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理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论文)

编者按:




本书基于已有的丰富理论,更加关注支持中小企业成长的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与实证,一方面从实践出发,系统梳理我国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方面的探索,并汲取典型国家的相关经验;另一方面从实证出发,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普惠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中小企业盈利概率以及促进包容性增长方面的作用。本书主要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创新性工作。



一是从全球视角观察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形成对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理性认识,并总结国内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模式。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需要根据供需变量综合判断,同一变量在不同融资结构类型的国家代表的意义存在差别。营商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创新能力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重要指标。首贷助贷、“四台一会”贷款、桥隧模式、路衢模式、金融仓储融资以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主要模式。


二是梳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动态,并实证分析普惠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升中小企业盈利概率的效果。近十年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大数据网贷、网络众筹、产业链融资以及金融机构“触网”融资等模式服务中小企业。相较于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更大,更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及提升中小微企业的盈利(相对持平)概率,而且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支持服务均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的改善,相对于覆盖广度与数字支持服务对中小微企业盈利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大。


三是理论梳理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去门槛效应、均衡配置效应以及涓滴效应,并实证研究其效应。从整体上看,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民间投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二传手”作用;分区域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普惠金融供给水平逐级下降,而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增长效应却呈递增趋势。为提升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增长效应,需要疏通金融对民间投资的支撑渠道,并加强推进中西部的普惠金融建设。



本文摘自:《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成长》


胡育蓉,宁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运行。出版专著《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在《金融研究》《经济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齐结斌,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研究方向为普惠金融、货币政策调控。出版专著《货币政策转型问题研究》,在《中国金融》《经济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