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定在5.5%左右,处于市场预期的5.0%—5.5%区间的上限,体现了中央稳定经济的决心和信心。不过,在今年1—2月靓丽的经济数据发布后,市场出现考据之热,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截至目前稳增长的政策效应不及预期。那么,今年设定5.5%左右的增速目标原因何在,实现这一目标的约束和路径又是什么?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实现5.5%增速目标的约束
财政收入方面,2022年预计减税退税规模达2.5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减税降费能够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有间接拉动外,还可以改善纳税缴费主体的现金流,进而提振信心和预期。因此,减税降费和扩大支出一样,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组合式、规模性减税降费多次被高层和重要会议提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一是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这部分规模有1万亿元,若将附加费、其它费用考虑进去的话,全年减税降费规模大概率将超过2021年的1.1万亿元。二是2022年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实施留抵退税前,当增值税的进项税超过销项税时,超出金额留到下一期抵扣。2019年4月全国开始试行留抵退税,即把原本用于下一期抵扣的税金,提前退还给企业。不过,2019—2021年留抵退税的规模都比较小,每年在2000亿以内。2022年安排的留抵退税规模达1.5万亿元,大大超市场预期。留抵退税虽不是减税,但这种跨期安排,对于改善企业现金流、促进消费投资均大有裨益,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相对更加受益。
总量政策方面,2022年仍有降准、降息的必要性。不过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对货币宽松的约束边际上在增强。因此,降准、降息等全局性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不是2022年宽信用的主要载体。约束一是结构性通胀压力仍存,包括南华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指数均处历史高位、猪周期渐行渐近等;二是海外主要央行步入紧缩和加息周期,从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后公布的点阵图看,2022年美联储可能加息175bp。我国货币政策虽“以我为主”,但仍需警惕货币政策分化对股债汇市场的影响。
房地产方面,今年春节后较节前放松的力度明显加大,后续还有进一步松绑的空间。春节以来,广州等地先后下调房贷利率,郑州出台房地产新政19条,包括若首套房还清贷款后则再购房可享受首套房的首付比例(从60%下降到30%)、推行棚改货币化安置等。尽管如此,截至目前相关政策调整对商品房销售的拉动并不明显。今年1—2月住宅销售面积和金额分别同比下降了13.8%、22.1%。除了政策效应存在时滞外,可能也与当前房贷利率相对偏高、部分城市仍在限购、二套房首付比例过高、居民存在房价下跌预期等因素有关。
房地产调控的宗旨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而销售稳是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防范化解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的同时,应谨慎出台对房地产销售有收缩效应的政策。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今年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对提振居民购房意愿有积极作用。此外,还需在因城施策框架下继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内生性”恢复,包括降低首付比例、与服务3亿新市民挂钩降低购房门槛等。
平台经济方面,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释放了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号。平台经济存在涉嫌资本垄断、员工福利保障不足、侵犯用户隐私和收取高额流量费等问题,但其在吸收灵活就业、发挥规模优势投入研发等方面,又有一定积极作用。近年来政府加强平台经济治理,目的是让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稳健经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着重强调了平台经济的治理问题,指出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针对平台经济的监管短期可能有所调整——让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业务,更好发挥吸纳就业、改善市场主体信心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