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德勤南京税务师事务所(德勤税务师事务所和德勤关系)

德勤女性合伙人蒋颖。 资料照片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中国总部,就坐落于延安东路旁有着“皇冠”屋顶的外滩中心大厦内。它是外滩金融集聚带上的一颗闪光的明珠,也见证着黄浦区的现代金融业、高端服务业如何传承历史,如何一步步走向兴盛。而作为上海人,德勤中国管理委员会委员、合伙人蒋颖更是对这一片土地感情至深。


见证


有人问蒋颖,回到故乡看到了什么,她说看到了“一幅可以让我自己来描绘的画卷”。


她离开时的上海,金融交易场所还不多。而她回来时的上海,热气腾腾、欣欣向荣,市场充满活力,各种经济体包括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太需要会计师的专业服务。“我不愿做一个局外人,旁观中国经济的繁荣,而要做参与者、贡献者。”彼时彼刻,蒋颖意识到,能让自己释放潜能的地方,就在中国;自己的未来,就在上海。


沿着黄浦江转了一个圈


记者面前的蒋颖穿着一身宝蓝色的修身蕾丝连衣裙,谈吐温文尔雅。


蒋颖出生在上海黄浦区,“外滩对我来说就是家。”她如此概述。


小时候,妈妈在豫园上班,城隍庙是蒋颖常常去逛的地方,也是她幼时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时代,作为学校里的乒乓球运动员,足有5年时间,她每天下午3点,和一帮同学从巨鹿路的学校走到人民广场的上海体育宫训练,一路上说笑嬉闹。人民广场的一草一木,对她来说都是人生路上的风景,十分熟悉。而周末闲暇的时光,是去大世界照哈哈镜、看曲艺表演。


1990年,蒋颖去美国留学。等阔别中国多年后回到上海,她和同样是上海人的先生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外滩,去情人墙,一个从来不缺乏浪漫的地方。没想到的是,此后她工作的地方德勤办公室也在外滩。


其实,德勤和上海、和外滩渊源颇深。它诞生于1917年,当时在上海南京东路29号就有一栋办公楼,1930年公司搬到安利大厦。改革开放以后,德勤在上海的两个办公地点之一就是地处外滩的联谊大厦。联谊大厦在当时是上海少有的外资企业可以进驻的大厦。后来,德勤的办公地点搬到了上海滩国际大厦,又在外滩附近。2002年来到外滩中心时,德勤中国的员工已经从100多人发展到4000多人。“德勤在上海的办公轨迹,就像沿着黄浦江转了一个圈。”蒋颖形容。而在“转”的路上,德勤随着外滩一起成长着。


都说上海人做生意讲究有水,蒋颖打趣:“我们这里的风水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这个环境让我们的员工在心情上比较愉悦。”公司里,不少外国员工就住在对面的浦东滨江,他们通常每天乘坐2元的轮渡,横跨黄浦江上下班。公司的一个老外员工和轮渡的大爷们熟了,会用中文和他们对话。


蒋颖刚刚在外滩上班时,大楼周边还有一些小店,店面破旧,却物美价廉。比如馄饨店、豆腐店,拥挤的场面超乎想象。穿着得体的白领与周边的居民一起站着排队,等别人吃完才能落座。德勤的许多员工都抗拒不了这些小店的魅力,好几次,公司甚至把它们作为新员工的迎新餐地点。


当时德勤招收了不少“海龟”,蒋颖就带着这些新同事去吃馄饨。多年后,其中的一位同事还对蒋颖提及此事:“我永远都记得你第一天欢迎我的中饭就是在那家店,当时我心里其实在想,德勤难道就是这个水平,欢迎新同事去吃大排档?”说到这里,蒋颖笑了:“我当时只是想把自认为好吃的东西介绍给他们。”她觉得这是一种家的感觉。


从2001年到现在,外滩的整体面貌一直在发生变化。蒋颖还记得在“亚洲第一弯”上观黄浦江两岸景的震撼。“远东第一弯是很美的,每次开车我都在感叹,这个景色无敌——无敌江景。同样,中山东一路上,我经历了外滩33个月的改造,看着外滩变得更加便于通勤、更加人性化,看着浦江两岸一幢一幢大楼拔地而起,焕发更大的光彩。”


不做局外人


要当参与者


有人评价蒋颖:是父母眼中的倔强姑娘,是复旦大学优秀的“肄业生”,是美国校园里的“传奇”女孩儿,是国际专业服务咨询巨头公司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主管合伙人之一。“四大”的标签总让人联想到“女汉子”,而不是又嗲又作的“上海姑娘”。


蒋颖自称从小不是学霸,只是每逢大考,成绩就很好。1988年,她以上海文科前二十名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英美文学专业。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很实际,正逢改革开放,外语能给她打开一个新世界,在当时这个专业也被认为最容易找到好工作。


1991年初,20岁,还没有在复旦读完本科的她离开上海飞往纽约继续求学,身上只有家人凑来的两千多美元,勉强可以支付一学期的学费。为了房租、学费,她到处打工,干完这里,就赶去另一个地方。当时校园里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很少,她很快成为同学们口口相传的“传奇”。最终,仅花两年多时间,她就获得了别人需要修读四年才能拿到的会计专业大学文凭。


1996年,通过选拔,蒋颖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美国亚特兰大分所工作。


“我是第一个被录用的中国人。”蒋颖说。很快,她因优秀的工作水平得到公司认可,半年后就被提升为经理,这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德勤并不多见。在德勤的工作期间,她开始研读国际税法。国际税法难,是业界共识。但蒋颖一边工作一边坚持,是因为当时心里悄悄埋下了一个念头:回中国去。


美国的工作,渐渐让她感觉不到兴奋和挑战。而当时的中国市场正方兴未艾。终于,德勤把目光瞄向中国市场,蒋颖成为不二人选。


2000年,30岁,她重返家乡。这一次,是为了梦想,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有人问蒋颖,回到故乡看到了什么,她说看到了“一幅可以让我自己来描绘的画卷”。她离开时的上海,金融交易场所还不多。而她回来时的上海,热气腾腾、欣欣向荣,市场充满活力,各种经济体包括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太需要会计师的专业服务。“我不愿做一个局外人,旁观中国经济的繁荣,而要做参与者、贡献者。”彼时彼刻,蒋颖意识到,能让自己释放潜能的地方,就在中国;自己的未来,就在上海。


工作和家庭


要融合而不是平衡


初回外滩,落差很大。当时人手少,团队小,一切基本归零。而中国的税收、中国的商务环境,蒋颖完全不了解。有一阵子,她觉得自己可能连一个刚进公司的小朋友都不如。“我的会计、税收专业是在美国用英文读的。一些中文法规看不懂,因为专业术语不一样。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需要适应过程。”幸好,她在上海长大,适应起来不累。公司不断壮大,她很快晋升为德勤中国的税务合伙人,忙得不亦乐乎。


尽管每日风风火火,蒋颖依然是个顾家的女子。27岁,她在美国结婚了。缘起是一次校园活动,一名东方面孔的研究生学长找她,问她是不是那个“传说中的打工女孩”。得到肯定回答后,学长开始自我介绍,原来他也是上海人。两人顿时有了共同话题,渐生情愫。恋爱、结婚、生女,一切水到渠成。


2000年回国时,蒋颖的身边带着2个女儿,和丈夫开始了长达8年的两地生活。“但我们每个假期都在一起过,还约定每天都要煲电话粥,这样打了8年电话。后来他就回来了。”


工作越是忙碌,越注重和女儿在一起的“生活质量”。她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保证每周有一个全天和女儿们一起活动,每天有“绝对”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和她们思想交流。实在要加班,就打电话和女儿们聊。


她被好多人问及,生活和工作如何平衡?“应该是融合,而不是平衡。因为平衡反倒会走向极端。”蒋颖每次都这样回答。


她喜欢生活里有工作、工作里有生活。有人非要把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划得很清晰,但清晰不见得让人舒服。而舒服的状态才是自然的。现阶段的蒋颖,工作让她感到愉悦;家庭让她感到轻松。就这样,她一路养成了波澜不惊的状态,面对大事小事、工作的事或生活的事,都相信自己最终会找到解决方案。


“人是一个整体。我现在所做的事,如果能给别人带来积极影响,我就感到开心。”蒋颖说,每天这样想,日子就会过得开心。比如今天和谁聊天,说不定自己的哪句话,就会让人记住一段时间,或者对方讲的哪句话,自己觉得有意思,也会很愉快。


曾经有一次,她在北京办公室做交流,有位同事特地找到她说:“两年前你讲的一句话你还记得吗?它给了我很大鼓励。”蒋颖想了老半天,都没想起来自己讲了什么,但她很满足。“积少成多,慢慢地,心胸就会开阔起来,小事最后会成就大事。”


把每封电邮认真写好


德勤提出过“稳占先机”“追求卓越”“树立典范”,这些都是很大的口号,就像一个很大的饼。但蒋颖也强调画饼之后,必须脚踏实地,这样才能最终享用到饼的美味。


每天、每件事、每场会议、每封电邮,她都把这些理念贯穿其中。但凡涉及任何琐事,比如收发电子邮件、与客户谈话,她都要求做到最好。花点时间写好一封电邮不难,难在每天每封电邮都写得很好。“优秀往往来自这些琐事的积累。”这是她常常告诫员工的话。她还会像个大家长一样叮嘱自己的团队:强调细节不仅仅是为德勤,也是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


许多人以为,她的管理风格比较“霸气侧漏”,但她却说,自己希望员工不仅能指出哪里不好,还会接着说怎么改正。在建设性交流里,大家共同进步。


这种“追求卓越”的想法,还用在了女儿的教育上。


“我和孩子之间,希望能成为彼此的骄傲。所以我十分看重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蒋颖说。她的一些做法,在某些家长眼里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比如十几岁的小女儿去美国参加夏令营,发现厚衣服没有带充分,天气很冷,向她抱怨。一般的中国家长,马上就会寄一堆衣物,或者焦虑不已。蒋颖偏不,她在电话里没什么反应,甚至告诉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作为母亲真的一点儿都不担心吗?蒋颖眨了眨眼:“学校那边会解决的。实在不行,她还可以把几件衣服套在身上。办法有很多,肯定冻不死。”


她享受与孩子相处的矛盾,认为那也是一种快乐。


创新的内核是跨界


德勤是会计师事务所,但不单单做审计或税务。蒋颖解释,德勤提供的其实是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包含许多内容,除了涉及财务、税务法务、商务咨询等方面。对个人来讲,可能只要懂其中一块即可胜任工作,但作为机构,怎么样把这些整合到一个解决方案中,是个挑战。就像很多“互联网 ”,做的是跨界。


除了为企业出谋划策外,德勤也同样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和调研。


早在2003年,德勤就参与了黄浦区关于功能定位的调研。“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定位和陆家嘴应该有什么差异。陆家嘴是大银行的总部,而外滩是资本的中心。资本的运作、财富的管理,特别是私人的财富管理中心。”现在,对于黄浦区重点推进新金融、高端服务业发展,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打造创新主阵地的定位,蒋颖直白地表达赞赏:“理念先进。”她还认为,外滩的文化软环境、高端的商业店铺,适合人与人的交流活动。


时间回溯到2003年。当时,德勤因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打算在外滩选一栋新的办公地。当时上海滩拿得出手的楼宇中,外滩中心是最新的一幢。这幢楼光是建造就耗费了较长时间,其整体设计也与众不同。与当时喜欢用冷冰冰的玻璃幕墙的新建楼宇相比,外滩中心更显得温馨,大楼底色是红色,整体颜色基本暖色调。“有家的感觉。”蒋颖再度强调了这里的优点。


渐渐地,德勤在这栋楼里站稳脚跟,不知不觉租了十多层,成为外滩中心最大的租客。10多年后,大楼的质量还是让员工满意。最重要的是,周边环境的成熟,餐饮繁多、生活便利。稍走几步,就是步行街、城隍庙。其实这个地段本可以再建大型商务楼,但为了整个区域办公环境的综合考虑,附近建的大多是为这里的商务活动和白领生活配套的设施,如健身房、咖啡馆、艺术空间等等。对白领来说,就是很大的福利。


如今,蒋颖经常站在外滩中心的办公室里,透过玻璃窗远眺。外滩,已然不全是她小时候的模样,唯有黄浦江水依旧在流淌。她已经长大、德勤中国也已经长大。蒋颖相信,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她的未来,依然会和这湾江水连在一起,就像和亲人在一起。


蒋颖经常站在外滩中心的办公室里,透过玻璃窗远眺。外滩,已然不全是她小时候的模样,唯有黄浦江水依旧在流淌。她已经长大、德勤中国也已经长大。


蒋颖相信,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她的未来,依然会和这湾江水连在一起,就像和亲人在一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