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7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日子,每年这个时间热搜榜单都会被相关话题刷屏,而我们也能够看到各路大V们对相关事件的撰文,他们或者对高考制度进行褒贬,也或者缅怀自己当年的高考岁月---
我知道高中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但在我们那个年代,高考也只是一场相对重要的考试,绝没有上升到阶层固化以及几乎每一年都能够衍生出年度MEME的地步呢。
01. 从“高考内卷化”到“小镇做题家”
内卷化一词是在最近两严重性年爆火的,它形容因为个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各方都陷入到了越发疲于奔命的状态。
过去每天工作八小时,但如今996已经成为常态。过去只需要完成课堂作业中国就可以了,但如今却走上了不得不报读课外辅导班的地步,而教辅机构的收费也从过去的几百上千,攀升到了如今的数万乃至数十万,也依旧一位难求---
从一定程度来说,现代人的生活似乎方方面面都被卷起来了,而这种卷可不仅体现在对个体时间的穷尽之上,同时也要求参与者们拥有一个不错的家庭,能够承担得起那一堂又一堂的天价补习班。
这也代表着在某种城市意义上来说高考的内卷竞争早已超脱了学生本身,这已经是一场蔓延到父母辈的战斗了---能够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就代表赢在起跑线,而且往后的人生也有火箭筒助推,至于穷人家的孩子也似乎失去了继续在社会大丛林竞争下去的资格?
如上思想在最近两年可谓如同藤蔓般在公众的认知深处稳稳扎根,甚至还衍生出了所谓的J娃文化,强调家长务必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不断打鸡汤,要让孩子片刻不能停顿地奔忙在学业考试的路途之上,而相关的事情也被前段时间爆火的《小舍得》给淋漓尽致的诠释了---
当然,剧中固化的颜子悠较比起无数穷人家小孩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家庭衣食无忧,也有着家底丰厚的祖父母和外公婆的照顾,他只需要竭尽全力去奔跑就可以了。
而对于穷人家的小孩来说,他们哪怕被裹挟进高考的内卷,但他们也得用最原始的方式,坐立在破旧的课堂当中。
想想这两者的差距,相信各位也就不难理解在前几年的时候北京状元熊轩昂为何会抛出如下惊人的言论了---
不仅如此,先天的劣势也只是其中之一,对于穷人家的小孩所有来说,哪怕真被他们侥幸进入名牌大学,但毕业之后也会被烙印上“小镇做题家”的笑柄。
这群高学历但家境一般的年轻人们聚集在某豆瓣小组上,他们惊诧于穷不仅让他们落后于起跑线,甚至就连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也都全然关闭上了。
似乎除了考试,就再无任何技能可以拿得出手的---
面对这一系列困局,占比绝大多数的家境平庸的年轻人也就自然走向了低欲望,并对丧和佛系文化萌生出强烈偏好,并由此衍生出了“T平”这个MEME,决心通过自嘲来排解所谓的不公平。
但很显然如上行为与其说是解决,还不如说是逃避,因为生活得继续,而当年轻人继续遭遇现实的不公的时候也免不了会义愤填膺,并再一次将自己带入更深层次的恐惧之中。
由此可见,从高考内卷化到小镇做题家无疑给当代年轻人画上了一个紧箍咒,让他们在投胎转世的那一刻就已经锁定了阶层,而往后的所有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停留在原地---
好了,行文至此我也说了不少有关高考和未来人生的悲观共识了,也关联解释了为何佛系和T平能够流行(共鸣)。
但哪怕如此,我还是想说一些励志的东西,我希望各位能够好好体会一下,其实有些东西也只是网友自我的焦虑制造而已。
02.城市名牌学校和家庭的作用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概括大概就是这几个词汇:家境、家境、还是家境!
在公众的认知中财富决定了一切,越是有钱的人就越是容易吸引财富,也越容易拿稳自己的社会地位。
但金钱也是最容易迷惑眼睛的事物,它会让人错配因果,误将智商的遗传等价到财富之上,并进一步放大所谓名牌大学和天价补习班的作用。
比如依据美国东北大学和波士顿复杂网络研究中心的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在《成功公式》中这样的报道:他综合了学术界对美国多家高中对学生入学时成绩和高考时成绩的研究发现,那些差几分没有进到名牌高中的学生,他们在高考的成绩和那些因为多了几分而进入名牌高中的学生几乎没有差距。不仅如此,巴拉巴西针对差几分进入和没有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后的薪酬收入水平也发现类似结果,而且受访者毕业时间越长就越能体现出相似性)。
由此可见, 真正决定收入乃至未来社会地位的并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证,而是考生的潜力天赋,而后者是遗传于父母一辈的。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海洋大学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在2018年针对数万名青岛市小学和初二学生关于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研究,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参与和没有参与课外辅导的人群的成绩同样差距不明显。
而类似的研究也在2013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针对韩国补习班的研究中得到重现,整体来看几乎没有多大差距,而划分人群看的话,课外辅导只对差生有明显作用,但对已经足够努力的学生来说效果并不显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中考和高考都是一项“标准化考试”,所有参与者面对相同的教辅资料也经过了相同的教育培训年限,并且还有着高三整整一年来反复刷题,所以课外辅导的边际效用也就极其微薄,也唯有通过渲染焦虑来收割富人的智商税自此而已。
富人家庭的父母当然能够将天量财富留给后代,但注意了,这只是赠与而非他们的子女凭借自己能力来创造,本质上只是一种消耗和啃老。
而事实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克拉克就曾对的1750-2020 年间超过 40 万英国人的统计研究并发现了父母辈能够对后代在自身能力上的开发是极其有限的,而所谓家境也只能够保证孩子成为一名普通的民众而已,究竟能有多大作为还得靠他们自己。
那你可能会问了,哪怕财富的阶层不固化,那智商也会成为限制穷人小孩固化社会地位拔升的元凶吧?
这里也得分情况,在过去经济不发达人员流动不频繁的时候,其实有很多高智商人士是被隐藏在穷人家庭里的。到了高速发展30多年后的今天,智商和财富的关系已经越发紧密了,有才能的人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但如此结论也只适用于经济蓬勃的大都市,而占比更巨大的县城和农村地带也依旧保留着不少高智商的火苗,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基础且稳定的教学条件,那他们也能够将那些奔忙于补习班的富人后代们给比下去。
另外,哪怕此时此刻的你就是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的居民,我认为也无须过多为所谓的智商固化导致的阶层固化而伤心。
因为影响成功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而智商也只会体现在“高水平的竞争”之中,唯有每一个参与者都掏空了身体来投入竞逐,最自此终的成果高低方才会以智商的优劣来呈现。
行文至此,我很有必要引入一个道理:苟且红利。
正如文章开头说到的,如今的年轻人已经被所谓的没有盼头的生活带入了丧和佛系之中,他们在本应该竭尽全力的年龄段选择T平以待,在精力最旺盛好奇心本该最鼎沸的时候选择成为一名退休老头。
当然,个人的选择我无从去干涉,但我希望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能够清楚这就是赶超的大好时机。在别人于朋友圈又佛又丧的时候,就是你最应该励精图治,暗下发力实现阶层跃迁的大好时机呢。
史蒂芬科特勒的《不可能的技艺》这本书中,作者便给我们强调了成为一名优秀,乃至卓越的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要素:自我驱动和复杂思考。
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贪婪和渴望,也得在某个领域挖掘出自己的喜好以及肯为之奋斗一生的使命感,同时要做到不要人云亦云,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敢果断的拿主意才行中国。
一流的人才不是靠遗传得到的,而是靠自己努力争取的,而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父母带给我们的优势的上限是并不高的,相反自我的操作空间才是宽阔的存在呢。
不要轻言放弃,累了就抽空喝杯奶茶吧...
03.最后
最后我们回到本次高考,此刻的你们还会为严重性所谓的小镇做题家感到悲催吗?
事实上这些出生在小镇却能够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的做题家的们,其实就是智力高超的人群,哪怕在迈入社会的那一刻他们的视野积累并不如一线城市的年轻人。
但如果他们能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继续维持高考时候的强烈学习动力,那假以时日他们的积累也会让富豪子弟们望尘莫及。
除此之外,前几天刷上热搜的衡水中学某学生的豪言壮志:土猪拱白菜。
在我看来同样是新时代年轻人必须学习的精神气,而迎合着“中产焦虑”这个现象(说明如今国内的中产阶级并不稳固)。此时不竭尽全力去拱,还要待到何时呢?
2021届的所有高考学子们,祝愿你们能够永葆高考时的强韧冲劲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