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北京昌平省钱开办保洁公司的流程(北京保洁一平方多少钱)

工作人员正在开会。2005年,全国第一个双创社区“回 ”在回龙观成立。


爱博诺德公司员工在洁净车间完成人工晶体的显微镜下检查和清洗工作。


北京科技商务区夜景。扩园后的昌平科技园包括中心区、未来科学城、北京科技商务区等。


近些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北京积累了过多的一般性功能,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超过2少钱100万,患上“大城市病”的首都急需做“减法”,调整和疏解功能,瘦身健体。


有人担心,“瘦身”之后,是否会影响北京的税收和经济发展,北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赋予北京“四个中心”的新平方定位,其中包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围绕这一定位,昌平区借助科教资源优势,承接高端产业资源,全力打造中关村昌平科技园、未来科学城等创新载体,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转化应用科技创新成果。


昌平,这个曾经人们印象中的“睡城”正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


“80后”博士北漂投身创业团队


2011年,刚满30岁的王曌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获得光学工程博士学位。成绩优异的她,放弃了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稳定的工作,选择一个人拖着行李箱来到位于北京北郊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兴业孵化器,加入爱博诺德公司,参与创业。


当时,爱博诺德公司是一家处于初创阶段的眼科科技企业。


“刚到公司面试时,加上保洁,一共才7个人。”王曌说,公司处于白手起家的状态,看不清未来发展的前景,是企业创始人解江冰的一席话打动了她。


解江冰说,未来她设计的产品会植入到千万名眼疾患者的眼内,可以让无数人重见光明。


“只要有万分之一可能性也要奋斗,大不了从头开始。”虽然家人和师长都不支持,但喜欢挑战,想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王曌,还是毅然决定加入这支不足十人的创新团队。


解江冰是美国加州大学高分子化学博士,专门研究眼科材料。2010年他回国创业,要研发生产自主创新、民族品牌的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未来将要开发全系列眼科医疗产品,包括植入类眼科耗材、手术器械、手术设备等,他希望将公司建成国内眼科医疗领域的领军企业。


五年时间,王曌在爱博诺德公司完成了系列人工晶体的光学设计工程,设计出多流程款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性能眼科产品。


她主导的“高次非球面人工晶体光学设计”,超越了国外同类产品一个代系的技术高度,已转化为质高价廉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折叠人工晶体产品,突破了国外垄的断。2014年开办以来,超过十万白内障患者因此获益,重见光明。


五年来,王曌参与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获近20项专利。不断取得的创新成果也为王曌带来了各种荣誉和回报。


2015年,王曌通过北京市双高人才引进政策正式落户北京昌平区,获得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项目”的支持,又被评选为第七届“昌平区十大优秀青年”。同年,她又入选了北京市科委“2015年度科技新星计划”。


三年享受政府扶持补贴近200万


短短五年,王曌和公司团队就在眼科医疗器械光学设计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和国家级科研成果省钱。


这一速度让人难以想象,王曌认为,这和昌平区对科技创新企业和人才的支持分不开。


2010年,公司刚刚成立。由于研发生产人工晶体需要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公司需要选择一个没有地下室、没有振动影响的场地。


“当时解总看了很多地方,最终选择在昌平科技园的兴业孵化)器‘落户’。”企业发展总监郭烜介绍,创业之初公司租用的面积只有1000平方米,六七个员工,要支付工资、购买设备、科研实验等,资金压力很大,依靠天使投资和昌平区的支持才得以生存下来。


“昌平区对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有支持政策,三年中,共享受到昌平区给予留学创业高端人才的房租补贴近200万元,对于初创企业这是雪中送炭的支持。”郭烜说。


经过七年的发展,公司现有员工已接近200余人,拥有多家分公司,办公面积也从当初的1000平米扩展到2200平米,今年下半年还将启用3500平米的自有产权厂房。


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燕友曾表示,只有人才集聚、主体活跃、潜能激发,才能让一个地方焕发勃勃生机。


据了解,在人才引进方面,昌平区出台了“十三五”规划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启动了“昌聚工程”,在推进工作机制创新、人才激励、人才评定等多方面进行细化,比如为入选“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高层次人才提供少钱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为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优先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支持等。


为了让引进人才没有后顾之忧,昌平还优先为“昌聚工程”高层次科技人才申请引进落户政策,并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住房保障、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


截至目前,和解江冰一样,选择留在昌平的“千人计划”专家共有209名、“海聚工程”人才49名。


曾经被忽略的“科技之城”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昌平的认知,还停留在北京西北部的农产品聚集地,生态环境好,旅游业发达。作为北京16个区中唯一一个人口倒挂区,昌平还是人们印象一平方中的著名“睡城”。


由于与北京海淀中关村仅“一墙之多少隔”,早些年还会面临一个尴尬的现象:即便是住在昌平回龙观或天通苑的居民,要创业的时候也选择“进城”。


就这样,昌平本身带有的“科技创新”潜力,一直被人们忽略。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昌平就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中关村昌平园,成立于1991年11月,是最早加入中关村的三个分园之一,1994年进入国家级开发保洁区行列。


2009年7月28日,未来科学城奠基开工;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昌平园扩区40平方公里,被正式纳入中关村的核心区范围,成为“中关村”第三大园区,创新的平台越来越大。


作为科技创新的原动力,科研院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城区越来越拥挤,市中心的一些高校开始外迁,昌平逐渐成为高校的聚集地。现在,这里聚集了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在内的30多所高等院校。


除此之外,各类科研院所也纷纷扎根昌平,成为的成果转化的主力军之一。数据显示,驻昌科研机构累计百余家,其中,国家级科研院所1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家、高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4家。


早期奠定的平台基础,加上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近些年昌平科技创新发展迅猛。截至2016年10月,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7家大学科技园已经进驻企业491家,注册总资金达26亿元,解决就业人口4000多人。


在成果转化上,4所驻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共计326项,涉及油气、新材料、电力、新能源、环境工程、都市农业等多个领域。中关村昌平园企业的知识产权申请量和授权量在中关村示范区中名列第三位,近几年增速更是位列首位。


为成熟期企业打造产业基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昌平科技园规模日(渐壮大。扩园后,昌平园政策区范围达51.4平方公里,由中心区、未来科学城、北京科技商务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三一产业园等重点功能区组成。


现有入园企业近400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企业701家,上市企业20家,新三板企业50家,“十百千工程”企业37家。


聚集的企业多了,园区的工作氛围也充满创新和活力。王曌说,每天走进厂房林立的兴业孵化器大院,就感觉像是进多少入到硅谷IT行业密集的企业别墅群里。


早上8:00到8:30,北京整个园区开始热闹起来,车来车往,人来人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聚集地,从行人的脸上就省钱能感受到工作、生活的热情。


一到上班时间,院子归于平静,路上少有人走动,大家在每栋楼里忙碌着。吃完午餐,人们三五成群地走出来,到外面遛弯。园区附近有一个滨河森林公园,5分钟就能走到,很多人会选择去那里,中午特别热闹。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劲柏介绍,创业平台规模越来越大,“我们还为快速成长期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储备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对于成熟期的企业,昌平也在南口、马池口、流村、阳坊等区域建设了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基地;并且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河北怀来建设的昌平园分园近3000亩,为下一步产业的生产环节疏解提前准备空间支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为了让回龙观、天通苑摘掉“睡城”的帽子,吸引社区中高学历的年轻群体扎根昌平,2015年,全国第一个双创社区——“回 ”双创社区,在回龙观成立。


2016年5月13日,昌平区作为北京市唯一参选代表,在与全国其他18个城市角逐中胜出,被财政部、科技部等五部委评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截至2016年底,昌平区已建成各类双创空间约190万平方米,其中“回 ”双创社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授予的全国首个“双创社区”,初步形成了覆盖创业全周期的空间体系和服务体系,创业项目也在不断开花结果。


■ 访谈


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燕友


打开院墙搞科研 提高创新活力


新京报:是什么契机促使昌平区选择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张燕友:在科技创新方面,昌平行动得比较早。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建立了中关村昌平园,在当时中关村“一区三园”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十二五”初,昌平南部地区又整体纳入了中关村平方核心区,政策区面积由11.5平方一平方公里拓展到51.4平方公里,为我们推动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视察北京后,首都开启了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征程,市委市政府也对昌平科技创新工作给予了更多关怀和支持。


特别是按照北京全国科开办技保洁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部署,昌平的未来科学城纳入了全市重点打造的“三城一区”主平台,辖区内一的生命科学园也纳入了“三城”之一的中关村科学城。这不仅赋予了昌平更加重要的职责使命,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创新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新京报:过去五年,昌平科技创新工作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一些成绩?


张燕友:总的看,经过多年发展积淀,全区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要素加快聚集、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已经进入创新潜北京能的加速释放期。


从创新成果看,昌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经达到6.5%;过去五年,全区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约20%,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约40%。其中,未来科学城已取得阶段性重大创新成果38项,发布国际、国内和行业技术标准127项。


新京报:未来五年,昌平区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


张燕友:今年,习近流程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时,专门提到了未来科学城建设,我们备受鼓舞,更深知责任重大。下一步,我们将自觉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大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真正使昌平成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主要在三个方面力求突破:昌平


一是以未来科学城为引领,构建全域化创新发展格局。重点聚焦未来科学城,按照抓“搞活”的要求,打开院墙搞科研,在提高创新活力和效率上下工夫,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策源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昌平。抓住生命科学园纳入中关村科学城的机遇,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同时,积极推进中关保洁公司村昌平园其他各功能区的优化整合提升,实现与两大科学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是以创建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为契机,构建“六位一体”创新创业生态。


其中,人才服务方面,将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昌聚工程”,加快建设未来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精心打造类海外人才创新环境;金融支持方面,将积极筹集科技金融聚集区和基金总部基地,更好地发挥金融资本助力作用。


三是以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为抓手,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把握首都经济特征和昌平产业特色,坚持培育新动能、提升旧动能两手抓,重点打造能源环保、“大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标志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信息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尽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切实把区域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我眼中这五年】


1、过去五年,在你身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爱博诺德公司工作人员王曌:我保洁公司从一名普通的高校博士毕业生,到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研发和管理人员,实现了比较成功的身份转换。


2、你觉得这五年来北京发生了哪些)变化?


3、未来你最期待看到的变化是什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