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审计(预期信用损失filetype:pdf)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为应对该类突发事件,许多国家要求本地企业限制或暂停经营活动,并实施旅行限制和隔离措施,这些措施给企业经营、宏观经济运行造成影响,使企业面对的经营风险加剧,资产减值风险增大,并增加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简称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此背景下,本次分享以中国、美国、欧洲三地主要上市银行披露的信息为切入口,结合相关监管政策、会计准则要求的变化,探讨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美、欧三地银行信贷资产减值计量及信息披露的影响,并提出相关会计准则应用建议及政策建议。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环境及监管政策调整

01. 宏观经济环境


疫情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而欧美自金融危机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平稳的发展。受疫情影响,中、美、欧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均较2019年末明显下滑,由于疫情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和欧美经济增长出现谷点的时间点也不同。



*GDP增速为当季同比增速,非累计增速,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美国商务部、欧盟统计局网站


2020年,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及疫情冲击下,中国一季度GDP的同比增速为-6.8%,自1992年公开季度GDP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二季度以来,中国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活动的有序推进使得经济实现强劲复苏,二季度当季GDP实现由负转正,并在三季度延续快速复苏的态势;全年实现“V型”反转,同比增速为2.3%,是全球唯一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从欧美情况看,随着疫情的蔓延,疫情对美国和欧元区的冲击在2020年二季度达到最大幅度,美国、欧元区二季度当季GDP同比分别下降9.0%、14.9%,均创历史最大跌幅;受政府刺激消费带动,美国和欧元区下半年GDP出现强劲反弹,但仍略低于疫情蔓延之前的水平。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对中、美、欧GDP的最新预测情况看,2021年中国GDP增速平均值为8.1%,2022年为5.45%;而美国和欧元区2021年GDP增速平均值分别为6.08%和4.43%,2022年分别为3.58%和4.13%,均低于中国。


02. 监管政策调整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各国央行及监管机构陆续出台了相关监管措施,对疫情期间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及信息披露要求进行了明确,并提出多项举措,加大对疫情防控及企业复工复产的信贷支持力度。


例如,在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上,银保监会指出,各机构要根据真实风险水平,按照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要求,审慎计提拨备,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欧洲央行则建议对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应避免使用顺周期假设;在延期贷款的阶段划分、管理层叠加的运用、前瞻性预测及披露等方面,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英国审慎监管局也做了相应规范。


信贷支持政策方面,中、美、欧监管机构均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通过延期还本付息、贴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缓解到期资金压力。


第二部分:中外主要银行信贷资产减值分析

01. 资产质量


疫情发生前,中国主要银行在2016年不良贷款率达到最高点1.72%,之后呈下降趋势,整体资产质量较为稳定。欧美主要银行则于金融危机时期不良资产集中暴露后,于近年呈现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趋势。


疫情爆发以来,中、美、欧主要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较2019年末有所上升。2020年末,中国主要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54%,高于美国主要银行,但低于欧洲主要银行。


2021年一季度末,中、美、欧主要银行不良贷款率相较于2020年末小幅下降,但整体仍高于疫情前的水平。



*选取的主要对标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美国(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富国银行),欧洲(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桑坦德银行、德意志银行),数据来源于各银行历年定期报告,后同


**中国主要银行于2010年全部完成上市,因此选取2010年至今数据进行分析;美欧主要银行上市时间较早,因此选取2006年至今数据进行分析,后同


02. 拨备覆盖水平


从拨备计提的充足性看,在银保监会等监管政策引导下,中国主要银行拨备计提较为审慎,疫情前拨备计提比例已处于较高水平,例如2019年末拨贷比为3.15%,为欧美主要银行的2-4倍,风险抵御能力较强。疫情爆发后,各机构均不同程度加大拨备计提,拨贷比继续保持平稳上升。


欧美方面,受疫情冲击增提拨备影响,2020年以来欧美主要银行拨贷比较2019年末大幅上升,但仍低于中国主要银行。


2021年一季度末,中、美、欧主要银行拨贷比相较于2020年末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疫情前水平。



*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合计/贷款总额合计


03. 拨备计提


疫情爆发前,在实际信贷损失率基本相近的情况下,中国主要银行信贷成本率已处于较高水平,2019年信贷成本率为0.93%,为欧美主要银行的两倍,拨备计提较为平稳审慎。


2020年中国主要银行信贷成本率为0.90%,与疫情前基本持平;而欧美同业则由于受资产质量下行及对未来风险状况的悲观预期带动,大幅计提减值,信贷成本率较上年末分别上升49bps、123bps,信贷成本率的增幅明显高于中国主要银行。


2021年一季度,中国主要银行年化信贷成本率为1.16%,较2020年保持稳中有升;而欧美随着疫苗接种逐步推广,对疫情走势的乐观情绪普遍提升,拨备计提同比大幅减少,导致年化信贷成本率较上年分别下降75bps、276bps。其中,美国主要银行自2020年四季度起单季拨备出现回拨。



*信贷成本率=拨备计提额合计/贷款总额合计


第三部分:中外信贷资产减值计量及披露对比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20年3月发布指引,强调疫情期间有关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要求,包括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判断、前瞻性信息的预测和情景权重的设置、管理层叠加的考虑以及透明的披露等。


我国财政部于2020年12月联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提示疫情下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法的重点关注事项,针对延期还本付息贷款的阶段划分提出了指导意见,并提出对关键宏观经济参数、管理层叠加调整影响等事项的披露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实施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指导。


01. 信贷资产减值计量


根据年报披露信息,中、美、欧主要银行开展2020年末贷款预期信用损失评估时,均在阶段划分、前瞻性情景预测及管理层叠加调整等方面考虑疫情冲击及政府相关支持措施对潜在损失的影响。然而由于疫情所处阶段、模型设计及数据可获取性的不同,中外主要银行在实务中开展预期信用损失评估时,对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影响的处理也不尽相同。以适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中国及欧洲银行为例,主要差异如下:



02. 预期信用损失披露


由于国内外监管在预期信用损失的监管侧重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主要银行与欧美主要银行相比在披露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纾困政策及影响:


中、美、欧主要银行均披露了对疫情影响及政府相关纾困措施的考虑。中国主要银行的披露以定性分析为主,普遍介绍了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信贷支持措施,以及对未来疫情影响及资产质量形势的判断。对于受疫情影响已办理延期还本付息的客户,中国主要银行均说明了对其进行损失阶段划分的原则。而欧美主要银行普遍在定性说明外,以表格形式披露相关纾困措施所涉及的定量数据。


前瞻性信息:


中国主要银行普遍介绍了疫情背景下预期信用损失中采用的宏观经济指标及其预测方法,并披露基准情景下GDP的定量预测值。欧美主要银行则列示了所采用的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值等定量数据,并披露了不同经济情景下的减值计量结果。


管理层叠加:


中国少数银行以定性描述说明了管理层叠加的运用。而欧美主要银行披露了在模型预测结果外,对管理层叠加调整的范围、调整金额及其考虑因素,个别银行在披露中说明,已建立相关内部管制机制对管理层叠加整进行定期监控,并在可行时通过重新校准和设计模型等,减少对该类调整的依赖。


相对而言,欧美主要银行的披露信息更为全面。


第四部分:政策建议

当前疫情背景下,针对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披露以及监管等方面的建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加强对宏观情景预测和前瞻性信息运用的指导。建议针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经济指标预测值及情景预测权重前瞻性信息如何获取、现有减值模型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形成“前瞻性数据”的模型假设机制如何重检及修正、管理层叠加调整如何运用等实务关注焦点,拟定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宏观情景预测和前瞻性信息运用的指导。



强化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治理和监督。建议在各监管机构有关贷款损失准备审慎、充足计提的监管要求外,结合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特点,探索制定有关模型管理的内部控制指引,指导企业建立、完善模型开发、监控、验证、变更、监督及退出等全生命周期的模型治理机制,并通过组织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等强化对模型治理及相关支持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提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预期信用损失法相关披露的质量。建议进一步细化、完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的相关披露指引,引导企业针对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所涉及的宏观经济预测、情景权重设置、信用风险集中度、管理层叠加调整等重要估计领域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并通过监管培训、强化责任意识等方式,提升企业信息披露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及可比性。



进一步细化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验证及重检要求。建议针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验证的范围、频率、执行机构、标准及有关工作机制,出台更为细致、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指导各机构结合疫情及政府支持措施的变化,及时开展模型重检及验证。



制定预期信用损失审计监督指引。建议参考巴塞尔委员会相关审计指引,结合中国商业银行模型应用及管理实践,探索制定针对预期信用损失的外部审计指引,规范模型研发、应用、信息系统、披露等有关检查要点,明确监管期望,为外部审计师有效审计预期信用损失提供政策指导,并通过加强执业检查等监管力度,夯实外部审计责任,切实提升预期信用损失相关会计信息质量。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