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狼终止增笑耳的意思(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这篇《狼》是选自《聊斋》中《狼三则》中的一则,先简单说一下《聊斋》吧,估计提到《聊斋》,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画皮》,因为《画皮》可以说是中最《聊斋》著名的一篇吧。《聊斋》给人的印象大都写的是神鬼妖狐的故事,都挺吓人的。





从文学的角度看,《聊斋》实在是写的太好了,文字之精炼, 语言之优美,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聊斋》中形容女鬼或者狐狸精美貌的语言,极其的精炼,而且每一篇都没有重样儿的,比如有“艳绝”,“二八许丽人也”,“美而贤”等等。印象中最深的就是《聂小倩》这一篇,电影《倩女幽魂》就是根据《聂小倩》改编的,这里面形容聂小倩美貌是这么写的,“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详,娇艳尤绝”。真不知道蒲松龄那么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是如何想出这些形容美女美貌的词儿来的。





《聊斋》在流传中版本非常的多,这些版本中有些篇目前后顺序不一样,不同版本甚至篇目的数量都不一样,每一篇当中文字的差别就更多了。那一段时间我正好买了一套影印版的青柯亭版的《聊斋》,准备细细地读,正好读到《狼三则》的时候,想到了这一篇《狼》正好是初中学过的篇目,现在再重新读,就觉得文字实在是写的太妙了,可能初中的时候还没有完全领略到,于是我就想,既然是背文言文呢,就让孩子来背着试一试,因为说真的这一篇对于只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点长,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吧,我先跟他说咱们背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言文吧,然后我先把这个狼的故事给他讲了一遍,孩子很感兴趣,他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我就先教他背这篇了。


我们先来看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相缀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这篇文章不是很长,但是却写得波澜跌宕。我记得高中老师说过,“文如观山不喜平”,这篇短文就是写得曲曲折折,山峦起伏,可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整篇文章就是围绕屠户遇到险境---试图摆脱险境----再遇到险境------再试图摆脱来写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篇短文究竟有多少波折。


首先,“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这说明什么?这个屠户他的肉都卖完了,都卖光了,这本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可是呢,“途中两狼相缀甚远”,危险陡然出现了,那么屠户如何解决呢?“”屠惧,投以骨“,这个屠户试图用骨头投给狼,摆脱这个险境,然而,“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这个危险并没有完全解除,可以说是解决了一半。屠户怎么办呢?照方抓药吧,“复投之”,希望狼停止对他的跟踪。可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危险并没有消除,狼是要吃肉的,它不想吃那个骨头,“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就更加危险了,屠户没有东西可以投给狼了,骨头也并没有满足狼的欲望,反而勾起了这个狼的食欲吧。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因为是两匹狼,所以屠户肯定是被很怕被前后夹击,那么他如何处理呢?“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去过农村的人都会看到那个麦场上有像一个小山一样的柴火垛,“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那么他背靠着这个柴火垛,起码不会被狼前后夹击了,这个危险似乎有所减轻。“狼不敢前”,因为狼看到他拿着刀,也不敢贸然的进攻,但是呢,“眈眈相向”,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估计狼也是在想主意吧。


然后,“少时,一狼径去”,一匹狼走了,好像危险又减少了。“一狼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在他面前的这匹狼呢,好像睡着了,这危险似乎又减少了。紧接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写的非常的突然,这个屠户也是非常的果断,数刀把这个狼给杀死了,危险好像已经解除了,因为一匹狼走了,一匹狼被他给杀死了。


但是紧接着危险又出现了,“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身已半入,只露尻尾”。这真是要惊出人一身冷汗,让人后怕,走了的那匹狼原来并不是真正地走掉了,而是想从后面来进攻这个屠户,屠户怎么办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到这一步危险才彻底完全解除了。


这整篇文章可谓就是让人如同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时而紧张,时而又稍微放松一下,这个文章写出来跌宕起伏,看起来就像一幅山峦叠嶂,层层叠叠的画卷。


最后蒲松龄做了总结,“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最后这两句话就是要升华思想境界,画龙点睛,这一点很重要,一篇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提升整篇文章质量最关键的地方。我记得高中老师说过,作文要“凤头、猪肚、豹尾”,就是开头要漂亮要吸引人,中间内容要丰富,结尾要有力度。


举个例子吧,来说明结尾的重要性,有一首诗,主题是雪,开始是这么写的,“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看到这里谁还觉得这是诗?这明明就是屎。


但最后一句,“飞入草丛都不见”,整首诗就极具情趣,这就说明好的结尾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首诗版本很多。)





除了情节和过程跌宕起伏, 这篇《狼》充分体现了蒲松龄文章的特点,就是特别的精炼、传神、准确而且惜墨如金。比如,“两狼相缀甚远”的“缀”字,“一狼径去”的“径”字,“一狼犬坐于前”的“犬”字,还有“一狼洞其中”的“洞”,用的都非常的精妙,非常的传神。


这些词的用法呢,就需要我们特别是孩子认真的揣摩和体会,才能够理解他用词的这种精妙,有时候这种感觉是要是需要自己多体会,有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个用词不见得一定要用的非常华丽才能打动人,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要精炼准确,比如说《木兰词》当中这一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这里面一个“大”字就表现出他那种征兵的状态。





还有还有毛主席诗词当中非常著名的那首《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里面那个“笑”字,普通人恐怕很难想到一个词儿。





在《聊斋》中,《狼》是其中为数比较少的不涉及神鬼妖狐的故事,《聊斋》中还有一篇非常著名的篇目叫《胭脂》,写了一个官员断案的故事,其实我觉得整部《聊斋》当中最值得、最应该去背诵的就是这个《胭脂》最后结尾的判词,判词也就相当于咱们现在法院的判决书。





《胭脂》这个判词写的是实在是太好了,但是这个判词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太过于难,太过于高深了,我觉得上初中的时候可以让他来背一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