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合肥市地税局李克(国家税务总局合肥市税务局局长)

每朵浪花都向往澎湃


12月26日,位于淮南市高新区的安徽贝可科技有限公司职工在生产玻璃盖板,配套小米智能家电。近年来,淮南市大力建设千亿规模的煤电化气全产业链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特约摄影 陈彬 摄



有订单 闯出大市场


12月23日,在芜湖综合保税区内的昌永得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声隆隆,焊花四溅,生产装箱完毕的机械产品正装车准备运往综合保税区外。


昌永得机械有限公司物流部经理刘伟告诉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销售都是稳中有进。这也是受益于海关推出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政策,公司才能将国内的业务做大。今年前11个月,公司内销销售额同比增长75%。”


外贸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需要强化自身优势。“要在保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适应内需习惯、发挥比较优势,用过去出口的高品质产品有序开拓国内市场,努力在国内大循环中抢先布局、抢占先机,以新的竞争优势参与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之中。”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助力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合肥海关通过实地走访、关企座谈会、微信群等渠道开展试点政策宣讲,推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等政策,针对试点企业开展“一对一”调研评估,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不断优化系统,提升通关效率。前11个月,安徽省综合保税区内共有42家企业享受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政策红利,为企业减轻纳税负担逾1200万元;企业应用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内销货值4829万元,节约税款333万元。


“合肥海关将继续积极调研了解外贸企业需求,加大政策研究和创新力度,重点将综合保税区内各项政策叠加融合,发挥各项优惠政策更大红利,促进综合保税区内业务多元发展。”合肥海关企业管理和稽查处处长李燕说。


新业态新模式是外贸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方向。“合肥海关注重综合保税区内新业态叠加,通过中欧班列和综合保税区高效联动,引导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入区保税仓储,有配送需求的货物完税出区进口,减轻国内进口企业税款压力,出口货物入区即退税,提高了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李燕表示。(记者 郑莉)


有本事 成了带头人


“上半年生猪行情不太好,出栏很少,进入7月份以后,行情向好,俺一下子新增了30头母猪,现在正找村里协调土地流转问题,想再增加两个圈舍,争取存栏数超过千头……”


12月14日,寒流涌动,阳光照在马万彪的养殖大棚上,暖暖的。马万彪一边清理着猪圈旁边的杂物,一边和记者唠着嗑。


“俺现在不想出去打工,前些年外出过,到处碰钉子,真难!现在好了,以俺这几年养殖的经验,养个千把头猪不成问题。”马万彪朴实的话语里透着满满的自信。35岁的马万彪是凤台县朱马店镇利民村脱贫户,因肢体残疾,养父年迈多病,一度贫困潦倒。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2016年,马万彪试养了几头小猪,当起了“猪倌”。几头小猪长大出栏后,马万彪初尝创业的甜头。2017年生猪行情上扬,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马万彪获得了5万元小额贷款,建起了400平方米的小型标准化猪舍,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当初如果没有村里工作队的鼓励,现在就算是脱贫了,也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马万彪说。干劲满满的马万彪不仅顺利脱贫,养殖规模也逐年上台阶,到2020年,他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200头左右,年纯收入十几万元,奔上了致富小康路。


奔上小康的马万彪不仅忙着自己的养殖场,还向身边的脱贫户宣传党的惠民富农好政策,口传手授养殖技术。马万彪主动找到村里的脱贫户李克国,鼓励他发展本地山羊养殖,并为他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在马万彪的带动和帮扶下,李克国也成了养殖能手。“俺自己富了,也希望帮着身边的人都能富起来。看着他们日子过好了,俺打心眼里高兴着咧……”马万彪自豪地说。(记者 范克龙 通讯员 徐艳友)


有奔头 改出好光景


“切了点萝卜,一会做个萝卜炖肉。”12月27日中午,一走进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的李静家,就听到厨房传来“咚咚咚”的声音,听说记者来了,李静擦擦手就迎了出来,“刚听到门禁的铃声,我就估计是你们来了。”


以前在李静家不会响起门禁铃声,改变源于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


改什么、怎么改,住在小区里的居民最有话语权。“小区没有门禁不安全,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坑坑洼洼的路面得平整一下,夜里走路怕摔跤”“外墙面都掉了不少,要补上吧”“‘蜘蛛网’要整理一下,不仅不美观还不安全”……小区改造前,社区党委召集该楼栋部分居民代表依托“周末议事厅”协商平台征求改造意见,与李静一样,不少小区居民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要在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广泛征民意、聚民智、集民力。群众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优先解决,老旧小区改造就是为了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小区门口和楼栋里装上门禁,楼宇间有治安监控;硬化路面宽敞整洁,就算两车交汇也毫不困难;各类线路规矩整齐……环境好了、设施全了、服务多了,很多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后,居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截至目前,今年我省已改造老旧小区1332个。


“过去的这一年,住得舒心又安心,生活焕然一新,日子好着呢!”在一声声的肯定中,李静坐在沙发前笑眯了眼。(记者 何珂)


有品牌 卖出抢手货


临近新年,枞阳县义津镇菁华村的手工挂面进入制作旺季。调粉、熟化、搓条,村民周宗霞与丈夫每天凌晨就要起床,把拉好的面挂在架子上,搬到屋外晾晒。晒面时间要根据天气而定,晒得过久容易断裂,晒得不透,面条又会粘在一起。


“现在每天能净赚600多元,这一季挂面赚几万块钱不成问题。”12月27日,周宗霞边忙边笑眯眯地说,自从她家加入合作社,使用统一商标后,加工的挂面根本不够卖,恨不得能多长出几只手来帮忙。


以前不好卖吗?记者发出疑问。周宗霞告诉记者,杨湾挂面已有400余年生产历史,挂面加工的7道工序一直延续传统,全手工制作。以往,菁华村有50多家生产杨湾挂面。由于缺乏商标品牌,生产分散、标准不一、销售渠道单一,销量一直“靠天吃饭”,“村里不少手艺人都不愿意干了,更别提年轻人了”。


改变发生在2012年前后,菁华村注册了“菁春”杨湾挂面商标,成立枞阳县菁春面业加工专业合作社,吸纳52名成员入社。“人多力量大,一下就规范了起来!”周宗霞说,合作社统一供应原材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商标和包装销售,不仅生产规范了,销售也不愁了。“没有注册商标时,挂面每斤只能卖到4元左右,现在每斤最高能卖到6元。”


村民们制作挂面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2021年,在枞阳县市场监管部门推动和支持下,合作社又打出“诚信示范”牌,建设杨湾挂面小作坊集中示范区,对小作坊实施改造升级,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发展品牌经济不仅是释放消费潜能的重要抓手,更是助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站在杨湾挂面小作坊集中示范区牌匾前,菁春面业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春元信心满满,他现在正着手收集材料,打算申请杨湾挂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杨春元说:“我们将用好杨湾挂面的商标品牌,让村子的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记者 彭园园 通讯员 章洋)


有福了 喝上优质水


“以前俺们这边被称为‘黄牙村’,祖祖辈辈喝压水井里的水,大人小孩都满嘴黄牙。现在的孩子们有福了,喝上像你们合肥那边一样的自来水……”12月26日,家住凤台县尚塘镇黄圩村的李广英夫妇俩一边晾晒着红薯干,一边同记者唠着嗑。


尚塘镇是凤台县最为偏远的乡镇,地处凤台、利辛、蒙城三县交汇处,北临茨淮新河,虽然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但含氟量较高。“现在俺们再也不为此发愁了,平时用的吃的,都是镇里自来水厂生产出来的水,用着省心,喝着放心。你看,那个压水井早就退休了……”说话间,李广英指着旁边的一个锈迹斑斑的老式压水井笑着说。


水源改变、供水量提升,正是今年开始启动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的重点。长期以来,水源条件先天不足是皖北地区基本水情,皖北地区约有84.5%的群众饮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源。“十三五”期间,全省通过开展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在现行标准下,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但是,早期建设的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偏小、标准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偏弱,受原生地质环境因素影响,一些地区地下水氟、铁、锰等超标,专门配备的除氟设备、除铁锰装置和净化消毒设施运行成本高、水量损耗大,为皖北地区农村供水水质带来较大隐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