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鼻家族”中的15头野象浩浩荡荡北上,踏入昆明地界。
大渡岗乡林区出没的亚洲象。受访者供图
大渡岗乡林区出没的亚洲象。受访者供图
野象谷硝塘里的象群。受访者供图
5月27日,彭金福监测到大象后,发布的预警信息。 新京报记者肖薇薇摄
6月1日,监测员武俊生无人机显示的象群位置。新京报记者齐超摄
6月1日下午,监测员武俊生在大渡岗乡林区飞无人机确认象群位置。新京报记者齐超摄
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野象出走是因为保护区附近的食物缺乏导致。但李中员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他说,西双版纳几个保护区附近象群经过,农作物从未被野象取食完,“食物肯定是足够的。”
但他也很纠结,每年几乎都有象群走到未知的区域,往外扩散寻找栖息地。他观察到野象迁徙的“范围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久,行为越来越难预测。”如果不缺食物,野象又为什么一直往外走,李中员也没有答案。
“15头象它集成群体以后,实际上是一种游荡,边走边吃,然后边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它们没能找到栖息地,说明很多的区域已经不适合大象生存了,没有大面积连片的栖息地。”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立分析。
张立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间,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外的亚洲象栖息地大面积种植橡胶、茶树等经济作物,过去20年间减少了40%以上。
“一方面自然保护取得了成效,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在保护区以外的这野生动物栖息地实际上在逐步地减少、丧失。”张立说。
“玉溪、昆明附近人口密度大、交通网络复杂,不论是出于保护市民安全的角度,还是出于对野象的保护,用人为干预或其他方式,让大象返回普洱、西双版纳,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吴兆录说。
5月31日,当地政府应急人员在野象行进路线上放置近4吨食物,包含香蕉、玉米、菠萝等,沿路用重型卡车和防象网防止象群进城 。6月2日21点55分,“断鼻家族”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