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地方谨慎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当下,广西踩了一脚“油门”。
9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广西推广运用PPP模式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计划》):力争PPP项目新入库规模每年增长30%以上,到2023年全区入库规模8000亿元以上、总体落地率60%以上。
为了防范风险,2017年以来在相关部门清理整顿下,PPP告别了野蛮生长。根据财政部PPP中心数据,在去年受疫情影响新入库PPP项目投资规模增速两位数下滑后,今年前7个月投资额继续大幅下降(-33%)。
不过广西PPP投资额逆势大增,今年前7个月增长1548亿元,位居各省份之首。截至7月末,广西入库PPP项目累计投资规模为5295亿元。这离8000亿元目标尚有一段明显差距。
规范的PPP模式可以撬动社会资金,投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满足老百姓需求,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让企业有利可图,实现共赢。
PPP专家、广西玉林市交通运输局刘强告诉第一财经,广西积极推广PPP模式的原因之一,是可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广西营商环境较好,经过前期实践,也意识到推广PPP模式的好处。
根据广西财政厅数据,去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广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滑,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717亿元,但支出高达6155亿元,收支缺口靠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发债等来弥补,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今年当地财政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前7个月收入增速(6.9%)低于全国平均值。
为了完成8000亿元PPP投资额目标,《计划》要求扩大PPP实施范围,在高等教育、文化旅游、市政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养老和医养结合、体育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中全面推广运用PPP模式。
《方案》还称,政府参与且适合采用PPP模式的新建项目未有效落实全面实施PPP模式的,原则上不予安排相关预算支出、基建投资等。
财政部之前已经明确,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项目一般有现金流,市场化程度较高,PPP模式运用较为广泛,操作相对成熟,因此新项目强制推广采用PPP模式。
刘强表示,目前垃圾、污水处理项目会采用PPP模式,广西高速公路也基本采用PPP模式实施。一般来说财政部门认为适用PPP模式的新项目,都会采用PPP模式来实施。
在PPP“踩油门”的同时,广西也注重安全,要求各地严格遵守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相关“红线”规定。
所谓红线,是指财政部要求确保地方每一年度本级全部PPP项目从一般公共预算列支的财政支出责任,不超过当年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另外财政支出责任占比超过5%的地区,不得新上政府付费项目。
广西要求地方严禁假借PPP项目名义变相举债,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承担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损失、向社会资本方承诺最低收益,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
《计划》要求各地合理统筹财政承受空间。比如财力有限、财政承受空间较小的地区,可采用“肥瘦搭配”整体打包等方式实施项目,深入挖掘潜在市场和经营价值,合理增加使用者付费,尽量降低财政支出责任。
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守清教授曾告诉第一财经,PPP模式不可能再有前期大干快上的热潮,而是理性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