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大理鹤庆企业税务筹划(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筹划)

名垂千古重山丘


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前明代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英后裔题刻“永镇山川”


明代永胜“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左千户所百户印、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右千户所百户印”


唐寅绘制的明代开国十二功臣小像:黔宁王沐英


唐寅绘制的明代开国十二功臣小像:颖国公傅友德


《钦定四库全书·土官底簿》书影


推广儒学,促进文化认同


沐英在滇大力推广儒学,贯彻朱元璋“以儒治国”的文化方针。朱元璋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就诏令天下府州县尽建学校:“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又于洪武三年(1370年)开科取士。平定云南后,沐英力主将全国文化政策推广至云南,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奉诏在云南“选贡”参加应天府的乡试,整个明朝时期“云南共有255人考中进士”。朱元璋重视教育在边疆安定中发挥的作用,据《明史录·太祖洪武实录》载:“边夷土官皆世袭其职,鲜知礼义,治之则激,纵之则玩,不预教之,何由能化。其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弟孙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理争斗之事,亦安边之道也。”沐英也认识到,只有加强儒学教育,才能使边疆土官知忠孝节义,增强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凝聚力。沐英推广儒学的政策,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积极响应,明朝廷也对这些边疆学生给予优待。洪武十七年(1384年),普定军民府知府者额,遣其子吉隆及其营长之子阿黑子等16人入太学,朱元璋命“赐国子监云南生吉隆等冬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云南乌撒军民府土官知府何能,遣其弟忽山及啰啰生二人,请入国子监读书,赐钞锭”。同年,“云南乌蒙、芒部二军民府土官,遣其子以作、捕驹等,请入国子监读书,赐以衣钞”。之后,云南地方土官陆续派子弟到国子监深造。


沐英切实贯彻中央推广儒学的政策,还修复了云南的元代旧学,新建府学、州学、县学几十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云南沅江府儒学”。沐英推广儒学,教化民风的作用十分明显。史载,“公遂留镇其地,传子及孙,世重儒雅,而藩宪良臣率多尚文治,风俗于是乎渐变,士有阶贤和而升者矣”。于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出现了“家诗书,人礼乐,文物彬彬,直与内郡比”的儒学兴盛局面。“迄于有明,熏陶培养,风气日开,礼俗、人文无异于中州矣”。


沐英治滇,成效卓著,“手定云南之经营,未十年百务俱举”。经过沐英对云南的治理实践,云南的政治体制趋同于内地,经济人口格局彻底转变,国家文化认同逐步加强,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成为云南历史主流。


朝乾夕惕,英名载于青史


沐英之所以能在云南建功立业,有各方面的条件,也与他超人的勤政精神密不可分。据明代长期在滇为官的著名学者程本立撰《黔宁昭靖王庙碑》载:“皇曰:‘斯民,悉朕赤子,一视同仁,无问远迩。诏示西平,其填抚之,以燠其寒,以饮其饥。’西平奉诏,稽首以拜,夙夜兢兢,罔敢或懈。”沐英治滇十年中,一直忙于公务,期间仅利用觐见之机返乡一次,在故乡亦不过十日而已。《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月,沐英自云南抵京。觐见之时,明太祖嘉许沐英:“自汝在镇,吾无西南之忧!”沐英不仅深得明太祖信任和依托,也备受云南民众的爱戴。当沐英进京觐见时,“云南之民无老幼,惟恐其不来也,咸戚然东向,望者屡月。及闻还,各相率远迓数百里之外”,“(沐)英回,蛮夷酋长越境款迎,军民室家相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十七日,沐英去世,消息传出,云南各界及男女老幼“莫不奔号其门,泣语于路”。明太祖破格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并赐葬江宁县长泰北乡观音山,命塑像祀于功臣庙,并追赠其三代。得知沐英逝世消息,许多到过云南的文人墨客和官员,纷纷写诗著文以表达哀思,“远游词客、谪宦墨卿多以诗挽之者”。和州人潘仁作挽诗《中原父老》,追思悼念沐英:“大星一夜西南落,万里谁分圣主忧。心到九泉昭日月,名垂千古重山丘。中原父老思羊祜,绝塞羌夷哭武侯。薮泽书生怀德义,清铅满掬泪难收。”诗中把沐英比作魏晋时期的羊祜和三国时期的武侯诸葛亮,这是对沐英极高的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