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社会保障费与社会保障税区别(社会保障税与社会保障费的区别)








































































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social security system reform) 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指当社会保障制度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时,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进和革新。各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①较为平缓的渐进式改革;②较为彻底的结构性改革。渐进式改革又称社会保障的参数改革,即在保持原有制度结构,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一些关键影响因素,如给付条件、缴费水平、给付水平等指标进行调整,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彻底的结构性改革不再局限于调整若干影响因素,而是从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理念、财务安排、给付方式、管理运营方式等影响重大的领域进行改革,从而彻底消除现有制度存在的弊端。


2.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 武汉大学2011年研 ]


答: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瑞典、英国为代表,是指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社会保障支出由国家税收解决。这一制度以政府负责、全民高福利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伤害了效率,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大背景下,英国率先进行了减轻国家负担的改革。


一、简答题


1.西方新保守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和主张是什么?它如何体现在社会保障改革的实施中?[华中农大2007 年研]


答:西方新保守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和主张,及在社会保障改革的实施中的体现论述如下:


(1)在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即以西欧社会民主党为主体的、激进的社会改革派,和以要求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新保守主义为代表的保守派。


(2)与社会改革派追求的高标准目标不同,新保守主义追求一种低标准的目标,即保证所有的居民都能获得最低限度的收入,保护社会底层的居民不致因为在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初次分配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面对福利国家的危机,这一派主张实行社会保障计划的“私人化”、“市场化”和“非调节化”。具体体现在:


①社会保障计划应当建立在“个人自由、自主和自助原则”基础上,每个人都应首先尽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生活保障问题,国家、社会机构只有在他的收人和财富不足时才进行干预,因此,在国家负责的社会保障费用来源中,应当增加雇主和雇员分担的社会保障税(费)的份额,减少国家资助的份额。


②在社会保障的管理上,应当减少国家的干预,加强私人机构的作用。美国货币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一书中指出,削减以至取消现在的社会保障计划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工作、储蓄和革新的兴趣,增加资本积累。


二、论述题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人大 2010、2004 年研]


答: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与经济体制


当代社会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基本上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往往离不开经济体制的直接制约或影响。尽管任何经济体制均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但它事实上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社会乃至道德与文化。中国现阶段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均说明经济体制不仅能够触动旧有体制的各个领域,而且完全能够改造某些领域,并使之适应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2)社会保障与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控经济,通过自由竞争来达到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尽管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手段,但市场经济的运行却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企业体制、财政体制、劳动制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个人遭遇的风险可能更大。市场机制虽然能使经济效率得到提高,却可能隐藏着更多、更大的风险,如贫困现象、失业现象、贫富差距扩大化现象、阶级或阶层矛盾激化现象、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等,都可能使一些社会成员陷入生活困境,进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市场体制不会自动消除贫困问题,也无法化解阶层分化带来的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即使将自由竞争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些西方人士,也会承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时候和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离开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润滑和维系,市场经济就可能走向价值规律的极端,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可能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因此,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润滑、维系和促进机制。


(3)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社会保障对市场经济而言是完全必要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多元性,要求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险不能再局限于某一领域或行业,而是应当将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全体劳动者乃至全体国民;


②市场经济活动的竞争性要求社会保障应当对竞争过程起到维系作用,即通过失业保障等机制来缓和市场竞争的不良社会后果;


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要求社会保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范进行运作;


④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社会保障只有走社会化的道路才能与之相适应,表现在:


a.社会保障解决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维护着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b.构成市场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社会保险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力再生产和劳动力市场化及优化配置的基本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取与支出又是收入分配的有效调节机制。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保障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论述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大 2008、、2005、2003 年研]


答: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从四个角度来分析:生产与分配﹑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政策与社会保障﹑互制与互促关系。


(1)生产与分配


①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会损害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但仅仅强调生产而忽视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也会妨碍生产的发展。生产无疑是分配的基石,而分配的合理与否也直接影响着生产,摒弃生产优先或分配优先的偏颇看法,将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互依赖的关于生产的发展和效率提高的关系。


②社会保障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在维护生产效率的同时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的调节,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生产与分配关系中,社会保障无疑是必要的,但应当是立足于实际并保持适度,过分保障与保障不足均会造成对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损害,也无助于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2)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


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多元性要求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险不能再局限于某一领域或行业,而是应当将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全体劳动者乃至全体国民;


②市场经济活动的竞争性要求社会保障应当对竞争过程起到维系作用,即通过失业保障等机制来缓和市场竞争的不良后果;


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要求社会保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范进行运作;


④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社会保障只有走社会化的道路才能与之相适应。


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保障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经济政策与社会保障


经济政策应与社会政策或社会保障政策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乃至其他社会政策的指定均应以寻求双方关系的最佳平衡状态为目标。如通过对经济增长或衰退的考察,可以勾画出它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①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进而使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人数增加﹑领取失业保险金和救济金的人数减少,社会保障的财政状况趋好。


②经济衰退使就业减少,进而使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人数减少﹑领取失业保险金和救济金的人数增加,社会保障的财政状况将趋坏。反过来,社会保障财政状况好,意味着能够帮助经济振兴,如果社会保障财政状况不良,则可能加剧经济衰退。


(4)互助与互促关系


①互助关系


a.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它为社会保障提供着相应的财政基础,而这是任何社会保障项目赖以启动并实现其预定目标的先决条件;


b.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社会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通过对劳动者的多方面的保障也直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②互制关系


a.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出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规模大小;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体系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标准;经济政策制约着社会保障政策。


b.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如果社会保障超前发展,则可能构成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则可能使各种相关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化解,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正常的生产秩序将遭到破坏,经济发展自然深受其害。


因此,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尤其需要审慎考察,力求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


3.评述: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社会保障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南开大学 2004 年研]


答: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新的问题有:


(1)就业及劳动力流动的变化


加入世贸组织将带来经济结构新的变化,并随之而带来新的劳动力转移。其中最主要的有从受进口冲击大的产业向出口规模增大的产业转移,以及进一步地从农业向城市制造业的转移。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将会出现新的失业和贫困问题,并因而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更大的压力。


(2)非正规就业下的收入及社会保障问题


非正规就业是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随着非正规就业的增多,也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首先,在非正规就业领域,雇主对雇员在工资、福利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性往往不如正规就业领域规范,并因而导致非正规就业领域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偏低。因此,在当今许多国家中非正规就业在缓和了失业性贫困的同时,又导致了在业低收入。其次,非正规就业的增多往往会使社会保障管理更加困难。


(3)外来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加入 WTO 以后,随着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制造业转移和城市户口越来越多地向外来劳动者放开,势必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逐步被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这将不仅给城市社会保险体系提出新的任务,而且会使社会救助和其他各种福利项目的开支需求增大。


(4)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具有国际关联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价格都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影响。因而一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将越来越多地受到他国的影响。即加入 WTO 以后,国际经济竞争将延伸到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尽管社会成员(尤其是低收入者)对政府的社会保护需求会增加。但由于全球性或区域性“探底竞争”压力的存在,使得各国难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5)劳动者的社会保护水平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我国经济总量很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能力很强,因此我国加入 WTO 以后可能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吸引外资造成更大的压力,迫使其他发展中国家对此做出反应。在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各发展中国家政府更倾向于通过降低社会开支来追求提高本国产品经济竞争力的目标。严重时可能导致各国竞相采用“社会倾销”的手段,即通过压低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标准而使产品更加廉价,从而使其产品和投资环境具有更高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如果其他发展中国家这样做,又会反过来对我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这种局面发生,将使各国对劳动者的社会保护水平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6)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将面临更多的国际干预


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的国际干预最早发生在发达国家。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的协调机制是这一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政府和一些国际组织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将社会福利政策方面的国际干预延伸到发展中国家。它们一方面通过各种援助项目来影响发展中国家内部社会福利政策的走向,另一方面还通过推动建立国际性的社会保护标准来规范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因此,建立国际化的基本社会保护标准在将来可能会是一个基本发展方向。在进入 WTO 以后,我国政府将不得不更多地面对这样的问题。


综上所述,加入 WTO 以后,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更复杂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在缺乏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加入 WTO 以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总体影响很可能是负面的。而建立基本社会保护国际协调机制将面临相当复杂的国际协商谈判的过程。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和策略,在社会保障政策发展上都必须在国际经济竞争力和国内社会保护两个方面达成协调,以使经济发展和对普通民众的社会保护两个方面的目标共同最大化。


4.综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你认为存在哪些基本规律?[人大 2012 年研]


答:尽管各国之间的社会保障理论及其具体实践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作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稳定、公平与协调发展机制,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进程中都表现出一些带有共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实践中均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


(1)立法先行。这不仅仅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惯例,更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与慈善事业时代与济贫制度相比,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首要规律,即是先有社会保障立法,然后才会有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实践,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点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与制度建设轨迹中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立法先行正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一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①由于法律的制定需要经过一个审慎的、公开的决策过程,而民主社会的立法者往往是民众选举出来并具有民意代言人身份的人,立法先行表明了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审慎而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是充分汇集国民或绝大多数国民在福利方面的意愿的表现。


②立法先行还表明,政府可以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却不能决定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因为政府虽然直接掌握着公共权力、控制着公共资源并负有谋取公众福利的责任,但政府始终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承担者之一,它既不可能包办所有的社会保障事务,也不可能单方面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因为企业或雇主、社会团体与个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并享有自己的发言权甚至选择权。因此,只有通过能够广泛地代表和综合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的意见的立法机关,才能让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符合各责任方的利益与责任均衡,并促使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的、法制化的轨道正常发展。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是社会保障在发展进程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有组织地运用经济援助与社会服务的手段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社会保障需求,这就必然要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任何超越时代的社会保障措施都将导致物极必反的结果,任何落后时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因不能真正解决其应当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而酿成社会危机。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①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首先是为了解决社会成员的特定社会问题,而特定的社会问题又是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结构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社会保障采用的主要是经济援助的手段,即使是社会服务的提供也需要有相应的财力来支撑,从而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的时代或社会里,即使社会成员有着多方面的甚至是非常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国家和社会也无法真正满足这种需求。同理,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如果过分追求社会保障的规模与水平,必然带来不堪重负的后果,最终仍然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反之,如果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社会保障的规模与水平便具备了不断提高的经济基础。


③如果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而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社会问题便无法得到解决,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必然进一步演变为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最终损害的仍将是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3)协调发展。无论是历史上的社会保障,还是现代社会保障,都是一个由若干保障项目组成的系统。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保障项目有多寡之分,但就当时的背景而言,每一个项目均不可或缺,子系统或项目之间应当是协调发展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规律,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层次:


①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协调发展。一方面,社会保障项目的内容应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水平应当协调发展,如救灾项目与济贫项目之间、各种社会保险项目之间的保障水平的差距就不能太过悬殊,否则,亦会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发生。因此,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的基础。


②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各子系统之间虽然保障对象不同、保障内容有别、保障待遇也存在着差异,但它们是一个完整的、协调的体系,在发展中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会严重影响社会保障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甚者会激化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不能违背协调发展的规律,如果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就不仅会因留下保障的漏洞而无法解决已有的社会问题,而且会因项目之间或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而导致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效率低下。


(4)多样化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后,虽然德国式的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与英国式的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一度成为许多国家参照的典范,苏联式的国家保险模式也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参照的样板,新加坡或智利的完全积累模式也被一些东南亚地区或拉美国家仿效,但在现阶段,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均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景象。


社会保障多样化发展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发展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规律,既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走向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乃至伦理因素综合影响的一个结果,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世界各国而言,社会保障统一模式或由少数几种模式来决定的时代已经过去,多样化成了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不断发展的重要规律。


5. 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年研 ]


答: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原则论述如下: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建立了有别于原有社会保障的新模式。体现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框架已经明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实施。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经济矛盾的多发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体制转轨能否顺利实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体制转轨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我们在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还需充分地估计到市场调节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走向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 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来讲:


①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功能健全、社会化程度高、有充分资金保证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改革方案的设计需要明确以下两点:一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社会保障的范围只能逐步拓宽,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只 能逐步提高,要充分考虑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二是居民个人作为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一个重要渠道,要考虑到我国目前居民总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高,而且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居民个人对社会保障的缴费率要适度,不能定的太高。总之,下一步我国社会保障要从国情出发,既要迈出改革的步伐,又要稳妥可行,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②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看,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落于城市。这是由于过去长期的历史原 因,也是由于城乡之间不同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同等重要都需要发展,但由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在生产社会化程度、就业结构、社会分配结构、收入消费结 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因而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不可采取一个统一的模式,农村不能照搬城市的办法。农村要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但具体办法和标准方面应该允许有差别。


③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保障既是一个分配问题,也是一项政府行为,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完全实现,需要国家财政参与分配和管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财政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财政是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枢纽,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而社会保障作为以 政府为主体参与社会分配的行为,其本身就是构成了财政分配的重要内容,理应纳入国家财政管理范围。


a.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预算有利于强化用款单位和基金经办机构的责任,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专款专用,有利于资金分配的规范性。财政参与社会保障管理, 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尽快把社会保障预算建立起来。通过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和决算制度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督。改变目前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上的混乱局面。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必须把社会保障预算与一般政府预算分开编制、单独反映。


b. 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社会保障资金的结余处于暂时的闲置状态,应对未来支付需求资金,也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财力。为了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从而能够均衡及时满足社会保障的支付需求,必须将社会保障结余资金引导到可靠有效的投资上。


c.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政对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财政部门担负着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领导和监督检查职能。财政会计管理是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是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实现其保值增值的前提。


d. 开征社会保障税。一般以企业工薪支付额为课税对象,用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在当前, 尽快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经济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而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更加稳定、规范地筹措社会保障资金,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 保障制度的重要保证。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克服我国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有利于整个社 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


①适度原则


适度就是指社会保障的水平要适度,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②合理负担原则


合理负担,就是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凡是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的人,要同时为社会保障尽义务。


③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社会保障从本质上说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此,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自然应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这样,社会保障才能既激励劳动者勤奋劳动,又实现社会安定;既提高效率,又促进社会公平。


④城乡有别原则


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结构、收入多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可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积极稳妥地发 展农民养老保险。


⑤政事分开、统一管理原则


在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时,要改变现有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分散管理的格局,形成统一的调控中心。同时要坚持政、事分开原则,即政府行政管理和保险基金营运管理分开,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是管政策、管制度、管标准,不得直接 参与基金的营运。


6. 20世纪中后期至今,各国为避免社会保险基金破产,保证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对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国采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 武汉大学2012年研 ]


答:20世纪7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出现危机,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


(1)福利理念中注入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强调国家责任和个人责任的合理分担


随着国有经济因素比重的逐年增长,福利政策与以竞争为规律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多的冲突,出现了舍弃效率求取平等的失控状况。同时,随着年青一代的成长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他们对政治化的福利感到厌恶,希望建立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体系。人们开始重视社会福利与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许多国家在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时更加注重个人在生活保障中责任和作用,从而达到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平衡,纠正过去两者之间的失衡状况。


(2福利模式补救化,改革措施更加激进


近年来,福利国家纷纷转向补救模式,纠正社会福利全民普遍性享受的做法,做到急人所需,物尽其用。为了减少社会福利制度对国民经济的损害程度,福利国家普遍采取的改革措施就是大幅度开源节流,削支增收。一方面,通过提高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上限、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收费标准等手段来增加社会福利制度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削减福利项目、降低福利发放标准、严格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缩小覆盖等方法来减少社会福利的支出,从而缓解社会福利的财政困难。


(3)福利提供主体不断私有化、地方化和社区化


为了达到既要缩小社会福利规模从而减轻国家负担又要保证国民生活质量不下降或较少下降的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福利国家纷纷采取了私有化的措施。社会福利原有的利他动机被取代。伴随社会福利私有化而来的就是福利主体的地方化和社区化。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市民运动强化社区的自治力量。社区福利作为一种新型的福利形式应运而生,在社会福利体制改革潮流中必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7. 如何看待21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 ]


答:应这样看待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均在改革、修订甚至重建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意味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更加理性地得到发展。


(1)以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的改革


改革措施:① 削减福利支出;② 调整福利结构;③ 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④ 引入私营机制。


改革认识:上述改革并未动摇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即社会保障支出的膨胀速度有所缓和,行政效率亦有好转。同时,福利国家的改革并不表明这种模式的过时,它迄今仍是福利国家公民引以自豪的社会制度安排。福利国家的改革只是对福利国家模式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而不是放弃。


(2)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改革措施:① 调整社会保障指导思想;② 适当调整社会保障的目标;③ 调整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④ 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


改革认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效率角度出发的,这种制度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也存在与福利国家相同的某些问题。而数以千万计的国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和数以千万计贫困人口的客观存在,也使它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遭到了“非议”。


(3)总结


从各国的改革实践中可以看出,修订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以往的社会保障结构,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保障的调控能力,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与整个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是许多国家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的重要工作;而个人责任的回归、市场机制的适度引入等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但政府的主导责任从根本上不会发生改变。我国也应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借鉴他国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8. 评价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状况。 [ 人大2010研 ]


答: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状况的评价如下:


(1)取得的成就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通过二十年左右的变革,在维系了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保证整个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促使曾经惠及亿万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整体转型,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取得的成就有:国民社会保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纯依赖政府与单位转化到责任分担。制度转型基本完成,转化成政府主导、责任共担、合理保障、多层次的社会化保障制度。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得到确立,管理体制基本理顺。


(2)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任务,走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但这一制度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社会发展与城乡居民的客观需要相比又明显滞后。除需要进一步确立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取向外,这一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保障不足、责任不清、体系残缺、城乡分割、立法滞后”等方面。


① 保障不足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属于缺乏社会保障。即使以现有的成就为基础,全国还有80%的劳动者与老年人没有基本养老保险,90%的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大多数产业工人缺乏工伤保险,绝大多数女职工没有生育保险,乡村贫困人口还没有制度化的最低生活保障,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的社会福利显得比较欠缺等等。这些事实客观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性,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保障民生、增进国民福利方面的功能不强,调节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够,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建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时,虽然要警惕福利国家的福利病,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保障不足而不是所谓福利病,这一基本判断决定了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总基调。


②责任不清      


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成就,是确立了责任分担机制,即社会保障不再是国家或单位包办,而是需要国家、社会、单位乃至劳动者个人共同分担起社会保障责任。毫无疑问,责任分担机制是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机制。但目前的状况是,责任分担机制只在原则上得到体现,实践中则处于一种主体各方责任边界模糊不清的状态。一方面,政府的责任边界不清,不仅影响着政府对社会保障责任的准确评估与计划,也导致无法准确界定市场、社会团体、单位组织的相关责任,进而又直接损害着政府之外的机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即使是政府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未有明确划分,中央财政的压力日益加重,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某些方面仍然处于缺位或未完全到位的状态。 此外,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主要是养老保险)历史责任和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新制度的现实责任同样没有划分清楚,它正在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主体各方责任不清的局面,已经在极大地影响着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也增加了社会保障立法进程的现实阻力。      


③体系残缺      


虽然我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客观上还有诸多尚待完善之处。一方面,有许多应当纳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人漏在保障网络之外,如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乡村进城务工人员(或称农民工)及许多在非公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尤其是其中的灵活就业人员)就未被纳入现有的社会保障网;另一方面,一些必须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如乡村贫困家庭的救助制度,迄今仍然未走向制度化的轨道等等。因此,一些城乡居民在碰到生活困难和特殊问题的时候,容易陷入窘迫的境地。而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现阶段虽然只能是一个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应当是一个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距这个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


④城乡分割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因户籍政策等的严格限制处于完全分割状态,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几乎完全由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农村却只有五保户制度与合作医疗制度等部分集体福利;近二十年来,虽然经济改革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城乡分割,农村居民自由流入城市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户籍制度等仍然造成许多政策的分割。特别是对广大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在缺乏新的政策规范的条件下,少数富裕乡村对村民福利采取了全面包办的做法,而一些贫困地区连“五保户”的低水平保障也出现了困难,全国绝大多数乡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缺位状态,而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未涵盖进城务工人员。


⑤立法滞后


迄今为止,国家立法机关还未制定过一部社会保障专门法律。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是国务院制度的有关法规,如社会保险方面有《失业保险条例》(1999)、《社会保险费征纳暂行条例》(1999)、《工作保险条例》(2003)等法规;社会救助方面有《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199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999)、《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等法规;军人保障方面有《军人优待抚恤条例》(1988)等法规;还有一些部门规章,如建设部、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发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2004)也是规范城镇贫困人口房屋供应或补贴的重要政策。上述法规、规章尚无法使社会保障这一关系到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制度安排真正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从而迫切需要加快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步伐。


9. 如何评价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答:(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


①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


②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自身亦存在着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原有制度因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亦有着改革的必要性。


③社会保障改革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兴起,它们的行动表明这种制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简要历程


①第一阶段(1986-1993年)


改革理念: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延续,但新型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开始生长。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国家在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保障社会化原则并通过中央政府的推动取得了进展,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


不足之处:单纯强调为国企改革配套亦使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走向片面化。正是这种片面化造成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日益滞后于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只为某项改革配套,也不可能只为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职工服务。


②第二阶段(1993-1997年)


改革理念:为市场经济服务,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


阶段特色: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改革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快而加快,它体现了为市场经济改革服务、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的特色。


③第三阶段(1998年~)


改革理念:把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来安排。


阶段标志:


a. 1998年3月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b. 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和去单位化,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


c. 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


(3)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简要评论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的是渐进改革的方式。这种渐进改革方式符合中国整个改革事业的要求,因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渐进式的而非体克式的,但不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国际惯例,因为它在实践中不仅受制于经济改革,而且容易对其他改革的推进产生路径依赖。因此,回顾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便可以发现既有巨大的成就,亦存在着不少失误。


①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通过近20年来的变革,在维系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保证整个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促使曾经惠及亿万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整体转型,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具体而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凡个方面:


a.国民的社会保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纯依赖政府与单位转化到责任分担;


b.制度转型任务基本完成,即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全面保障、板块结构、封闭运行、缺乏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转化成政府主导、责任共担、合理保障、多层次的社会化保障制度;


c.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得到确立,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主要社会保障项目均在制度创新中获得发展,在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下受保障的人口在持续扩大。


②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中出现的失误


价值取向上过分强调效率;改革观念上过分强调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改革方式上存在着统放不分;制度安排中长期忽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


(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既有历史问题,也有改革中未能妥善处理好的问题;既有制度之内的问题,也有制度之外的问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


a. 中国社会保障不仅现有项目体系无法覆盖全体应当被覆盖的社会成员,而且还存在着诸多项目空白;


b. 在监管等方面,除养老保险等少数项目的监督趋严与社会化服务进程在加快外,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监管体系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均很欠缺;


c. 政府主导之外的层次的社会保障亦未能真正有效推进。


②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缺乏对社会保障的法律规范,主要依靠行政机关的法规政策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种状况不仅无法使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走向定型发展,而且因政策的多变或过度灵活而损害了新制度应有的稳定性。


③责任模糊


a. 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划分不清,正在影响着对历史责任的合理化解和新制度的统一;


b. 政府责任边界不明晰,不仅造成了政府日益加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无法有效引导市场、社会乃至单位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


c.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未能明确。


④新制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均存在着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如医疗保险改革采取的统账结合模式因小能很好地解决受保障者的疾病医疗问题而面临着调整的必要,失业保险对就业促进的功能有待提高,其他保障政策亦存在着政策不协调、不规范及相当多的技术问题。


10.谈谈你对中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见解。


答:(1)宪法的规定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不仅表明了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与方向己经明确,而且揭示了国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正在得到确立,它预示着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


(2)理清政策取向


借鉴国外经验不等于与国际接轨,利用民间力量和市场机制不等于走私有化道路,维护经济发展不等于只服从于经济增长,强调个人责任不等于政府可以推脱自己的责任。因此,稳妥而又有效的选择将是在植根现实国情的基础上走理性而又中和的发展道路。


(3)发展目标


①中长期目标即在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定型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并在维护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②分目标包括:一是尽快实现制度定型,包括完成国家立法、在政府主导下完善保障体系、 健全监管机制和全面实现杜会化等;二是维系整个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与和谐发展;三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四是促使新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在与时代保持适应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久远制度安排。


(4)制度的价值理念的选择


应当确立大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维护公平、促进和谐的价值取向。


(5)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首要任务


将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国家立法规范的层次,进一步明晰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导责任,并根据责任分担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及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在实践中坚持制度建设的多层次化与社会化原则,采取官民结合的手段来调动政府、社会、市场、企业乃至家庭及个人的参与积极性,最终建成一个健全的、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分析题 1.评价一下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状况。[人大 2010 年研]


相关试题:试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现状进行基本评估。(简答题,人大 2007 年研)


答: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有得也有失,表现为:


(1)取得的成就


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在维系了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保证整个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促使曾惠及亿万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整体转型,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


②国民社会保障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从单纯依赖政府与单位转化到责任分担。制度转型基本完成,转化成政府主导、责任共担、合理保障、多层次的社会化保障制度。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得到确立,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具体表现为:


a.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b.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c.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和运营渠道进一步拓宽;


d.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逐步趋向社会化;


e.出台了《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取得初步成就。


(2)存在的不足


①我国社会保障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a.社会保障的财政风险是巨大隐患;


b.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不理想。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渠道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金的保值增值。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正陷人“安全性”与“效益性”的两难选择之中。


②农民工社会保障不完善。


由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在制度、管理等方面的种种原因,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不高。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的医疗收费制度、不合理的社会保险运行制度等因素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工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③转制成本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现收现付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旧制度的转换需要一个很长的渡阶段,制度的变迁必须为此付出一定的过渡成本,而旧制度下积累起来的养老金债务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之一。


④二元模式的社会保障。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并且,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进行改革,只是农村的改革远没有达到实效,而且现在又陷入了停顿状态。我国也已经具备了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条件。这种社会保障的实施将为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缓解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


⑤人口老龄化增加养老保险压力。


⑥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加失业保险的压力。


2.试分析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人大 2005 年研]


答:(1)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社会保险范围过窄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自建国以来几十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集体企业,并在农村试行养老保险和推广合作医疗,成绩卓著。但就全国范围来说仍显得过于狭窄。


a.从人口来说,占全国人口 80%以上的农村人口基本上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b.从城市来说,享有社会保障待遇的只限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而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在一个时期内没有实行基本的保障制度;


c.占我国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至今未施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如此庞大的人口没有或缺乏社会保障,对于劳动者的保护,对于社会的稳定,对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无疑是不利的。


②国家、企业负担过重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强调国家、企业在社会保险中的责任,而受保人一旦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即可终身享受,无须有大的负担。下述三种情况使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


a.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离退休人员大规模增长,退休金开支越来越大;


b.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公费医疗支出十分庞大,加上管理不尽合理,浪费惊人;


c.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迈不出步伐,企事业单位人满为患,生产效率低下,但平均型的福利费用却大幅度增长,入不敷出。


③个人积极性难以调动


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准虽然不高,但对于受保人来说,从出生到死亡均可享受各种保障待遇,的确减少了人们的许多后顾之忧。然而这种保障制度,只与你是否在保障的范围内有关,一旦进入范围,与你个人的生产效率、对国家的贡献全然无关。久而久之,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懒惰行为。个人考虑的是如何多争取一些福利待遇,不争白不争,而很少考虑个人对企业的贡献。于是出现了公费医疗药品倒流入自由市场、你死我活地争夺企业住房、享受长期离休在外搞第二职业而企业效益无人关心的怪现象。


(2)解决问题的对策


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固然需要长期努力。但努力的基本方向是明确的,这就是:


①要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 市场经济,简言之就使通过市场调节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要保证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如果我们的新制度既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又不能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那就会拖改革的后腿。在新的经济体制中,企业实施长的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倒闭、兼并、组合等都是不可避免的。新的失业保险制度就要适应企业的变动,同时又能切实地保障职工的基本利益。这就需要制定职工基本生活费用标准,扩大享有失业费用的人员范围,建立劳动力市场等。


②要调动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


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光有单方面的积极性很难建成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过去施行的“大锅饭”做法,西方国家施行的“全民福利”,都有不少弊端。现在的主要做法是:在国家一个积极性上,加上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全权由国家负担,后改为国家和企业共同负担,但长期缺少个人负担,造成医药资源的极大浪费。改革以后实行三方共同出资,建立医疗保障基金。其中个人出资部分在现有基础上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将进一步提高,以改变国家、企业负担过重的不合理局面。同时开发保险公司的健康医疗保险项目,多渠道地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③要有更广的覆盖面


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前景应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会成员的生活向高质量、更安全的方向迈进。我们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项目还较单一,人员也不够宽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内容将逐渐增多,受保的覆盖面将更大。我国目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还较少,将来要进一步扩大受保面,尤其要加快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彻底改变目前农村绝大部分人口尚无养老保险的不合理情况。


3.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人大 2003 年研]


答:(1)计划经济时代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①覆盖范围狭窄,不同所有制劳动者待遇差异悬殊;


②差别过大和平均主义同时并存;


③低经济发展水平下的高待遇;


④社会化程度低。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保证,也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保证。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起适应于多种经济成分中各类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基金的社会保险制度;初步建成全国的社会保险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具体表现:


①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新模式将建立起来


a.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的重点是城镇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务工的农民;


b.尽快充实养老保险基金;


c.加快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体系。


②新的医疗保险体制的建立要求改革医疗保险制度


a.改革的原则是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制度;


b.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基本医疗保险基本上是在省市一级指定具体制度,有些省的不同地区也可以实行不同的办法;


c.针对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国家还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并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医院和药店实行定点管理。


③失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


1995 年,随着《劳动法》的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在企业中全面实行。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失业已不再是罕见的现象。1999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④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将逐步扩大


a.将社会保险体系扩展到城镇全体劳动者,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负担平衡,促进劳动力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流动;


b.注意从农村到城镇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


c.注意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农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⑤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体系正逐步建立并完善


为了保证基金的安全,目前的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即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缴社会保险费;征收的基金按不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转入财政部门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社会保险机构负责支付社会保险待遇,资金由财政部门定期从财政专户中划拨。


⑥加快社会保险法制化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改革以来,在社会保障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但是,从整体看,法制化建设还不够快。与法制建设相配套的还有社会保障专业队伍的建设问题。因为,仅有法可依还不够,没有一大批拥有专业知识的从事社会保障事业的专门人才,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电子科技大学 2011 年研] 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案例内容


2005 年的“两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科学定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经过艰巨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良性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公平与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全体社会成员有安全保障并可以快乐生活是其追求目标。和谐社会具有下列特征:①和谐社会不是大周社会,它不仅允许差别存在而且需要存在差别。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差别有利于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动力机制,但这种差别必须控制在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程度,并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快乐地创造和生活,即高收入阶层能够生活幸福,低收入群体也能够快乐生活。②和谐社会一定是长久稳定的良性社会,但社会稳定不一定等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较社会稳定更上升了一个层次,是由控制层面进化到良性发展的状态。运用非社会保障手段也可以带来短暂的社会稳定,却不可能实现长久的社会安全。③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可持续的增长与效率,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


在当前这个时代,仍然应当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做大财富蛋糕,同时根据公平、合理、共享的原则来分配好财富蛋糕。④和谐社会必须用具体的指标体系来反映,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指标,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否、覆盖人口的多寡、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力度,以及国民的社会安全感,应当是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我国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发展成就巨大,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劳动关系日益失衡、农民工受歧视、城乡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效率与公平的失衡等多种社会问题也在持续发展甚至不断恶化,这些大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直接相关。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而要化解各种社会问题又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国际上凡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均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国家;凡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其国内社会问题必然日益恶化。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与和谐社会构成了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指标。从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看,社会保障以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确保社会公平为天然职责,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并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基本目标。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障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社会救助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保险可以化解劳资矛盾,社会福利可以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现实需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尽快构建一个覆盖全社会,在人们遭遇生活困境时,能够免于绝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这个安全网的构建既是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并尽可能地使城乡居民免于贫困的基本保障,同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根据本案例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保障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哪些功能?


答:社会保障能够发挥的功能主要有:


(1)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功能


①使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病、工作、伤残、生育时,基本收入不受影响;


②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人们有生活来源,无后顾之忧,摆脱生存危机,从而为人们架起一道生存的安全网,一道维护社会安全的防线。


(2)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功能


①在劳动者由于工伤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而生活来源中断时,社会保障通过收入补偿和补贴保证其基本生活,帮助他们恢复和保存劳动能力;


②通过国民教育、技能培训等社会保障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③社会保障通过征缴保险费(税),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积累和消费的比重,调节经济增长过热和消费过度膨胀,发挥平衡社会供需总量的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地发展。


(3)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功能


社会保障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能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标准,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起到化解矛盾,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的作用。


(4)社会政治的稳定剂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各种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经济保障,调节社会矛盾,避免人们由于生存危机、心理失衡而导致社会冲突,造成社会震荡,具有社会减震器的功能,是预防政治动荡的稳定剂。


2.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答:(1)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保障领域中的问题


①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制度条块分割情况严重;


②给付水平差别过大与平均主义并存;


③总体经济发展低水平下的局部高福利;


④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


(2)解决的措施


①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新模式;


②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的医疗保险体系;


③完善就业保障制度;


④建立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⑤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与监督水平;


⑥建立和完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


⑦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建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