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机构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2019年以来,国家自然资源部重点围绕《民法典》《行政处罚法》和新《土地管理法》实施、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要求,以及《长江保护法实施》等,废止13部规章,修改了19部规章,为深化自然资源管理改革提供了法治保障。
江苏全面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的市场化配置,深化自然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和法规体系,促进自然资源系统保护与高效利用。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健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江苏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根据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确定财政转移支付额度、横向生态补偿额度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示范,加大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力度。探索构建符合江苏实际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今年6月,为落实“探索根据生态产品价值确定及横向补偿体制机制”重点改革任务,总结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与成效经验,深化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政策研究,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综合业务处、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规划所组成调研组,赴无锡宜兴市、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常州溧阳市开展专题调研。并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省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市政工程西南研究总院等单位相关领域专家,就寻求江苏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最优解”开展了专题讨论。
调研组分别与宜兴市、吴中区、吴江区、溧阳市发改委、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和金融机构、污水处理厂等重点企业,就探索构建GEP核算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激励机制和推进地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内容开展了座谈研讨。各市(区)参会人员介绍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相关工作情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调研组总体上掌握了各市(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工作基础和经验做法,也发现在生态产品内涵认识、定价、横向补偿机制的健全以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积极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在南京组织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就地方调研归纳的生态产品价值确定与横向补偿工作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开展的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今年7月,经自然资源部同意,沛县被省自然资源厅确立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之一,江苏省共15家,沛县是徐州唯一一家地区。
作为目前江苏唯一的煤炭生产基地,沛县积极落实矿业城市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扎实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该县制定试点推进计划,依托安国湿地建设为核心,加强龙固龙湖湿地、杨屯洪福湿地修复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为着力点,重点建设一廊一水工程,试点打造区域生态修复新名片和示范区;探索建立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探索实现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路径。
沛县提出生态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结果采信机制,探索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交易及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制定政府支付标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制机制;构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科技人才支撑,市场化服务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推动矿地融合深层次发展。通过先行先试,积极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模式、江苏经验。
建设用地市场城乡统一
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深化改革
江苏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建设用地市场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建立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和集中整治入市等制度,规范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围、程序、方式,加快构建“保护产权、同权同价、维护契约、平等交易”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强化土地市场运行情况监测,加强土地供后开发利用监管,促进土地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常州市天宁区是我国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首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今年1月,天宁区郑陆镇的首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网上成交,常州睿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竞买,拥有30年的土地经营使用权。这是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常州市本级首宗入市交易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该地块位于丰北村东塘路南侧,面积6863平方米,将用于工矿仓储建设。此次入市,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为底线,严守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按程序,分步骤,以出让、出租、作价出资(入股)等有偿使用方式,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责进入建设用地市场交易。
此前,《常州市天宁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等多个入市政策文件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促进乡村发展振兴。下一步,天宁区将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意愿,标图建库,明晰具体地块信息,指导符合条件地块属地集体经济组织制订具体入市方案,按法定程序公开进行交易。
江苏深入推进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改革,深化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探索按照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关系供应工业用地,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供地模式,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创新开发区土地资产配置机制。推广出让方与竞买人双方互信承诺制的“双信地”出让模式,提升“净地”供应标准,强化供后验收监管。做好“僵尸企业”处置中的土地资产盘活工作。
太仓市在全国首推的“双信地”出让模式,以“互信”之力按下优化营商环境“快进键”,有效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提高土地供应效率、减轻企业负担,交出了全国瞩目的亮眼成绩单。
“双信地”出让模式全程融合了绿色通道、模拟审批、多验合一、多测合一、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等改革举措,实现模块集成、政策集成,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目前,太仓市通过“双信地”出让模式服务企业共43家,涉及产业项目、民生工程、外商投资等多个项目,出让土地面积1356.57亩。
在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背景下,太仓市还灵活配置、精准供地,服务保障企业用地需求不减反增,2020全年出让工矿仓储用地63宗、2324.56亩,出让宗地数同比增长70.27%、土地面积72.85%,为123个重点项目做好用地需求保障,为稳产业链、保供应链促进全市实体经济尽快复苏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下一步,太仓市将打造“双信地”出让模式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平台,考虑“双信地”竞税收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土地配置效益。
“多审合一、多证合一”
深化自然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江苏简化优化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规划核实等审批流程,推进全省用地预审、用地报批与城乡规划许可“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深入开展建设工程“多测合一”改革。完善全省统一的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建立用地审批工作评价机制,构建规划用地“多证合一”在线监管平台,强化建设用地用海审批过程监管,深化落实“不见面审批(服务)”。全面推广网上收件、网上审批和网上出件,减少审批环节,提升审批效率。
2020年7月,南京市关于进一步提升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效能的工作方案出台,涉及5项改革,使审批流程简化,时间缩短六成,大大减轻了报建企业和建设单位的申办负担。此次南京规划用地审批事项改革,是在全省率先出台工作方案并付诸实施。
此次改革涉及的事项有:前期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方面实施系统、流程、人员“三合一”的业务融合模式,审批效率提升约30%;办理出让用地事项,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用地预审、土地勘测定界四个事项合并办理,办理时间由原来的30多个工作日缩短至12个工作日;实行招拍挂出让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拿地即领证”;土地勘测定界图和用地规划许可证附图“两图融合”;将压覆重要矿产资源核查纳入用地预审办理,无需再单独申请。
此外,为方便服务对象办理事务,指定专门窗口负责收发件流转工作,同时可支持江苏政务服务网网上申办。出让用地事项“四合一”办理这一改革举措,原本仅针对划拨项目,现在将其服务范围扩大至所有类型的建设项目。
2020年3月,江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发放了江阴首张《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
为加快推进民生文化项目——国乐岛建设,江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联合现场踏勘,主动与建设单位和相关单位开展沟通对接工作,江阴市国乐岛项目前期负责人领到江阴首张《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本次办理国乐岛项目是为了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的民生文化项目,因为实施时间紧,前期报建任务重,而在预审和选址阶段两证合一改革大大缩减了报建单位前期手续时间。
改革前,项目业主需要按照两套流程,准备两套材料,先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才能申请用地预审审批,环节繁杂,耗时较长;改革后,申请人只需向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个部门提交一次申请材料,就可以同时办理,审查审核环节大大减少,申报材料难度大大降低,办结承诺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下,压缩时间约33.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