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企业基金会报告(基金会理事会报告)




2022年2月17日,国内首份高等教育领域大额捐赠专题报告——《2021 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正式发布。







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来自社会的大额捐赠是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财富向善的重要载体。今天发布的这份报告在国内公益界具有创始意义,拓宽了我们慈善界的视角。




《2021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确立了分析的方向,建立了分析的模型,对于高校慈善,尤其是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视角,让基金会的工作具有了知识系统的支撑。





▲明善道总裁赵坤宁发布报告及榜单






一、2020年高校大额捐赠到账100亿,“双一流”高校备受青睐






《报告》搭建了高校大额捐赠信息数据库,基于高校基金会年度工作报告等公开信息,逐年统计了2015-2020年间发生的大额捐赠。其中“大额捐赠”界定在“项目捐赠总额大于等于1000万人民币”。




经统计梳理,78家高校基金会在2015-2020年间,接收过大额捐赠,到账总额303.6亿元;在2020年到账总额突破100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超过4倍。




据统计和预估,2021年新发起的大额捐赠项目有望超过100个,协议捐赠总额将直逼200亿,达到历史新高。高校大额捐赠上升态势明显,高校基金会成为大额捐赠的第一承接方。




从捐赠条目的数量来看,2015-2020年间共有982笔大额捐赠,涉及733个项目(一个项目可能多笔到账);企业从捐赠数额的统计来看,982笔大额捐赠的中报告位数是1950万元1000万1亿元是捐赠人常常设定的额度,1亿元以上的捐赠项目占总项目数的15%。




在这78所接受过大额捐赠高校中,有45%位列“双一流”名单,承接了69%的大额捐赠项目和84%的协议捐赠总额。同时,“非双一流”接收的大额捐上升显著——在2015年到账金额可忽略不计;在2020年到账金额占比达到23%。




从地域划分来看,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湖北、福建地区的高校承接了主要的大额捐赠项目。其中,北京地区的高校在5年间吸引了150余亿元的大额捐赠,超过全国总到账金额的一半。






二、26%的高校大额捐赠来自校友,“院系学科建设”备受瞩目






该《报告》旨在打造为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额捐赠人准备的“参考指南”。“大额捐赠人”是不容基金会忽视的主体。




《报告》显示,81%的大额捐赠项目由企业、企业基金会、企业家,企业家个人基金会,或由以上四者联名捐赠,而在这部分中53%是由民营企业及其基金会捐赠49%是由来自房地产、金融、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企业或企业家捐赠。这一特点与中国整体社会捐赠的主体构成、行业分布一致。

同时数据显示来自校友的大额捐赠有188个,占比26%,实力证明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和最基金会易吸引的大额捐赠人群体之一。







高校大额捐都用在了哪些方面?《报告》显示,72%的捐赠项目披露了用途。据此,《报告》将捐赠用途分为10大类,其中“院系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建设”、“奖学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大额捐赠的五大用途。




2015-2020年间,“基础设施建设”类的项目金额中位数最高,达到了4750万元。同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数量逐年下降,表明大额捐赠人对其的关注度下降。




5年间,“院系学科建设”始终备受关注,并于2017年以来超过“基础设施建设”,成为10大类用途中最热门的捐赠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院系学科建设”大类中,建设管理学科的项目中校友捐赠比例最高,达到50%,建设医学学科的项目中非校友捐赠的比例为最高,达到84%。









三、大额捐赠项目管理的公开信息甚少






信息披露是公益项目的重要内容,大额捐赠尤其受到关注。《报告》发现受信息披露限制,高校大额捐赠项目管理的公开信息甚少




75%的大额捐赠项目在学校或基金会网站上进行了披露,68%的项目在年报中披露,16%的项目具有专题网页理事会。




同时,仅通过是否成立专项基金、是否注明留本永续来观察,可看到仅有20%的大额捐赠项目包含留本永续、长期实施的部分,仅有6%的大额捐赠项目成立了专项基金,仅有1.8%的项目既成立了专项基金,又是留本永续。



总额1亿元及以上的项目留本永续和设立专项基金的比例高于亿元以下项目,显示目前高校基金会对于长期实施的超大额捐赠项目管理较为重视。具体用途来看,“奖学金”、“人才建设”、“具体研究”等用途的大额捐赠项目在专项基金和留本永续类中占比突出。









四、国强公益基金会位列“青云壮志榜”首位






《报告》首倡“对中国高等教育最有承诺的大额捐赠人榜单”,简称“青云壮志榜”,国强公益基金会企业和唐立新从49个入榜大额捐赠人中脱颖而出,并居榜首。




高等教育在中美均是大额捐赠的主流方向之一,且均集中于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医学与健康均是最受关注的热点资助领域。国外高等教育大额捐赠优秀项目,包括盖茨基金会的Frontier Se理事会t项目、洛克菲勒基金会为医学学科建设标杆的相关项目等。




由于中美高校在资金来源结构、运行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两国的大额捐赠人在理念和策略上呈现出一些差异。




具体表现在:




议题驱动:美国高等教育资助者更倾向于先确定资助的议题,再确定支持的学校。


网络建设:在美国。仅有不到1/4的捐赠资金直接流向高校;资助人更倾向推动建立高校间的组织和网络以发挥协调作用,在一个项目中支持多所高校。


关注学生职业发展:当下,在传统的医学研究之外,职业发展日益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资助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最后,《报告》为大额捐赠人提供了5条倡议,包括“做大事”——与学校长期发展、学科建设等重大规划结合;“重参与”——不仅给钱,也给时间、给精力,参与到后续的管理中;“放眼社会”——与高校一起做推动地区进步的好事;“持续资助”——要想持续看到改变,需要长期主义精神,不断迭代;“适合即好”——做公益有三种方式:增加资源、建立生产力和增加改变。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021年,千万元以上高校捐赠频频出现,几乎每月均有超过10亿以上的捐赠额,到账金额预计能达到200亿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表示,为中国高校捐款,对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社会创新都大有裨益。但是,高校收到的善款,能否充分发挥社会所期待的作用呢?这仍然是一个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进行报告点评




邓国胜认为,《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创新视角。例如其中区分了“实际到账捐报告款”和“协议捐款”——在2015-2020年78所高校实际到账303.6亿,协议捐款总额380.8亿;还对慈善家的捐赠意图和流向进行了细分,打破了人们对于高校捐款仅仅用于“发奖金”“盖大楼”的刻板印象。




邓国胜强调,《报告》的意义之一就是倡导高校大额捐款能更加透明,进而引导更多的大额捐赠人思考“如何捐”“如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让善款被使用得更妥善,发挥更加的价值。




世界进入慈善经济时代,我国客观上也已经步入了“善经济”时代,社会价值将引领经济价值。高校基金会首屈一指,“如何用好大额捐赠”是值得长期探索实践的重要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