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法国企业年金缴费标准(法国的年金是什么意思)




2019年是个让人内心五味陈杂的年头。它是祖国母亲的70周年,对于社保养老金来说,它也是《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里提到的在"小口径"统计下,首个当期结余为负值的年份。




社保养老金,更准确的说法叫"基础养老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跳出来刷刷存在感。




题外话



2019年4月份,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表达了未来养老金的偿付压力巨大,累计结余或将在2035年耗尽的观点。该报告一出,便在短时间内刷爆了各渠道的社交媒体。




有社保的:"是不是噢?说好的国家福利呢?那我还交不交噢?"


没社保的:"幸好我没交!"




社保养老金既然带个"保"字,参加这场狂欢的当然少不了保险圈的朋友。从事销售行业,万物皆可营销,何况是这样爆炸性的题材,不拿出来狠狠炒作一下自己公司的年金保险都对不起自己"财富规划师""寿险顾问"的头衔。保险圈子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平时大家你来我往掐得不亦乐乎,我怼你产品烂,你踩他品牌小,他又说我服务差。可一到这种全员营销的时刻,平时水火不容的各公司业务员便瞬间冰释前嫌,统一口径一致对外,连朋友圈的素材都换成复制粘贴的低像素图片/视频再配上统一的话术,让外人误以为他们都是一家人。




还有一拨人,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媒体。看热闹不用负责任,当然怎么刺激怎么来。




险徒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两则"骇人听闻"的新闻:"2050年,养老金缺口累计缺口将达到43万亿"。其中一则来自代表官方声音的界面新闻,另一则来自财经头部自媒体格隆汇。引用的数据来源都提到了一篇博士毕业论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老金账户研究》,作者是湖南大学的肖明智。








为了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险徒深夜找到了一位博士在读的朋友,薅了一把社会主义羊毛,拿到了原版的论文。通读159页的论文,险徒发现事实是这样的:这篇博士毕业论文成文于2012年,主要根据中国人口与经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DCEG)来对后续进行预测。先不说2012年的模型预测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光是拿2012年的预测数据来写2018年的新闻,就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




要不说媒体的公信力在降低呢,一个更可笑的事实是,原文中提到的43万亿是2050年的当期缺口,2050年的累计缺口应该是更加夸张的421万亿元。







是编辑们根本就没看论文就开始相互洗稿还是他们怀着怜悯之心不想把事情搞得更大呢?人心向善,险徒本来更偏向于相信后者,但是两则新闻前后三天的时间间隔和风格完全一样的图文,又让险徒不得不相信事实……




看着自己的心血被官方媒体和头部大V争相引用成这样,不知道肖明智博士内心是如何波动的……




书归正传。




人人都爱年金



1205年,巴塞罗那的地方长官拉蒙·巴特拉帮国王将摩伊辖区未来一年税收的征收权为抵押,向当地的市政长官借到了1000巴塞罗那索尔(一种加泰罗尼亚货币)。国王融到了资金,并约定以不动产的收入作为偿还,这是中世纪欧洲的"土地财政"。




这种短期的借贷形式在中世纪的欧洲非常普遍,它们被统称为"人口年金"或"年金"。在未来收益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合同的年限只能被局限于短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金和债券共同成为了欧洲众多国家的融资手段。到了16世纪,年金支出成为低地国家公共财政的主要组成部分。【1】




只是时间的价值还没有被明确。




年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何让年金收支平衡这一议题推动了欧洲数学的发展,细分出了概率、统计等领域,进而催生了精算这门宝贝学科。




精算师有多宝贝?问问各大保险公司,看看各大保险公司的高管名单。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年金都是社会中上层才能接触到的新奇事物,而普惠型的养老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时期。1889年,德国率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的国家养老保障制度,象征着养老保障方式从自然形态发展到国家制度形态。【2】




和中世纪的"人口年金"一样,现代养老保障制度在建立后便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开来。




只是名字相同



现代养老保障制度建立起来之后,以退休人员生存为条件给付年金的形式让它有了一个我们更熟知的名字——"社会养老保险"。拿到手的这笔钱,我们把它称作"社保养老金"。




但是,它不是"保险"。




为什么?




第一,保险保的是可保风险,也就是"不确定"。我们不一定会生病,但我们一定会老去。"老"并不是可保风险。




第二,老了之后有没有钱这件事既不是独立事件也不是随机事件,个体意愿对结果具有极大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




第三,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的是全部参保个体,并没有对这些个体本身进行风险细分。




第四,现行制度下的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自我造血功能,这一点是它与"保险"最根本的区别。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让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由孩子-父母的小家庭模式转变为社会代际之间的传递模式,是巨大的进步。不过它也先天缺陷。




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之前已经退休或者将要退休的这群人,他们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让他们老无所养,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他们没有缴纳过社保或是没有足额缴纳过社保。制度从0到1的建立需要资金,偿付他们年金的钱从哪里来?从还在工作和将要参加工作的人那里来。这就是社保养老金实行"现收现付"制度的历史原因。




整个社会的年轻群体由此担负起整个社会老年群体的抚养重任,形式就是直接向年轻人征税,再倒手付给老年人。本质上,"现收现付"制度是财富转移,即把年轻一代的财富直接通过行政手段转移给年长一代。这一代年轻人被转移走的财富需要下一代年轻人来负担。




这种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游戏严重依赖于人口的正增长。五六十年代的生育潮使得游戏能在短时间里进行下去,养老金账户甚至还能有盈余。事与愿违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这一代年轻人似乎也不太给力,在高企的生活成本面前,养育下一代的意愿在逐步下降。


这威胁到了游戏赖以生存的基础。




事物发展的底层规律不可逆。这种玩法注定会崩盘,是什么让政府选择了这种有先天缺陷的形式呢?




答案是没得选。




个人并不是充分理性的,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短视,在不同时期内抵御风险的能力存在极大差异。通过制度将个人风险分摊给整个社会,有助于调节财富分配,维护社会稳定。




从中世纪法国唐氏年金的崩盘,到现代社会全球社保养老金的偿付难题,所有的年金都牵涉到如何定价的问题。能够盈利的定价太高没人参加,大家都愿意参加的无法盈利。




在体系能够持续地正常运转和当下的社会稳定之间,全世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后者。




赔本赚吆喝也要把人气搞起来,至于以后的事就以后再说,摸着石头过河。




一直在努力中



为了最大程度避免崩盘结果的发生,我们将单一的"现收现付"制度改成了"统账结合"的方式,也就是现收现付的"统筹账户" 个人储蓄的"个人账户"。通过强制将年轻一代的部分缴费放进他们的个人账户以鼓励他们进行储蓄。




奈何远水解不了近渴,庞大老年人群所需的费用支出仅靠统筹账户支出难以为继,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个人账户资金的占用。这也是有些媒体所说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由来。




在"老人""中人"的年金偿付压力和人口增速降低的双重压力下,"统账结合"也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




在找到创新型的制度之前,上面也一直在努力让游戏能够继续玩下去:




延迟退休。延迟退休一年,就多交一年费少拿一年钱,一来一去就是双份的收益,并且在操作上难度也较小。




中央调剂。虽然在排除财政补贴的"小口径"统计下,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在2019年就已经是负值,到2050年为-16.73万亿元,但其实在各省之间当期结余分化严重。【2】将广东、四川等当期结余较好的省份的资金抽调到黑吉辽等可支付月数不足三个月的省份救火,形成"南余北调"之势。




扩大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及加大财政补贴。加大财政补贴弥补亏空的缺口,也可以适当增加个人账户盈余。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经历了28%、20%再到2019年的 16%三个阶段,在减税降费的表象下加大财政补贴以扩大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羊毛从哪里来?




投资渠道放宽。虽说长期来看社保亏空是一定的,但在现阶段还有结余的时候怎么让巨量的资金动起来产生更大的收益来推迟亏空的到来是一个大问题。上面也不愿意背这口资产越管越贬值的锅,于是逐渐放开了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2015年,社保基金从单一的银行存款、同行拆借、债券等低息渠道开始进入股市。现阶段的中国资本市场并不发达,风险较大,在资本市场环境改善之前,上面依然会严格限制社保基金入市的比例。毕竟,社会稳定才是第一位的。




国资划转社保。历史进程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推动的。国有资产体量巨大,国资划转社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能有效填补社保亏空。




还有哪些办法?



实际上,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采用世界银行 1994 年提出的三支柱体系,第一支柱是强制性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商业保险。【3】




截至2016年,我国第一支柱占比74%,第二支柱占比23.1%,第三支柱占比只有0.29%。从数据来看,人民对国家的信任度还是最高的,把最重的担子丢给了国家。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普惠性质的福利也注定了养老金替代率不高,将会在40%-50%徘徊。




什么叫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想要更幸福的养老生活?




亟需其他办法。




企业年金基本存在于各个国央企和部分上市民营企业中,可能还有很多在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工作的人压根就没听过什么企业年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缺少实力更强的企业,缺少巨无霸企业。




想要企业年金,要么去国央企,要么去上市民营公司。相对于上市民营公司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国央企更容易靠裙带关系进入。大部分国央企收入稳定不操心,不犯错误不走人,于是很多人不愿意跳出体制。




如果说企业年金的获得有社会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因素,那商业养老保险的缺失就是行业和意识的双重问题。




早些年,由于占领市场的手段过于激进,保险行业在老百姓当中的口碑并不好。虽说这些年人们逐渐意识到商业保险的重要性,但对浮夸的保险公司们信任度依然很低。




在营销第一线奔波了这么久,险徒发现即使经历了几轮市场化的洗礼,很多人的巨婴心态依然严重。居安思危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总想着大锅饭有你的一口也有我的一口,饿不死。




欧文·费雪:"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滑消费。"




终其一生,我们追求的都是在时间维度上的利益最大化。




个人的短视会造成风险抵御能力的波动。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就是通过强制手段让参保人员所面对的波动降低,以期达到降低风险对我们正常生活影响的目的。目前来看,通过单一手段能够降低的程度非常有限。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力补充,可以进一步降低波动。商业养老保险没有社会养老保险"劫富济贫"的特点,更有利于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个人也更加公平。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希望我们能看得远一点,做更长远的规划。




随着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市场上会有越来越多的纯外资商业保险公司进驻,养老年金类产品会越来越多,这对从业人员和消费者都是考验。要怎样如大浪淘沙般淘出适合自己的产品是个问题。




在利率下行、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下,对于投资渠道有限的普通人来说,锁定利率,收益能够保底,资金安全性有保证的商业养老保险是很好的选择。




保险是金融的一种形式,金融基于信用,而最底层的信用来自国家。




不必过分悲观。尽人事,听天命的古老智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千年金融史,威廉·戈兹曼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老金账户研究,肖明智,2012年


【3】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缺口与对策,巴曙松,方堉豪等,经济与管理,2018年第6期


【4】中国养老“三支柱”严重失衡,个人养老金亟须顶层设计,第一财经,2019年1月13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