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广东省国家税务局旧版(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电子税务局)


古装剧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除了剧情与演员演技


对古都场景的还原也是一大看点


你是否也曾被古都的繁荣震撼呢?






古代都城这么繁华和税收有分不开的联系


今天就让小编和你一起


通过漫画


从头捋一捋中国古代的税史吧!



夏商周



夏、商、周三代土地属于奴隶制国家所有。三朝政府按照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原则,把土地分授各级奴隶主贵族,奴隶主贵族再逐级往下分授,最后将土地落实到平民和奴隶。由他们耕种并负有上贡义务。



夏王朝的“贡法”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它对于维护国家的统治,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对于后代税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夏朝“贡法”是农名耕种官家土地,应上缴粮食的标准规定为一取十。即“夏后氏五十而贡”。这实际正是一种按产量课征的实物税。



“助法”是商朝的一种重要的税收制度。它是统治者在固有的土地基础上,凭借权力和地位,通过分田制禄,强迫农民无偿提供劳役,用以解决各级奴隶主官员的俸禄支出、军费支出和国家其他支出,而不是单纯的“地租”。



实行“井田制”征税办法,奴隶不直接以实物纳税,而是经劳务纳税。因为臣民徭役助耕,所以称之为“助法”。“殷人七十而助……助者借也”,即借八家民力,助耕公田,而不税私田。



商周时期,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开征了“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币余之赋”等。





关币之赋:就是国家规定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和国内的市,要进行检查和征税。这是我国最早的关税形式。


山泽之赋:即对山里林产和川泽的渔民的林副业产品和渔产品课税。


币余之赋:是指不属于“山泽之赋”、“关市之赋”等以外的各类情况的其他赋税。





战国-东汉



战国时期,井田制为中心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封建田赋制度确立。当时田赋征收有“税地”和“税人”之说,“营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把土地与粟作为田赋征收依据。



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兖、豫两州征收户调,征收物为棉、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正式颁布户调令,规定每户征收绢两匹,棉两斤。这是历史上首次颁布的户调制度。户调的实行,取代了汉朝以来的算赋和口赋,从此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



徭役分为兵役和力役,统称兵役。封建初期,兵役就是力役。实为奴隶关于起役年龄,法定年龄标准为17岁。景帝二年即以20岁为成丁始设年龄,把年龄推迟了三年。昭帝时,又把年龄推迟了三年,改为“二十三始博,五十六而免”,自此成为定制。



人头税有算赋和口赋之分。口赋又叫口钱,征收对象是七岁至十四岁的少年儿童。按照规定,凡适龄的少年儿童,每人每年要交纳口赋钱二十,充作皇室收入。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赋税,税额时有升降,如汉初规定一百二十钱为一算。



连年征战使刘秀对战争产生了厌恶之心,他深知经过连年战乱,百姓已不堪重负,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产生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刘秀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首先从薄赋敛入手,于东汉建武六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魏晋南北朝



曹魏统治者向屯田民征收租税的办法,是枣祗倡导的“分田之求”,即官府提供土地,收获的谷物按比例分成。用官牛者,官六私四;不用官牛者,官私对分。这样的剥削办法达到了积粮供军的效果。百姓虽然吃亏,但能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他们已经很满足了。



课田租额,每亩八升。政府不管人民是否占足限额土地,一律按照上述标准征收田租。只有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不课田者,交纳“义米”,每户三斛;更远者交五斗;极远者交“算钱”,每人二十八文。



一是课税,二是课耕,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在占田数内,丁男课五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丁女二十亩。



西晋制定户调式,规定了男为户主的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以妇女为户主或次子男为户主的户每年征收减半;边郡民户只纳规定数目的2/3,更远者纳1/3,少数民族按地方远近,每户纳布1匹或1丈。



以上户调数额只是指平均标准,实际征收时采取九品混通的办法,按资产的多少将农户分为九等,按其等位高低征收不同数量的绢绵,但征收总量必须与 各地丁男、丁女和次子男户数须纳户调总额相等。"



占田制




占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没有年龄限制,原则上任何男女都有权按此标准占有土地。


占田制土地不是由政府授予或分配,而是规定人民可以占有土地的法定数量和最高限额,但政府没有任何措施保证人民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占田制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地主和农民所有的土地仍然得以保留,不是规定限额的还可以依限占垦。



租调制



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戶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毎年纳粟两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均田制



自西晋八王之乱起,中国北方多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田地大量荒芜。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李世安上书孝文帝,建议实行均田。当年十月北魏发布均田诏令,均田制开始实行。





均田制是什么呢:


均田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唐中期以后废除。


均田令以法律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从而使自耕农民能比较稳定地占有和使用地;并且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使他们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也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这一制庋对巩固封建统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均田制有什么作用呢?


怎么样


古代的税收也是大有学问吧?



我们下期再见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