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正和她的一手“绝活”
一个简简单单的店面,门口摆放着数量不等的不锈钢汤锅,下面的煤饼炉永远在温温地燃烧着,锅里热气腾腾,有些是豆面碎,有些是豆腐油泡渣,有些炖着牛肉,还有些煮着排骨萝卜;那边的炉子上,是叠得像小山一样高的蒸笼,蒸着扁食、饺子和糯米圆子,一旁没有夹热的锅子里,是绿豆汤、番薯汤、白木耳汤等甜汤,用最普通的白瓷碗盛上一碗,温度刚刚好,不用勺子,稀里哗啦就能喝上半碗。
这就是临海最市井的小吃店的“画像”,也是最接地气的“夜点心”味道。在这些可能连名字都没有的小吃店里,你会遇到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每天都要过来吃一碗豆面碎的街坊邻居;会遇到蒸扁食最忠实的食客,即使赶不及到店里吃,也要专程过来打包回去慢慢品;也会看到三三两两的至交好友,在烟雾氤氲的小吃中,不断回忆起往日的美好……
装修考究、菜式精美的饭店,或许是临海人宴请宾客的好地方,但街边最平凡朴素的小吃店,却凝结了老百姓每日生活的烟火气,倔强地站成了一种姿态,霸占着这个城市里最草根的美味。
金秋小吃,就是其中之一。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和几个好友总是习惯于聚在这里,我要一碗加肉圆的豆面碎,她点上香香辣辣的牛肉汤,要上一笼蒸饺,再顺便打包两个糯米圆当第二天的早饭。有时候,坐在露天的凳子上,微风熏人,好像更容易敞开心扉,聊着聊着,天色就晚了;有时候,好友兴起,还会叫上几瓶啤酒,就着几个热炒,就算不说话,也是淡淡的欣喜。
说起金秋小吃,很多人都会说:“哦,就是那个卖蒸饺和糯米圆的店吧。”确实,蒸饺和糯米圆是他家的招牌小吃,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老板娘陈彩正做糯米圆,还有个“绝活”。
下午2点左右,陈彩正和店里的帮手们就开始逐渐忙碌起来,她把早就准备好的糯米粉和面粉按一定比例掺起来,倒入适量的温水开始和面。和面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过程,靠的是臂力和腕力,一般没有好的臂力,坚持不了多久。揉面的过程往往要持续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几十斤的面粉,变成了巨大的面团。
陈彩正的“绝活”,正是把这个巨大的面团,变成每个分量均等、大小一样的小面球。只见她把面团揉搓到长条,一手握着,另一只手开始揪,一秒钟时间可以揪2至3个面球,这些面球滚落在案板上,像等待拥抱的胖娃娃一般。我拿出一个厨房秤,把陈彩正揪出来的面球放上去称量,50克!所有的面球几乎都是相同的分量,平均误差没有超过0.1克。擀开面球就成了面皮,那边拿着拌好的肉馅往里一加,两手配合收口,就成了一只糯米圆。
陈彩正说,这手绝活,是长年累月干活累积的经验和手感。“从1998年开这个店到现在,我做过的糯米圆不计其数,一年可能就有十几万只了,这么多年下来你自己算算看,我做过多少只了?现在一个圆子到我手上,我用手心一搓,就知道分量和大小,根本不需要用秤去称量。”陈彩正说起自己的经历,语气里有藏不住的骄傲,这是一个靠双手吃饭的手艺人的自信,也源自内心对创造价值的认同。
这边说着话,那边今天的第一笼蒸好的糯米圆出锅了,热气腾腾的蒸笼端到面前,里面的糯米圆是小巧的梨型,顶端有一点点肉馅满出来,外表皮光滑油润,吹弹可破,趁热咬上一口,软糯的口感,带着一丝Q弹,有一点点嚼劲而不费力,里面的肉馅加了小葱,咸香适口,和糯米皮相得益彰,焕发出特有的美感。
陈彩正说,自己当年从工厂下岗,也曾为前途迷茫,开这个小店纯属“误打误撞”,连店名,也是最普通的和道路结合在一起的名字,一听名字,就知道店在哪里。转眼间,落户人民路也有了近20个年头,一间店面扩大到了三间店面,做的还是临海人最喜欢的街边小吃。“我们没有大志向,也不会花里胡哨的菜式,只愿意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守好,做自己拿手的小吃,让喜欢我们店里味道的客人永远都有地方可以吃。”陈彩正的愿望很简单,但是,又真的很不简单。
“夫妻油条”:20多年一直都是这个味
“老板,老样子,油条来三根。”“好嘞!”“我的两根炸好了吗?”“好了,好了,一个个来,都有,都有。”……24日一大早,虽然天下着雨,但在紫阳街和永安路的交叉口,李文和黄美青夫妻经营的油条摊前已经围了不少顾客。油干净、味道好、有口碑、老板让人放心等,都是大家选择来这里买油条里的理由。
每天早晨6点至8点,这对夫妻经营的油条摊都是紫阳街上最热闹的地方。一顶红色雨棚、一辆三轮车,木板搭成的操作台上整洁有序,油锅旁边摆放着炸好的油条。虽然规模不大,但从这出锅的油条名气却不小。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无论春夏秋冬、晴天雨雪,一根根金黄蓬松、香脆可口的油条已陪伴无数古城居民走过20了多年的岁月。
老板李文和妻子黄美青都是白水洋镇黄坦人。最初,是黄美青的哥哥在市区里炸油条。几年后,同样进城谋生活的黄美青来到哥哥的油条摊帮忙。因为聪明好学,人又勤快,很快,黄美青就掌握了这门技术。而另一边厢,李文也在四处找工作,离开家时,他身上只带了60块钱,为了赚钱养家,他去过杜桥翻砂厂里打过工,也在市区的菜场里卖过菜,后来又学起了做馍的手艺。
“后来我想,与其夫妻两个人各干各的,不如两人一起出力,两个人的力量总好过一个人嘛!”黄美青说,在她的劝说下,丈夫不再四处打工,两人自立门户,干起了炸油条为生的行当。
油条虽然很多人经常吃,但是制作起来可不简单。为保证口感和品质,李文和黄美青夫妇一直坚持手工制作。为了第二天照常营业,他们在头一天夜里六七点就要开始做准备工作。李文负责揉粉,黄美青则在一旁添水。和面、发面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首先要搅拌,然后一拳一拳迅速而有力地击打,持续几小时。其间,李文会停歇会儿,将毛巾盖在面团上散发。
“现在肯花力气纯手工做油条的人已经不太多了,机器和面省力、节约时间,不过做出来的油条口感肯定没有手工的好。”李文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手工制作就是想保证油条的品质。如今大家都很注意食品安全,为了获得顾客的认可,夫妻俩用的是新型无铝油条膨松剂作为起发剂,并且定期换油,前不久经工商部门突击抽查中,夫妻俩顺利通过了检测。
“来吃油条的人多,说明我们的手艺能得到大家肯定,心里挺开心的。”李文说,他们夫妻俩卖了20多年的油条,有的老客人就吃了他们20年的油条。最初卖油条时,他们的摊位摆在望江门城楼下面,做了几年后,才搬到紫阳街的店铺,“当时突然换了地方,有些客人并不知情,后来一个客人辗转找到我,很激动,说‘终于找到你了,没看到你在老地方卖,我这个本来天天吃油条的人愣是一个月没吃油条’!”李文问,为啥?对方答,其他家不知道干不干净,只有你们吃了才放心!
几十年如一日对油条品质的追求让很多临海人记住了夫妻俩的油条,有的人甚至一吃就知道是不是他们做的。要说起这里面有没有秘诀,夫妻俩直说没有什么特殊的,除了用粉、用油卫生外,就是要多动脑筋、舍得下成本,“比如和粉时要用冷水,不然粉会太韧炸起来不好吃,还有水盐的比例等,粉要稍微软点,下锅后炸起来才好吃,尽管这样更费油。”
秉着诚信经营、薄利多销的原则,夫妻两的油条生意越做越红火。现在除了现炸现卖外,台州医院食堂和大众饭店、火锅城等饭店出售的油条也被夫妻两承包了,每天用粉达50多斤,最多的时候甚至有上百斤,炸出油条近千根。到了后半夜,当无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却是夫妻俩最忙碌的时刻。“准备工作做好后,大概二三点左右就要开工了,先要把饭店、食堂要的大批量的油条炸好,他们早的人四五点钟就会来取了。”李文说,等到这一波忙完,6点左右他们又要出街售卖了。
20多年来,除了每年正月初一到初六休息外,他们天天都保持着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李文一边炸着油条一边打趣说,“刮风下雨都挡不住我们,除非天上‘下铁’了,那才要躲一躲。按每天炸千根计算,这么多年炸出的油条叠起来说不定比金山还高呢!”
正是凭借着这份不怕吃苦的精神,夫妻俩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除在黄坦老家建造了一幢4层楼高的新房外,他们还在市区买了160多平方米的套房,现如今,儿女也纷纷长大成人,今年下半年,他们还将迎来孙辈。
按理说是到了享福的年纪,但是黄美青却说,忙了这一辈子,突然停下来不习惯了。因为不能耽误饭店、食堂的生意,还有一大批老顾客,从2角5一根买到现在8角一根,大家都有感情了。“就当锻炼身体吧,别人去健身房锻炼还要付钱,我们自己锻炼还能挣工资呢。”
朴素的话语听着让人感动,一如这过去的20多年,平凡的李文和黄美青夫妻,他们没有多大生意经,而是用勤劳、良心经营着自己的油条摊。他们迎来了顾客的信任,也迎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希望这个20多年不变的味道,能在紫阳街一直留下去。
一碗鲫鱼汤的传承
很多人喜欢东营十字马路口的那家破破的餐厅,没什么亮堂的厅堂,没什么醒目的招牌。但只要一走进去,烟熏火燎间都是家的味道。
浙宁鲫鱼汤,是啊,没有一家餐厅可以和这里一样,食客一入门就直闯厨房,想吃什么,直接和大厨说。老客张嘴就来,一碗鲫鱼汤,一盘肉末……这都是必须要点的,再问问今日有什么食材,让大厨随便给配点。真正的老饕熟客,什么都不用问,大咧咧地闯进厨房,直接冲着老板报个人数,就等着一盘盘熟悉的菜肴,摆个满桌。有些第一次来的顾客可能会实力懵逼,服务员总是同时捧着好几盘菜,巡游似地走过,嘴巴里嚷着,肉末肉末,茄子茄子,经过时,打个手势,这菜就落桌了。这种情景哪像个正规的餐厅啊,老板浙宁倒是呵呵笑,要的不就是这种家的随意感吗?还别说,到这儿确实有这个味道在。
如今,已经抱了好几年孙子的浙宁,说起这碗让他闯入美食界的鲫鱼汤,还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年轻时候的他,一直在外面打工。就在上海做建筑的时候,遇见了命定的那碗鲫鱼汤。当时他们公司隔壁就是“香港金满堂大酒店”,酒店的鲫鱼汤特别的好喝,喝得多了就和大厨混熟了。有一次和大厨喝酒聊天的时候,喝得有点儿大了,浙宁就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你烧的鲫鱼汤汤这么浓,这么白,这么香?一定是放了什么特殊的料进去!大厨对我们指天指地地发誓,绝对没有加入添加剂或牛奶。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做法,按照那样的流程控制好火候,就能烧出这样水平的鲫鱼汤。
几年后,他回了老家东塍,就在自家的楼下开了一家最普通不过的本地小吃的餐厅。卖卖馄饨呀,卖卖面条呀,小生意也挺红火。浙宁喜欢钓鱼,闲暇的时候就扛着网和钓竿出去钓鱼。有一次,运气不错,捕了一箩筐的野生小鲫鱼。这二三指宽的小鲫鱼,肉质鲜嫩,肉里的精华最容易融入汤中,最适合烧汤了,不由得想起几年前向香港大厨请教的那个方子。就试着做了一回鲫鱼汤,获得家里的一致赞赏。正逢那次剩下不少小鲫鱼,就烧了几碗啊放在店里卖,顺便探探食客的口味,结果获得了一致的好评,甚至有人第二天还特地过来问,你家的那个鲫鱼汤还有吗?有门有门……
我就这样,这碗鲫鱼汤开始成了招揽食客的招牌菜,一传十十传百,甚至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一尝那奶白色的鲜美鲫鱼汤。有了这碗汤,这家以前以卖主食为主的小面馆开始朝排挡式发展,甚至这家连店面都没有的小店,开始被食客称之为“浙宁鲫鱼汤”,成长成镇里必尝的美食。为了营造家的感觉,浙宁特地没有精心装修,也没有设立点菜台之类的,厨房也是房门大开,要吃什么,直接去厨房和厨师说。你要有雅兴,也可以在旁观看你的菜怎么做。这等随意,确实让顾客们觉得又新鲜又亲切。
浙宁在做鲫鱼汤时,儿子就经常在旁边看,看孩子有兴趣,他也就随口教上几句。这孩子还真放心里去了,十五六岁时,真去正儿八经地学了厨。一毕业,浙宁就把汤勺往他手里一递,啥都不管,去前面和客人们打招呼去了。
刚开始,熟客们能尝出区别来,唉!你们家是不是换厨师了?很快就尝不出来了!浙宁不太指导孩子烧菜,他只强调一件事:烧菜前,把锅刷干净些,锅都刷不干净,菜一定烧不好!刷锅这种再简单不过的事,其实蕴含着厨艺精进的要义,能不能领悟,要看他自己的造化。浙宁开始放心地把后厨教给儿子,让这碗鲫鱼汤正式传承下来。
随着这碗鲫鱼汤的名声日渐响亮,老店已经不能满足食客的要求了。很多人请客吃饭,也埋怨老店环境不佳,不够大气。适逢孙子到来,新生命带来新局面,浙宁决定再开一家新店。
新店坐落在大路旁,装修一新,以海鲜和传统菜为主题,名为农家乐,颇有大餐厅的风范。除了食客必点的几个特色菜外,还新创了不少受人欢迎的菜式。精选两三岁的老鸭文火砂锅炖煮的啤酒鸭,肥而不腻,老而不柴,肉质香嫩Q弹,如今是食客新宠。夏日里,菜未上,先来一碗冰得刚刚好的枸杞桃浆白木耳,清新甜美,满嘴胶原蛋白的香糯感,顿时抚平了暑气。吱吱作响的铁板香芋上,跳动着章鱼,虾仁还有白果,全新搭配全新体验,算得上吃过最好吃的铁板香芋了。蛋黄锅巴的香脆鲜美,各色优质海鲜的乱入杂烩……再搭配“老明星”肉末和鲫鱼汤,绝对妥帖你的胃。这店被食客们笑称为“东瀛新荣记”,可见当地人对这家店、这碗汤的感情。
老店负责传承和继往,新店负责拓展和开来,一老一新两家店,据守在东睦下街村一南一北,如今由浙宁和儿子分别把守,守住的是这碗鲫鱼汤对当地人二十几年来的陪伴。如今,尚在幼儿班的小孙子耳濡目染,开始以小老板自居,这倒并不是说笑,小小孩童说起烧菜和管理员工还真是头头是道,稚嫩的小身影在厨房里转悠着,未来,这碗鲫鱼汤会传承至何处?还真说不好!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