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抗日战争是什么时间(抗美援朝什么时间)

提及川军,今日的国人都会肃然起敬,进而有了一句话的出现。


这句话在2008年那场天灾人祸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人!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特殊时刻的特殊共情,也是对川人付出的感恩。因为川人真就是国之脊梁,真就是民族柱石。


这脊梁和柱石的体现,在无数次国难中被不断诠释,才汇成了这样一句话。


这其中集大成者,非抗日时的川军,还有那用不甚光彩总结自己前半生的四川王刘湘莫属。


今日主题就是川军传奇,就是刘湘抗战,就是一出激荡风云。


(军魂)


一:不甚光彩。

民国时代的中国军界,有支部队被称呼为中国最糟军队,号称杂牌军中的杂牌军。


这支军队就是川军,这军队拉跨到啥程度?看装备就懂了。


川军王牌20军26师,一个连近百号人,装备仅有一挺轻机枪和60支落后步枪,这步枪不光落后还陈旧,为了在打仗时不散架,不少枪柄都要用麻绳系着。


但这样落后的部队,战场表现如何?答案是非常英勇。


10月12日抵达淞沪会战现场的20军26师,在血肉磨盘一样的战场上,全师四个团长两个阵亡,14个营长,13个伤亡,连长、排长伤亡250多名,打到最后4000多人的队伍,仅剩600多人,打成这样,无愧中国铁军称号。


这样一支军队的带头人刘湘,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却用了四个字总结前半生:不甚光彩。


能有这样不畏牺牲的铁军,为何刘湘会这样评价自己?


让我们将时光拉回到刘湘的前49年,看看这个抗日战将的过往就懂了。


(照片中的川军)


二:战将初成。

1888年出生的刘湘,从小立志从戎,在20岁时就成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的学生。


毕业后的他,先后参与革命和护国战争,只是站的队伍都不对,一直跟随袁世凯。


虽然站队立场不咋滴,但这数次战争,都是袁世凯获胜,也让刘湘收获不少。


1917年29岁的时候,刘湘就被北洋政府授予了中将军衔。有了这中将军衔在身,才有随后刘湘在四川纵横捭阖的15年。从1918年到1933年,刘湘成了四川军阀内斗的积极分子,先后跟熊克武、刘存厚、杨森、刘文辉等大小军阀混战内斗。


经历数次下野,几进几出,刘湘成了名副其实的四川王。


(混战成就四川王)


当了四川王后的刘湘,审时度势后选择归附蒋介石,成了民国政府在四川的编外人员。正因这层身份,才有了后续的地位,从这点上看,刘湘算是聪明的。


但有了这层身份,也有了义务。


好不容易成四川王,绑上蒋介石大腿的刘湘,也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参与了扼杀革命的行动。


1933年到1937年,这四年间,川军打了不少小规模反动战争。


左边,刘湘跟蒋介石若即若离,严防死守蒋介石中央军入川,让他保留了不少的独立性。


右边,为了留条后路,刘湘在跟我党交往时,也是边打边沟通,费尽心力,不干绝事。


这左右逢源做派,还有战斗中的拉跨表现,让川军成了乌合之众代名词,也让刘湘郁闷。


经常自嘲地说:一直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自己人打自己人,是民国时代军阀混战常态,所有军阀们,为了争权夺利,哪天不打?


直到,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刘湘终于悟了,找到了正确的方式践行自己的军人职责。


那就是打日本人。


(今日卢沟桥)


三:主动请缨“瘟猪”变好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叫嚣三月灭亡中国。


一看日本人嚣张的样子,刘湘在事变发生三天后就致电蒋介石,要求率军出川抗战。


当时的中国,大小军阀无数,面对国仇多有不忿,但主动请缨的,刘湘是第一个。


7月14日,为表决心刘湘还通电全国说:日军侵略非一省一部之问题,主张全国总动员,拼与一绝。


这大无畏号召,让全国振奋,一看军心、民心可用,蒋介石在8月7日召开了一次国防会议(南京),刘湘受邀参会。


会场之上,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不休,蒋介石一看,就说,要不表决吧?


这表决方式不是举手,而是要起立,同意跟日本打的站起来。


呼啦一声,刘湘带头站了起来,并且做出了自己的承诺:


四川愿出30万军队,500万壮丁,供给粮食若干万石....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看着慷慨陈词的刘湘,事后有人问他,你这样做为什么?


他说:我们的民族要亡国灭种了!我们整个中国的人都要说日语了!川军要为民族、为国家尽忠!


亡国灭种危机背后,是一个军人的挺身而出,刘湘言语,无愧当时中国最强音。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参加完会议回到四川后,面对川军内部的派系林立,不听调遣,刘湘以身作则想尽办法。


为了动员四川军民,他在报纸上发文号召:誓复国仇。


为了鼓舞川军意志,他将抗日战争,视作川军雪耻战斗。


在刘湘鼓舞下,远在后方的四川军民,迸发了无穷无尽的抗日激情,这激情汇聚成汪洋大海,在出川誓师那一刻达到顶点。


(欢呼的人群)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面对四川成千上万父老乡亲,刘湘激昂的说:


川人一直有吃苦耐劳、反侵略的光荣传统,我们现在就要发扬这传统,去前线去抗战,作为一个川军统帅,我一定不负川中父老期望,上阵英勇杀敌,就是从尸山火海中爬出来,也要把日军赶出中国去!


将为军中胆,带头人如此,诸如邓锡侯、唐式遵这样的川军将领也倍受鼓舞。


被四川人称为唐瘟猪的唐式遵,因为之前专门打内战,备受川中父老诟病,这一次他一反常态,在誓师大会上念了首诗: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诗句过后,无数川中父老纷纷黯然泪下,用雷动的掌声为唐瘟猪送行。


他们念叨“这瘟猪变了,变的爱国了,变的勇敢了。”


(唐瘟猪变英豪)


四:饱含父爱的死字旗。

瘟猪变了,四川人当然也变了。


那一天送行队伍中,出了感人事迹,老父送孩子、妻子送丈夫、孩子送父亲。


这三送背后,不少人都留下了出征遗书。


在悲壮送别感染下,一名50多岁的老汉王者成,也动了参军念头,在报名处跟负责征兵的军官纠结半天,因为超龄遭遇拒绝。


一看自己去不了,他就让自己的儿子王建堂参军。


王建堂顺利参军后,为了激励儿子,王者成在临行前,送了儿子一面旗帜,上面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有一个大大的死字和下附的小字: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尽忠。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父手谕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这就是川军死字旗的由来,源自一个父亲满满的家国情怀和父爱。


今日读来,依旧让人落泪。


那么刘湘如此奋战,蒋介石作何感想?


答案是,感动之余也有算计。


(死字旗的由来)


五:蒋介石的纠结和算计。

刘湘主动请缨抗战,到会上坚决表态,以及出征时的豪迈,蒋介石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他是非常希望刘湘出川的,原因无他!


首先:前线决战需要,当时蒋介石正紧锣密鼓装备淞沪会战,中央军嫡系部队伤亡惨重,前线急需补充有生力量。


其次:深知敌我对比,深谙历史的蒋介石也知道,要持续抗战,巴蜀区域必定是战略大后方,如果能消耗川军的力量,有助于消弭退守之后的隐患。


最后:全国齐心抗日,也会增强抗日前线力量,刘湘的主动会让更多军阀势力受到感召,有助于抗日全局,也能让自己顺利完成全国收编。


这三重考虑,还有民族大义,让蒋介石对刘湘的义举和出兵欣喜无比。


(蒋介石的算计)


除了这信息之外,蒋介石也有算计。


川军虽隶属国民革命军,但一直是独立编制,所需武器弹药也好,后勤也好,都是川军自筹自备,自己省钱啊?


这也成了后续,刘湘出征时,川军后勤一直跟不上的根源。


出川在即时,发现没有收到国民政府拨款的刘湘,立马电告军事委员会,督促军费问题。


获得的答复居然是:责成本省自筹


早料到蒋介石小气的刘湘,一看蒋介石如此,只能选择自筹军费。


他以身作则拿出10万作为军费,一看刘湘如此,不少川军将领纷纷捐款,筹集50万军费。


随后四川省政府拨款40万,踊跃支持的四川人,也通过募捐筹集了50万。


有了这150万经费,川军抗战经费终于有了,只是这笔钱,平均在每个川军头上,才不足5元,这就是川军出征的军费,他们真就是去打仗的!


初期如此,后续情况会好吗?答案是也不会!


川军出征后,军饷待遇跟杂牌军一样,弹药补给那是能拖就拖,军费也只有中央军的一半。


虽然如此,刘湘依旧没有算计,也没有所谓的旧军阀思维,反而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


将自家川军分为22和23集团军,下设5个军3个独立旅,临走前只跟蒋介石提了一个要求。


出于语言习惯等因素,希望能跟白崇禧桂军或者龙云所部滇军一起,作为一个方面军使用。


看着刘湘的要求,寻思良久后,蒋介石并没有如刘湘所愿,


这三人都是他眼中的刺头,让这三人合流自己的日子不好过啊?秉持“边攘外边安内”决策的蒋介石,拒绝了刘湘请求不说,就连将川军放在一起,互相配合互相照应的提议都否了。


直接将川军打散编制,分配到各个战区,接受战区统一指挥。


这等于说,让刘湘失去对自己军队的控制权,也让本就不受待见的川军,在周遭的看不上中走上了战场。


要想证明自己,只有奋勇争先。


(战争中证明自己)


六:淞沪初阵,杨森奋起。

1937年9月,杨森率川军20军,在周遭兄弟部队的怀疑中,踏上淞沪战场。


怀疑原因很简单,这支军队是当时落后的中国军队中,装备最糟,素质最差的军队。


数十万川军,脚踏草鞋,身穿短裤,背着老套筒步枪(最早的汉阳造),有不少甚至连枪都没有,背着大砍刀就上阵了。


杨森指挥的20军就是如此,一个连90号人,装备都是老套筒步枪,只有一挺轻机枪。


可就是这只部队,9月1日从贵州出发,全凭两双脚徒步行军100多公里。


白天行军,晚上织草鞋,第二天穿新草鞋继续行军,走到湖南经过船运火车,日夜兼程40多天,在10月12日抵达淞沪前线后,就立马投入了抗战。


血肉磨盘一样的淞沪战场,是长期打军阀混战的川军从未体验过的。


杨森在前线观察过日军装备后,顿时心有戚戚,可他没有畏惧,反而在战前做了番动员。


我们二十军是川军中的铁军,是全国闻名的勇敢部队,所以才调到上海来对日作战。


我们这次打的是国际战,是最光荣的!、


如果上海这一仗抵不住,我们就要亡国,我们要为国牺牲,这是最光荣的!


一番动员后,迎着敌人的攻势,没做什么休整的20军就接过战友防区,投入了阵地。


(淞沪会战)


然后,川军士兵军旅生涯从未见过的强大火力宣泄而来。


日军一轮轮炮火攻击,让不适应日军战法的川军死伤惨重,整排整排成建制牺牲。


可即便如此,川军依旧协血战不退,这血战不退也有回忆为证。


按20军124师805团少尉军官胡忆初的说法就是:


深约2米的战壕,战争开始时,人们还要站在踏脚坑上才看得出去,随后战壕逐渐被战士血肉填满,死尸堆积竟比战壕还高,活着的人是用先烈的血肉做掩体。


......全团数千人参战,最后只剩下150人。


这就是川军淞沪抗战真实写照,站在战友的尸体上,发动进攻。


战斗持续没多久,川军20军第26师,就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全师4个团长阵亡2个,14个营长伤亡13个,下属连排长伤亡250多名,很多连仅剩三五个士兵,最多的连也仅剩八九人,全师编制5000多,打完阻击战后还剩600多人,战损率近八成,但26师依旧坚守阵地。


这样一支在战前被无数人看不上的军队,成了淞沪决战中,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


这战绩,不都是血站换来的吗?杨森率领的川军20军,可谓不辱使命。


(杨森)


七:谁都不要?藤县保卫战证明自己。

相较于杨森20军的奋勇和战绩,进入山西的邓锡侯第22集团军,遭遇就有点难堪了。


这难堪,不是战斗力不行,而是跟他们去的地方山西有关!


去往山西的邓锡侯22集团军,出发前,以为会获得来自中央的补给。


谁曾想到了西安后,补给要求却被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拒绝,并督促他们去找阎锡山。


(阎锡山)


阎老西啥人,只进不出的貔貅。


看着川军的补给清单,眉头都不皱地说:山西方面军需补给早运过黄河,储存在了潼关附近。随后阎老西大气的给了川军41军20挺轻机枪,还是山西造。


一看如此不公,41军将士们气不过,砸开阎锡山军火库,自助补给,弄的阎老西大骂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求川军撤离自己的辖区。


一看如此,蒋介石就跟第一战区司令程潜说,要不让川军去你哪?


结果程潜却回电话说:不需要。


一时间,满腔热血出川的军队,遭遇各种不公,成了谁也不愿意要的军队。


最后还是看不下去的第五战区指挥官李宗仁接纳了川军,只是理由也很让人难堪。


(李宗仁)


来,到我这里来!诸葛亮扎个稻草人都能吓退敌兵,川军比稻草人肯定要强吧?


各种不待见后,川军第22集团军终于在1938年1月加入第五战区,准备参加徐州会战。


然后,川军又一次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负责进攻徐州的是日军精锐板垣和矶谷两个师团,这两个师团可不简单,军官全部是发动226兵变的日本少壮派,以疯狂闻名。


这两只强悍的日军,遭遇了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差的川军王牌122师。


122师,隶属川军第41军,市长王铭章是土生土长的四川新都人。


川军装备虽差,但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收到坚守滕县命令之后,王铭章带领122师的兄弟们英勇奋战!


战斗中,王铭章一直身先士卒,知道援军无望抵达后,为表明战斗军心,发出电报:


决以死拼,以报国家。


就这样坚守、坚守在坚守,坚守到了自己牺牲那一刻!


按照李宗仁回忆录的说法就是,王铭章在滕县城破之后,依旧坐镇城中心的十字街指挥巷战,最后身中数弹身亡,同时牺牲的还有参谋长赵渭滨和邹绍孟等人。


王铭章牺牲之后,川军并没有放弃抵抗,除了极少数突围的人之外,全师5000人都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数百川军不愿投降,拉响手榴弹,跟日军同归于尽。


山河落泪诉英豪,谁言川军不敢战?


藤县保卫张的坚守,换来了台儿庄的胜利。


1938年4月21日,李宗仁致电蒋介石说: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蒋介石听闻消息,追赠王铭章为陆军上将,亲拟挽联悼。


执干戈以卫邦家,壮士不还,拼将忠诚垂宇宙。


闻鼙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


(纪念王师长)


八:川军奋战,刘湘命陨。

分散在各个战区的川军,打出了血性和尊严。


整个抗战期间,川军牺牲的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计24名,其中14名是出川一年后就牺牲的。


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场。


这无数牺牲将领中,最让人遗憾的莫过于川军领袖刘湘了。


出川之前的刘湘,身体就不是很好,患有严重的胃溃疡。


刘湘身边人都担心他的身体,让他不要出川。


可刘湘却不为所动,出川前为了能坚持作战,专门请了个德国医生诊治,看过刘湘的病情,德国医生叮嘱他,必须要开刀手术才能走动。


但前线战况让刘湘放不下心,坚持不手术,也要带领部队出征。


最后医生妥协,跟随刘湘一起去前线。


(南京保卫战)


1937年11月中,刘湘抵达南京,当时淞沪会战尘埃落定,日军占领嘉定、常熟等地,开始分兵进攻南京。作为负责南京防务的第七战区司令,刘湘不顾病情向蒋介石请战,意图坚守南京。


经过各方考虑,看着病重的刘湘,蒋介石选择了唐生智。


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刘湘立刻表态说:谨率七千万人,翘首欢迎。


言语间,只有家国大义,没有分毫担忧地盘不保的高风亮节。


11月23日,坐镇南京的刘湘,因为吃螃蟹引发胃出血,次日蒋介石亲来探望,劝说刘湘退出南京治病,可刘湘坚决不从。


11月27日,刘湘病重昏迷,蒋介石一看不是办法,就安排刘湘离开南京去汉口万国医院。


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刘湘病情好转,眼见民国政府正在准备迁都,他也开始配合迁都事宜。


(大后方)


1938年元旦,刘湘发表了署名文章《长期抗战中的四川》。


在文章中提到了四川基于全国抗战的重要性,表达了坚定拥护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并深信四川能做抗战最忠实的大后方,抗战必胜。


可就在这一天,刚刚表达坚定抗战决心的刘湘,收到了一个不愿意听到的消息。


蒋介石在没有知会的情况下,撤销了他第23集团军司令职位,改由刘湘亲信唐式遵接任。


没有了职位,失去了军事指挥权。


重病的刘湘尚且可以接受,但招呼都不打一个,就被解职,让刘湘心有愤恨。


1月13日老友冯玉祥探望时,刘湘激动的说:今天抗日,我出川军十多万,将来历史上,国人会知道我刘湘是什么人。


这激动的言语背后,藏着深深的不甘,不甘于自己身体的不争气,不甘于遭遇的不公。


郁结数天之后,1月17日,刘湘病情又一次加重,急需输血。


从前线赶来的川军第23军军长潘文华毫不犹豫伸出手臂,但这300毫升血液就是输不进去。


一看自己病情如此,刘湘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随后留下遗书:


余此次奉命出师抗日,志在功赴前线,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以尽军人之天职。


不意宿病发,未竟所愿,今后唯希我全国军民在中央政府及最高领袖蒋委员长领导之下,继续抗战到底,尤望我川中袍泽,一本此志,始终不渝。


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以争取抗战最后之胜利,以求达我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之目的。


整份遗书,没有一句顾念家事只念国家!


写完遗书后不久的1月20日,刘湘病逝,享年50岁。


1月22日,国民政府追赠刘湘为陆军一级上将,只是这迟来的追赠已然没有意义。


自那以后,刘湘遗书中的:


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成了前线川军每日升旗时,必定会诵读的话语,用以激励川军奋战。


尾声: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全面抗战八年中,共计有40万川军出川抗日,参与了抗战中所有的正面战役。


26万川军将领埋骨他乡,再也没有回到魂牵梦绕的家园。


不仅川军如此,四川民众也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他们不仅出人,还出钱!


1937年到1948年八年间,民国政府财政支出共计14640亿元法币,四川承担了约4400亿,占三分之一,粮食这块也是如此,1941年到1945年,四川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总量的38.75%。


(抗日川军雕像)


今日成都市人民公园中,还有抗日川军的雕像。


雕像身背大砍刀,手持简陋的步枪,头戴斗笠帽,下身着短裤,脚踏草鞋。


这就是川军的真实写照,装备虽然简陋,但热血不改。


(刘湘墓)


行文至此,难掩黯然!


黯然的是什么,不过“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而已!


娱乐至上的年代,少了热血,多了八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