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中国银行开户必存多少钱(中国银行开户需要预存多少钱)




今春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较大影响。银行业也难逃“池鱼之殃”:各行的信贷规模、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挑战之侧必存机遇。全民宅家隔离,导致人们对“零接触”的服务的需求激增,使得银行纷纷转战线上。另一方面,开放银行作一种“嵌入式”的银行形态,力求通过金融科技联接场景,依托互联网拓展银行服务边界,疫情或为其发展带来利好。本文以疫情带来金融服务场景变化为契机,结合开放银行的相关理念,探讨后疫情时代开放银行的发展机遇





01 雷奔云谲 :新冠疫情触发“场景”之变



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既定的生活模式,使得人们需要重新去适应新规则下的场景变化。涉及银行业的主要有:




“无接触”新场景崭露头角




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模式,也迫使大量工作、生活、消费场景由线下转到了线上。疫情引发的全民居家隔离,至少在C端,为“线上”与“线下”的金融服务场景划了一道清晰的边界。一方面,人们将 “无接触”购物,“无接触”娱乐等传统项目运用到了“极致”;另一方面,“无接触”医疗,“无接触”教育等新兴服务场景崭露头角。以医疗为例,针对疫情,各行与微医、平安好医生等在线医疗机构合作在手机银行推出“抗疫”板块。据不完全统计,推出的功能有:新冠疫情动态跟踪、实时新闻资讯、在线咨询诊断、患者同程查询、患者轨迹查询、疫情小区查询、专家视点解读服务等。此外,部分银行还开通了捐款绿色通道,发行了抗疫主题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等。




传统金融场景加速向线上转型




银行的线上、线下渠道有不同的分工。一般来说,线上渠道用来处理相对简单的交易类业务,提供各类信息和产品;而线下处理合规流程(如面签,见证)、相对复杂的对公业务、特殊业务等。




然而,疫情中,我们看到银行一些“戒备森严”的线下业务场景在悄然改变。以信贷业务为例,疫情中,银行纷纷做出调整,如工商银行实现信贷审查审批“三调整”,将现场审议调整为非现场审议、集中审议调整为随时报送随时审议、集体表决调整为分散表决;中国银行推出应急在线审批贷款、在线投放贷款服务,员工使用在线会议、公文流转实现在线审批和放贷服务;招商银行在线办理“个贷还款延后申请”;平安银行在线上办理“延期还款服务”等等。此外,远程面签、远程开户等新形式的出现,也积极探索了线下“铁饭碗”场景上线的可能性。





02 相融共生:从场景到开放银行



开放银行是银行4.0起点


Brett King(布莱特·金)在《银行4.0》中提出:“未来,商业银行可能会消失,但银行服务会以不同形式长期存在”。相对于物理网点出现开启的银行1.0时代、自助银行的发展开启的银行2.0时代,互联网技术进步和智能手机开启的银行3.0年代而言,银行4.0是指“嵌入式,无所不在的银行,通过技术层面交付实施,由实时的情景体验,无摩擦的参与,以及智能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咨询层次主导”。即,银行不再依赖实体网络,而是内嵌到生活的各个场景。




整个银行发展史实际上是一个“去中心,去实体”的过程,未来银行不再以自身,而是以用户及场景为中心。开放银行,将封闭的银行形态开放给场景,是实现未来银行的一个必经阶段。同时,开放银行高度依赖银行的线上运营能力,故银行线上业务的蓬勃开展,实际上也是在为开放银行的成型做准备。从这个意义上,银行大力发展线上业务,是开放银行初级阶段的必要动作。




如果说,如今银行发力线上业务是在银行3.0的时代奔跑,那么开放银行就是前方的一座里程碑,提醒人们:3.0已跑完,欢迎进入银行4.0时代。




理解开放银行


麦肯锡发布的《2019开放银行的全球实践与展望》显示,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采纳或正在采纳开放银行模式。




开放银行的理念起源于欧美国家。欧盟作为开放银行转型浪潮的先驱者,2015年11月颁布了《支付服务指令修正案》(PSD2),要求欧洲银行必须把支付服务和相关客户数据开放给客户授信的第三方服务商,并要求欧洲各国将其落实为法律,为欧盟的开放银行提供了立法基础。




我国的开放银行则是由市场驱动的,起源于“内忧外患”。“内忧”指银行同业内部竞争激烈以及业绩下滑;“外患”指互联网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新贵”不断挤占银行的市场份额,导致银行传统业务优势逐渐被削弱。




目前,“开放银行”这一名词尚无统一定义。本文认为,无论开放银行怎么定义,其核心就是依托API等技术支持,实现银行与第三方的连接,共同打造金融生态。其内在逻辑是,银行为了避免成为“孤岛”,必须与周围的金融参与者实现连接,和金融科技公司实现竞合,共同打造金融生态。短期看来,打造开放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与现实的一种“妥协”;长远看来,是银行为顺应大趋势进行的自我迭代。




“金融”与“场景”


开放银行“场景在前,金融在后”。开放银行以场景为载体,将自身金融产品和服务嵌入其中。目前,银行一般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来实现开放。“走出去”是指银行通过API、SDK、H5等技术方式将产品和服务开放给有需要的合作方,同时把客户的各种生产生活场景与银行的金融服务相连接。这样既能让用户享受到银行金融服务,同时银行也能获得流量,实现金融赋能场景。“引进来”则是与合作伙伴携手向客户提供综合服务。




如浦发银行率先于2018年7月推出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将场景金融融入互联网生态,提供无界延伸的金融服务。同年8月,建设银行推出TOP 战略,投产开放银行管理平台,以标准化方式将8大类核心产品向外输出,加速金融服务与生态场景的融合。工商银行在2018年4月上线API开放平台提供了9大类610项API服务,并在19年11月发布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把金融服务开放给200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同时还通过金融生态云方式引入了财资、教育、景区等15个行业的1.88万行业用户,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到ETC通行、故宫博物院购票、教育缴费、企业财资管理等生产生活场景。


03 与时偕行 :开放银行战“疫”后的机遇

顺势而为,加快开放银行进程




上文提到,银行大力发展线上业务,是开放银行初级阶段的必要动作。疫情期间,银行监管部门多次发文表态,支持银行线上业务:




2月1日,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要加强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




2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及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2020)15号文,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 “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探索运用视频连线、远程认证等科技手段,探索发展非现场核查、核保、核签等方式,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快贷、应赔尽赔快赔”。




此外,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JR/T 0185—2020),规定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的类型与安全级别、安全设计、安全部署、安全集成、安全运维、服务终止与系统下线、安全管理等安全技术与安全保障要求。这是我国首部面对开放银行的技术规范标准,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监管层面对开放银行业务模式的认可。




不难看出:一方面,国家对线上金融业务的政策利好,有利于加快银行线上业务布局,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进而提速开放银行生态成型;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在积极建立监管架构,制定行业标准,明晰“游戏规则”,在认可开放银行模式的同时引导其规范成长。




顺时而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疫情过后,企业复工复产需求迫切,各行积极响应支持。线上金融服务作用凸显:工商银行推出“抗疫贷”“医保贷”“用工贷”等专属线上信用贷款,并通过工银e钱包等线上模式解决企业薪酬发放问题。中国银行加大“中银网融易”、“中银票e贴”等线上产品推广力度;光大银行加大“一链一云一快”的业务创新,推动阳关“e微贷”等线上产品运用;浦发银行通过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摩浦e商贷”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民生银行大力推广“小微3.0”“同业e ”等线上产品;平安银行推出“小企业数字金融复工产品包”;兴业银行依托“金服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授信;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也通过线上渠道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等等。




线上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对发展开放银行模式形成利好。一来,有利于银行线上产品获客留客。疫情中,“零接触”的刚需迫使一批线上产品走入企业的视野。疫情结束后,企业或会因惯性保持使用粘性。二来,有利于银行线上产品差异化打造。因企业具体情况和需求不同,银行为满足客户需提供具有差异化的线上产品。这就倒逼银行将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向场景化、智能化转型,逐渐向开放银行的形态过渡







趁热打铁,布局热点场景嵌入




根据QuestMobile提供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我国互联网日均活跃用户规模由平日8.45亿人上升到8.5亿人,日均使用时长由6.1小时上升至6.8小时。可以预见,疫情结束后,三、四、五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用户活动会逐渐向线上转变。下沉市场会带来新的流量红利,这为银行开展线上业务夯实了“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加速了线上场景的多元化,重塑了人们办公、医疗、教育、娱乐等生活场景的认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抗“疫”面前,银行通过线上渠道持续发力。以“医疗场景“为例,疫情中,多家银行与“微医”等第三方合作,开启银医场景共建,帮助客户实现病情在线问诊;又如“教育场景”,银行与知名培训机构联手,在APP中落地免费课程,用户可通过上线银行APP完成课程学习。




从经营模式看,传统银行注重渠道和产品,依托线下物理网点和线上电子渠道覆盖客群,再通过将自身产品做大做强保持客户粘性。整个金融生态中,银行处于中心地位。但是,由于银行的多数产品和服务属于低频率金融场景,所以在手机银行推广的最初几年,银行APP使用率低成为业内普遍的痛点。




而开放银行模式下,可实现以高频的生活场景为中心,银行在场景中整合行业资源,再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场景中去,打造无边界金融生态。场景为银行带来流量,而银行在引流的同时,应注重向场景的嵌入,积极营销贷款、理财、保险等,获客活客,提高用户转化率,实现流量变现。




拥抱科技,重塑银行核心竞争力




2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银保监会相关官员表示,疫情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有很大推动,也为金融机构更好地通过金融科技办理业务带来机遇。




科技一直是银行业变革的幕后推手。事实上,无论哪种场景服务的实现,无一不是依靠技术的支持。技术是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已成共识。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大展拳脚: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体温、依托区块链追踪医用物品、运用大数据进行客流监测等等。




如今,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已不仅仅停留在产品层面,科技赋能下银行对用户运营能力愈发重要。随着办公、医疗、教育、娱乐等新线上场景的兴起,必然带来背后金融科技力量的全面运用。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是颠覆也好,是赋能也罢,对银行来言,只有主动拥抱金融科技,或主导,或竞合,才能重塑银行核心竞争力,才能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生存法则。







结束语



疫情使银行线下场景加速转型线上,同时催生了一些新场景,为银行下一步大力发展线上业务创造了条件;而银行线上业务的发展,也为进一步形成开放银行的格局打下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