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锦江区双木平面设计工作室(开一个平面设计工作室)

根据锐理数据监控,2018年前10个月成都房企销售面积最高者已达165万方(备案口径),成交金额最高者已达148.71亿元(备案口径);在成交TOP20名单中,恒大、蓝光、万科、中海、保利锦江区等名列前茅。


不过有趣的是,截至目前统计的TOP20名单中,外来房企占据着90%的席位,四川本土房企仅有蓝光与置信在“坚挺”……锐理君查看了2008年成都典型房企的销售情况,彼时位列TOP20的榜单中,除了蓝光、置信之外,国嘉、森宇、正成、万华、武海等均赫然在榜。


十年弹指,物换星移。面对来势汹汹的外来房企,成都本土房企的下一个十年又该何去何从?


大方向


中心城区不失守 优质地一个块伺机拿


统计数据显示,除人居大步奔向远郊“攻城收地”外,其它本土房企在公开市场拿地更多仍选择坚守中心城区。在锐理君整理本土房企获得的66块住宅用地(2016年至今)中,主城 近郊 天府新区地块占70%,所处位置包括三圣乡、塔子山、新川、大面、犀浦等热门板块。



以2017年11月30的土拍为例,当时主城共成交5宗地,其中有4宗被本土房企瓜分:人居以总价14.58亿夺下塔子山两宗纯住宅地,新希望以楼面价11700元/㎡入主锦江区包江桥板块,朗基以楼面价13800元/㎡成功抢占青羊区外光华板块。值得注意的是,纵然当时拍卖地块中不乏移交和自持的附加条件,竞拍依然激烈,其中三宗地还达到了最高限价。


单看本土房企此次拿地的楼面地价,绝对属于高位水平,但无论从板块成长性还是配套来看,几宗地的地段位置都足够优越,也能看见溢价空间,而且这四宗地面积最大的有58.23亩,最小则为22.91亩,拿地总成本的门槛并不算太高。



从锐理数据监控信息来看,2016年大成都共成交住宅用地约10429亩,典型本土房企拿地约占7%;2017年大成都共出让住宅用地约8820亩,本土房企拿地约占21%;2018年大成都已成交地块11161亩,本土房企拿地占17.5%左右。从销售端来看,除2016年大部分地块的项目已出货甚至售罄外,2017年以后获得的地块呈现项目并不多。



2016年-2018年典型本土房企住宅用地获取量(含纯住宅、住兼商、商兼住,下同)


算细账


有的激流勇进 有的后继乏力


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2016年,本土房企在2017年与2018年至今的拿地量之所以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主要还得归功于人居(兴城)、中房(城投)大幅鲸吞土地,其中人居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斩获了31宗住宅用地。这意味着,其它很多我们熟悉的本土房企,“粮仓”存货并不乐观。


我们一一来看看这些房企的存货情况。


10家本土房企近三年住宅用地获取量


人居两年揽2310亩住宅地 “国家队”名不虚传


在可统计的10家本土房企中,人居近两年的住宅土开储量共约2310亩,可开发体量约305万方,覆盖主城、近郊、远郊共10大区。虽然这些项目用地基本为人才公寓住房或需要移交租赁住房,但这对助推其规模增长与布局扩张无疑非常有利;后期随着这些项目陆续“开花结果”,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容小平面设计觑。当然,城投的情况也与之类似。


德商/新希望/朗基未闲着 加持多宗万元地块


从拿地数量与出价能力来看,德商、朗基、新希望均比较活跃。所拿地块基本处于中心城区的热门地段双木或潜力区域,从拿地价格与宗地条件看,项目也多走高改路线。尤其是新希望与德商,其豪宅标杆项目已经先后面世。


德商,除稍早位于天府新区的德商御府天骄,目前位于塔子山板块的迎晖天玺也已推出公寓产品,新川板块的御璟天骄项目暂未开盘,位于三圣乡与天府新区正兴板块的项目则未亮相。


未来一段时间内,犀浦的远洋朗基国宾御府与外光华项目将是朗基的主力项目;新希望旗下则有东大街的D-10天府,近期已亮相的锦麟府,以及东三环边的锦官府三大项目作为后续供应来源。



蓝光/领地公开市场拿地少 其他途径却给力


蓝光,近三年在成都,蓝光仅于2016年分别在大面、外双楠、犀浦拿下三宗地,呈现项目分别为蓝光公园华府、蓝光雍锦世家、蓝光公园悦府,总共仅147亩,其后两年蓝光虽也曾现身成都土拍现场,但并无所获。不过,通过其它途径蓝光获取了不少优质地块,譬如今年主推的373亩长岛国际社区与近段时间拿证的蓝光雍锦丽府用地就是收购所得。强劲的投拓能力为蓝光争霸成都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领地,拿地节奏较为稳定,每年均有斩获,与金科合作,位于郫都红光镇的领地金科蘭台府在本月首次获得了预售证;今年三月份竞得的龙泉驿地块也已亮相,即领地溪山蘭台;领地还曲线布局新津,占地240亩的领地天府兰台曾多次开盘推货。



很难现身土拍市场 正成/金房可售项目短缺


正成在成都已开发约20个地产项目,2016年先后布局新川板块与都江堰市场,其中占地仅18.62亩的正成南郡早已售完,位于都江堰的正成源筑也推出了上千套房源。从住宅端来看,正成的土储十分短缺。


金房,近几年鲜少出现在成都土拍现场,仅在2016年11月1日以溢价率118.17%竞得武侯区红牌楼一宗住兼商用地,面积仅10.61亩,这宗地曾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时隔两年后的2018年该地块开始动工,其规划图纸显示,项目共规划了8栋楼,每栋有8户住宅,整个项目共计64户住宅,就目前高改市场的激烈竞争来看,项目后期面一个对的困难依然不小。



整体来看,近两年成都本土典型房企拿地声音仍在,平面设计但多属于精打细算:一方面,他们所获地块位置相对工作室较优,体量总体不大,即使单价较高,但资金条件足以支撑拿地成本时,依然值得拼下。另一方面,随着市场行情走高,成都地价节节攀升,房企间的拿地竞争持续加剧,这让不少本土房企难以为继。


寻出路


有人布局全国 有人多元发展


转型——这是摆在成都本土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尤其是在与“野蛮生长时代”挥手拜拜的过渡期,转型的阵痛将持续困扰。实际上,众多本土房企已经进行或正在开展转型之路工作室,选择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至于个中冷暖嘛,只有房企自己更清楚。


全国化布局。蓝光2015年上市并开始转型,在守住成都大本营的同时将布局触角伸向南京、苏州、合肥等热点城市,其高改产品雍锦系也持续推向全国。2016年销售额仅339亿的蓝光,2018年前10月流量锦江区销售金额已达789亿元,当属本土房企中的佼佼者。新希望、德商等也在川外其它城市有所布局。



下沉三四线。如起家于乐山的邦泰,2013年在成都开发了邦泰华府公馆后,并未继续深耕成都,而是扎根到川内三四线城市。仅在内江,2018年邦泰就落地了三种产品系。有数据显示,在过去6年多时间内,开邦泰的业绩增长了20余倍。


多元发展。如曾在成都住宅市场大展拳脚的蓝润,从2016年其业务重心开始转移,大力布局商业。2018年,蓝润先是宣布位于天府新区的蓝润置地广场与包括伊藤洋华堂、苏宁等在内的一众品牌签约,5月又以23.15亿拿下南湖253亩商业地块;本土双木房企另一代表置信,近几年也鲜少出现在公开土地市场,更多是立足于以彭州为代表的远郊及成都周边区域,积极拓展产业地产,在银川等地也有项目出现。


只不过,道阻且长。


写在后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