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保险营销员入司年龄(保险营销员算是保险公司员工吗)




昨天发布了文章《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代理人生存空间被挤压的三个原因》,阐述了对“保险越来越不好做”这种观点的解析和个人态度。




没想到有那么多朋友在文章下方留言探讨。支持的纷纷点赞,说解析的到位,文末的三个问题确实问得肝儿颤,先从自身找原因,才能不断进步。




当然也有反驳的,说的也很在理:文中根本就没解释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的原因!被淘汰的就一定懒吗?该做的都做了,挣不到钱有什么办法?




讨论嘛,就无关对错,正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既然这个话题还有聊头,那咱们就继续讨论一下:干保险的怎么越来越少了。







1、行业残酷的“二八铁律”




相信多数人都看过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被列为“人生必看的百部电影”之一,很好看。细细琢磨其中的剧情,你就能稍微读懂保险这个行业。




男主穷得连房租都交不上,街上看到一辆跑车,询问车主是干什么的,怎么赚那么多钱。那人告诉他,自己是做股票投资的,于是男主也想做这份工作。




争取到了实习的机会后,男主不仅要在工作中努力表现,还要为儿子的饮食起居发愁。功夫不付有心人,他终究做出了业绩,证明了自己,把握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里面有很多细节,你是要细细品读的,简直和保险行业一毛一样。影片中的设定是200个同事,竞争仅有的一个岗位,理所当然的男主拿到了这唯一的资格,观众也都记住了这个在大街上为自己鼓掌的人。




但其他的199个同事呢?不仅工资领不到,还要面临重新择业的无奈。他们中肯定也有夫妻感情不和睦闹离婚的,也有投资失败积压商品没卖完的,每天要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甚至为住哪里发愁的。




取消代资考之后,国内保险行业门槛并不高,再加上“成功人士”的分享总能振奋人心,所以前几年总是有很多人愿意来这个行业尝试一下,万一发了呢。




把所有的人放到一个舞池,看似公平的竞争,其实又何尝没有运气的成分。每个人都努力了,但成功的只是小部分人。二八定律就是这么残酷。




行业人员流失的真相是什么?敲开足够多客户的门,幸福才会来敲你的门。代理人需要用业绩证明自己价值,没业绩的,公司清工号连句再见都懒得说。







接下来到了见证行业残酷性的时刻,咱们用数据来说话。(数据参考自历年的《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




《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每年都会发布,从保险营销员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不同维度着手调研,用大数据还原真实的保险行业。




保险从业人员的生存环境到底如何,列举几项比较核心的数据,不知道你看完是深吸一口凉气,还是觉得理当如此:




女性营销员占比76%,男性占24%;25岁到45岁占行业71%;40%的营销员每年保单件数在12到24件左右;本科以上学历占29%;30%的营销员月收入在3000~6000元,15%的营销员月收入20000以上;




这些年行业里的人总是在炫耀,保险行业又涌入了高端人才(比如律师、医生、留学生),其实行业里高端“一时”的人才,也在涌向其他行业。




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1/3的人月收入只有三到六千,还真不如送外卖赚的多。小一半的人每年12到24件保单,相当于每月才1到2件,指望这种成绩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真的不太现实。




在行业赚不到钱,谁也不愿意再呆着,脱落和转行就不稀奇。与其咬牙坚持换取不确定的未来,多数人更钟情于换个收入更高的工作。送外卖不香吗?都是敲客户的门,后者只会期待你的到来,而且绝对不会拒绝。








二、行业伟哥不好用了(清虚)




今年最让我震惊的两张图,都摆在上面了。一张是全国新增人口统计,最高峰是2012年新增1006万人,而2021年才新增48万人,简直不科学。




第二张图就是寿险代理人数量,最高峰是2019年912万人,到了2021年则被腰斩到590万人,又倒退回了2015年的水平,让人倍感失落。




我还记得前几年一位保险大咖的分享,她说:我们要坚定从业的信心,2019年从业人员近千万,再过两年我们肯定会迎来“千万大军”的时代,你们信吗?台下人都齐呼:信。




还记得前几年张某丹举报事件吗?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拉扯背后,也顺便揭开了行业内的一些“潜规则”。虚有人力的存在,可以套取更高的利益啊。




比如保险公司要在某地筹备,人力就是硬道理,对应不同档的筹备费用。先把人拉来,架构搭上,出勤的人有了,还愁将来没业绩吗?但往往是看起来表面风光,最终筹备失败,钱都让筹备的负责人赚走了。




还有就是很多公司给新人有优惠政策,比如出勤啦、方案啦,同样的一单,放挂在新人身上得到的利益要高好多倍。所以就有了很多的骚操作。




我在做保险之前,去某家公司参观过,大呼过瘾。一位团队长保团队10个工号,一个指纹替代一个人。系统显示他们团队20人出勤,结果只有团队的那位光杆司令和她媳妇两人呆在职场。




好在现在都开始面部识别了,拆单挂单也开始追究责任,指纹打考勤也就成了历史,行业也有政策在严格落实“清虚”举措,今后这种小动作也玩不转了。




保险行业越来越规范,也不再追求“虚伪的繁荣”,清除行业的虚有人力,肯定不会是一时的兴起,今后也将会更加严格的执行下去。




保险是不是个朝阳行业,不必只用“从业人员的数量”来证明。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人性的行业氛围,比“人海战术”更让人信服。







3、行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东西都是向发达国家看齐的。保险行业本身就是个舶来品,虽然做了本土化的处理,但也是从外面引进来的。




相信大家也看到了,这几年保险经纪崛起了。其实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保险的销售从最初的“door to door”(挨家挨户),再到电销/银保,再到中介,再到产销分离,都是阶段性的。




所谓产销分离,即保险公司把销售业务外包给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自己则专注于保险产品生产,从而实现保险生产和销售的分离。




之前我国保险行业走的是宽进宽出的“人海战术”,由此带来的弊病和非议也是保险倍受偏见的主要原因。况且销售团队越庞大,也会产生庞大的费用支出。




未来出生率降低,老龄化到来,人口增长降至冰点,迫使从业人员发生由量到质的转变,也不足为奇。




而且近几年保险公司也有新动作,从最初的“打造**万人销售队伍”的雄壮口号,保险公司发展方向有了改变,开始打造高产能的“精兵强将”。




比如某保险公司银保人就公开提出过,要打造一支“高富帅”的销售队伍。泰康也提出:要打造万人的HWP(健康财富规划师)的高素质销售队伍。




所以人员的精简,不仅仅是行业发展导致的,保险公司也巴不得进行瘦身的改革。尽管从业人员缩水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但又何尝不是理所当然的结局。







有人唱衰行业也好,有人鼓吹行业也罢,行业人员去去来来,公司排名起起落落。只要自己的钱袋子不受影响,就是最好的结果。




进入这个行业多年,我希望它越来越好。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也不算是绝对的坏事。只要自己功力扎实,其实受影响不大的。




大的方向我们决定不了,就从小的方向着手优化。毕竟没有最好的行业,只有越来越好的个人。




有位我崇拜的高手曾这样评论保险行业减员现象:现在缩水只是开始,行业还会继续减员的。等减到一定数量就会恒定,那个时候保险营销员才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








今日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