急六个垂直维度规划了新时代智慧地铁的框架蓝图。其中,在建设进度方面划分为四个横向层次。第一层是以自动化和电气化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经掀起了大潮,打响了前奏曲;第二层是基于基础智能设施的数据建设智慧的车站,提供无感支付、快速安检、智能客服、智能屏蔽门等创新应用,支持更好的出行体验和提升运营效率。第三层是建设智慧的线网,支持全自动运行、全景智能调度、大数据智能运维等更高效的运营手段和更放心的安全措施。第四层是打造一体化的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行系统,形成新时代轨道交通的智慧大脑。


(3)随着智能化轨道交通市场的不断发展,在项目案例、成本控制、企业资信、实施交付、资金垫付等方面对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集中度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在地铁智能化建设大潮中,轨交智能化领先企业凭借标杆示范效应和大型项目总包实施交付能力,将成为本轮城市轨道建设和智能化升级的最大受益者。


3、智慧城市行业格局和趋势


(1)城市公共安全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运行体系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加,城市快速发展现状与城市安全治理能力的匹配存在较大失衡。城市公共安全包括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态安全等。在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中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构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


同时,在数据获得性高的行业,人工智能将率先用于解决行业痛点,从而爆发出大规模场景应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中各个行业、地区已经部署了大量的感知设备,城市的环境、气象、噪声、积水、视频、人车流量、速度等来自不同源的海量异构数据构成了智慧城市的数字化基础,恰好具有数据可得性高、数据层次丰富的特征。其中,视频是很重要的信息载体。因此,在政策、技术、数据、需求的多轮驱动下,“A.I. 公共安全”经成哪为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快速落地的应用领域


随着算法、算力、数据迅速发展,未来公共安全行业的产品迭代速度将会加快,市场潜力一步释放。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A.I. 安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7-2020年国内A.I. 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5.5%,每年翻番,预计2020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53亿元。行业增量空间巨大。


(2)城市智能交通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到“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助力“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型。


当前的城市交通管理存在“数据多效果少”、“单点强而全局弱”、“科技新落地少”等核心问题,因此,拥有全量数据及共享、开放软硬件平台的“城市交通大脑”有望成为未来智慧交通系统运行的中心环节。“城市交通大脑”在完备的数据采集基础上,通过构建全新的数据模型与计算模型对交通进行解构,精确、实时分析城市交通的拥堵原因,帮助城市交通管理者“对症下药”,实现科学治堵,推动未来城市交通治理更智慧、更安全、更友好,打造“高品质的交通”。


据华经情报统计,中国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行业市场规模在2012-2018年以23.33%的复合增长率逐年增长,截至到2018年底中国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20亿元规模,预计未来五年时间,城市智能交通行业将迎来高速的发展,市场规模超千亿。


4、ICT产品服务行业格局和趋势


ICT产品服务市场正在被数字化转型、智能自动化、云优先等多种关联力量推动和重塑。未来,全球及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预期。根据《2019-2024年中国企业信息化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未来五年国内企业信息化市场将保持13%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速,预计到2024年行业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此外,Gartner报告称,IT服务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市场,预测未来几年将保持4%-5%的增长,预计到2022年全球IT服务市场将突破1.2万亿美元。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19年初,公司进一步明确“AI赋能,构筑城市智慧新生态”的愿景,发布了新“33”战略发展规划,未来9年将分步推进“创新发展期”、“国际布局期”和“综合领先期”三个阶段的战略部署。目前,公司处在新“33”战略发展规划的第一个三年——创新发展期(2019-2021年)。


2020年是创新发展期中承上启下的一年,公司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增长”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以持续的人才引进、研发投入和管理机制创新带动业务结构优化,实现公司盈利水平的企稳回升。在业务布局上,公司梳理形成“1 3”的业务结构——以自主研发的城市数字平台和智慧物联终端为驱动,为客户提供智慧的轨道交通、智慧的城市治理服务和企业数字化升级三大解决方案;抓住云计算和国产化两大历史机遇,进一步强化与ICT巨头的合作共赢,推动自研智能产品在全国范围的快速普及;同时,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高端人才引进和管理变革,不断夯实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盘”,培养优秀的干部管几家理队伍,树立和贯彻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追求卓越、信赖团队的力量、视变化为机遇的企业价值观,向成为持久卓越的世界级智能化技术和服务企业不断迈进。


(三)经营计划


2020年,管理层将围绕董事会制定的发展战略,重点从营销升级、产品转型、技术创新、人才建设、运营提升、资本助力等方面制定和实施经营计划。


1、推动营销体系战略升级,加强区域平台建设,带动自研产品销售扩大


在智能化产品体系初步完善的基础上,2020年公司将重点优化营销工作,建立与新业务结构相匹配的全国性市场、渠道、服务体系。在营销管理方面,要构建相对完善的流程体系,打造一个从市场、线索、销售、项目、交付、服务到收入的闭环平台型生态运营系统,建设以项目为中心的铁三角组织,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推进项目;同时,加强区域市场平台建设,针对不同地情设立区域销服平台,整合后端产品线落地到区域平台;并根据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和痛点,提供跨产品线的解决方案销售,通过多层次绩效及激励等模块构建前后端一体化的销服体系,扩大全国的市场服务布局,实现公司销售额和利润的可持续和有质量增长。


2、坚定不移地推动产品化转型,促成业务结构的升级


产品化转型是公司业务结构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公司的解决方案业务占比较大,业务结构中自研产品的占比仍较小,项目型定制化程度较高,企业发展容易达到天花板。近年来,公司提出产品化转型战略,在公司布局的各个领域已初步形成从平台到终端的自研产品矩阵,产品的独立性和标准化程度明显上升,从而降低项目定制化研发,得以更加灵活的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满足客户需求。2020年公司将坚定不移的走产品化路线,进一步优化研发体系,全面导入CMMI与IPD结合的产品研发流程,加强软硬一体化产品研发能力,横向打通产品研发全链条运作,实现“部门联动”机制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同时从激励机制上保证自有产品导入项目,打开收入成长天花板。


3、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加快技术创新


2020年,公司将从平台、人才、组织、机制等方面继续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在平台方面,公司不断深入探索攻关,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构建了持续进化的研发创新平台;人才方面,依托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三大行业场景的市场优势,引进国际技术人才,拓展研发团队的视野,吸收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最新实践;组织与机制方面,进一步梳理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与业务部门的研发界面,搭建面向公司内外部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公共基础技术平台,支持、带动业务部门的产品研发和项目研发,加快技术产品化进程。同时,继续坚持“自主研发+协同创新”的研发模式,联合上下游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业务需求方打造研发生态圈,强化协同创新。加快产品化落地进程,抢占人工智能行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和发展先机。


4、推进干部管理与激励,强化人才体系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公司始终把人才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新的一年,公司将梳理和逐步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估和激励政策,围绕组织、机制、人才三个方面,以干部管理与激励为抓手,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体系与机制:组织方面,设立干部管理委员会,全面统筹干部管理工作,同时继续发挥佳都管理学院在建设梯队、传递经验、传承文化一级资质的作用;机制方面,完善人才选、育、用、留的系统性管理体系,优化员工考核评估方法和工具,优化和推广“双通道”晋升制度、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组合拳,激发组织活力和创造力。


5、构建数字化运营体系,持续提升经营价值


组织运营效率和效益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要素,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获得超出资本成本的资本回报的能力,其关键在于识别主要的利润驱动因素和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从而促成驱动因素的同时规避风险,达成卓越运营的目标。


新的一年,公司将从业务结构、营销管理、交付管理、产品技术、能力建设、资金运营、重大专项等七个维度,优化经营基线与运营考核标准,建成以卓越运营为目标的组织,打造以项目为中心的运营体系,实现经营指标可视化、项目管控精益化、平台组织集约化、运营支撑信息化、人力管理绩效化的五化提升目标,实现以项目为主、部门为辅的项目驱动经营。


同时,进一步加强IT系统建设,实现数字化的高效经营。在企业的生产、物料移动、产品研发、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等业务环节,加大自动化程序对人工作业的替代,逐步形成实时的、自动化建筑的、即时反馈的、以客户/市场为先的数字化经营体系,助力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重塑,实现业务模式的革新,开拓新的业绩来源,持续实现业务的高质量增长。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政策风险


公司的主要客户是政府机构及大型企事业单位,订单业绩面临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尤其是政府产业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鉴于此,公司会加强维持(与客户的沟良好通,进一步深化州市对政府及行业政策的研究,把握优质业务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


公司的智能化业务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如果错误判断技术发展趋势,或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益不及预期,公司可能发生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的风险。对此,公司将以研究院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及业内专家的交流,确保对技术前瞻的把握;同时亦会灵活运用生态合作及并购参股等方式,保持技术产品的优势。


3、市场风险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常州市激烈的形势下,公司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为此,公司坚决技术创新和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的道路,一方面,贴近用户不断推进技术和产品方案创新;一方面,加快推动产品方案的规模落地,加快形成主行业Know-How的竞争优势。


4、项目管理风险


公司智能轨道交通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业务具有单体项目金额较大,如果不能持续保持和提升解决方案规划与设计、采购、交付、质量控制、成本管控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可能面临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不及预期的风险。为此,公司启动了IPD、LTC、SCM、ISP四大流程重组,一方面,调整和优化组织架构,强化多个条线的横向协同能力。另一方面,做好各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推动项目运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5、人才管理风险


随着业务规模和覆盖面的扩大,业务职能平台等对优秀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凸显。若不能留住、培养和及时引进更多适当的人才,将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公司将建立系统性的人才选、育、用、留标准,导入干部管理体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力度。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和技术生态优势


在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公司已经建立多个高水平的智能化技术研发机构,包括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多个省、市级技术中心,联合建设了城市轨道常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报告期内成功获批建立广州市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实现在科研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方面的又一重大突破。


在技术人才引进方面,公司引进了由国际领军人才、新加坡工程院李德紘院士领衔、多位海内外知名院校博士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涉及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智能交通、5G通信等前沿技术,将进一步夯实技术“护城河”,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治理各场景中的大规模落地应用。


在技术生态打造方面,公司在强化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对于部分研发成本高、风险大、应用领域广的人工智能技术,灵活通过参控股和合作的方式进行研发,建立具有佳都特色的“自主研发 协同创新”的研发体系。近年来,公司陆续参股云从科技、千视通科技、佳都数据、睿帆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并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专项技术研发合作,逐步形成技术生态圈。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超过800项。公司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发明的专利从全省数千件申报专利中突围,斩获广东专利优秀奖。在由IEE有E和Google组织的WebVision计算机视觉竞赛中,公司以在15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第5名。公司还获评“广州最佳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实力15强”和“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2、行业Know-How及人工智能产品化优势


公司在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管理三大场景已有超过10年的行业积累,掌握了较为深厚的行业Know-How,对客户、业务的需求等方面有较深理解。通过A.I.与主赛道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智能 ”不断落地,面向上述三大场景研发形成“智慧车站”“警务视频云”“城市交通大脑”系列数字平台和智能终端产品,初步形成从终端、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全栈式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助力公安、交警、地铁公司、应急等单位的数字化升级。


3、智能化行业解决方案服务优势


在方案服务资质方面,公司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一级资质、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甲级、CMMI5等多项智能化领域高级资质,也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TSS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标准认证。在方案服务交付方面,公司在多个专业拥有超过十年实施交付经验的项目团队,并建设了7*24全国维保服务体系。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完成常州1号线、广州2、8号线延长线、21号线、南昌2号线、南宁3号线等多条线路智能化系统的交付和开通。报告期内,公司的方案交付案例获得“2019年亚太地区十大多因素身份验证方案提供商”“2019年度中国信息化(智慧公安)常州市示范实践奖”要求“2019年度优秀解决方案奖”“2019年度智慧城市创新应用案例奖”等奖项。


4、市场品牌优势

(

公司在轨道交通、智慧城市、ICT服务方面初步形成全国性布局,在多个地区获得优势市场地位,其中,智能轨道交通业务已经累计覆盖广州、武汉、青岛、天津、宁波、厦门等22座城市,智慧城市业务已要求经累计覆盖广东、新疆、山东、贵州等18个省份,ICT服务在全国多个地区设立经营分部。报告期内,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品牌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公司入选第八届中国财经峰会“2019最具创新力企业”,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2019最具成长性人工智能产业上市公司”、中国科学院评选“2019智能安防100强第7”、第十六届2019a&s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趋势论坛“2019a&s中国安防十大品牌”、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博览两项“金鼎奖”等奖项、上证报“金质量”持续成长奖、《快公司FastCompany》2019年"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MIC5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