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宣恩商标注册价格查询(国家商标注册查询网)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提升群众现代文明意识、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根据中央和省委、州委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今年7月,我县启动2021年度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出彩”评选活动宣恩。







活动自开展以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掀起各地各部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潮。截至目前,经宣传发动、各级各部门推荐、组委会初评、征求意见,共确定了23名“出彩宣恩人”候选人,17户“出彩家庭”候选家庭,8个“最佳志愿服务团队”候选对象。


目前进入“出彩”候选对象终极评选阶段。评选结果由组委会评审团打分(占比70%)、社会评审团打分(占比25%)及微信网络点赞(占比5%)等三方成绩相加而得。如产生评分,则参考微信网络点赞成绩排名先后。


最终将从候选名单中评出县级“出彩宣恩人”10个;县级“出彩家庭”10户;县级最佳志愿服务团队5个。





(排名不分先后)




一“出彩宣恩人”候选对象


1.徐玺:做党和人民信任的法官



徐玺,男,中共党员,1986年出生,现任宣恩县人民法院李家河人民法庭庭长,一级法官。作为一名审判员,徐玺在工作中坚持“腿到、耳到、心到、嘴到”的“四到”调解法,将调解工作贯穿于办案全程,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他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解决难题,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了不平凡的风采。2020年,徐玺负责的李家河人民法庭荣获全省法院系统“集体二等功”,被省高级人民法院推荐为最高人民法院评选的全国法院先进集体。


2.彭芳芳:“90”后白衣天使



彭芳芳,女,中共党员,1991年出生,现任宣恩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透析室护士长。工作中,她力所能及的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给电话停机打不通的透析老人充值,开着私家车驱车往返100多公里将患者送到恩施治疗,领着做透析的孩子去摘草莓、逛游乐园、买零食,放松身心……在她的心中,患者的事就是她自己的事,患者一个也不能掉队,治疗一刻也不能耽误,她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护佑生命、天使仁心的壮丽赞歌。


3.唐生洲“宣恩屋脊”的护路战士



唐生洲,男,1966年出生,现为椿木营养护管理站站长。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40余年全部心血倾注在公路养护事业,在高山边远公路挥洒汗水,凭双脚丈量山之高远,用双手书写人生芳华,以质朴善良换得百姓赞许。2019年7月,唐生洲体检得知身患癌症,需要入院治疗。当时正值汛期,工作繁忙,他一时不愿离开岗位,后来在家人的再三催促下才做了手术,即使在住院期间也经常向同事了解汛期路况。40余年来,他每天巡路190多公里,每年7万余公里,数十年如一日,用坚守贯彻初心。




4.杜玢璃:为学生插上科技梦想的筑梦人



杜玢璃,女,1988年出生,现任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美术教师。在8年的美育教学工作中,她坚守着“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梦想”的初心,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项美育活动。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多次带领学生获得县、州、省和国家级奖项。为了跟上时代步伐,她主动学习机器人编程课程,指导学生参加湖北省机器人WER能力挑战赛,并获一等奖。她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作为教育的神圣使命,竭力为每一位有艺术兴趣爱好、科技创新梦想的同学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5.孙万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孙万心,男,中共党员,1956年出生,县民宗局退休干部。孙万心同志自2016年退休以来,退岗不退责,仍然保持着共产党员本色,在传播宣恩民族文化工作中发挥余热,为宣恩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县”“中国楹联之县”“全国民族民居建设示范县”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作出了突出贡献。




6.龙刚成:用心做产品,用情做事业



龙刚成,男,1975年出生,现任浙江、湖北博今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早年辍学,背井离乡到温州务工的龙刚成,于2009年,在柳市创立浙江博今电气有限公司,2015年响应宣恩党委政府的号召返乡创业,在宣恩创立湖北博今电气有限公司,入驻宣恩椒园生态产业园,注册资金5180万元,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从打工基层到管商标注册理精英,凭借深入骨髓的自律,孜孜不倦地自学,励精图治,使博今电器成为了恩施最大的电子设备制造商,成为返乡创业的标杆,每年为宣恩增税百万以上。同时还积极投身慈善和公益事业,积极为政府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本人也荣获恩施州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7.刘美财:“绿衣使者”用行动诠释“美”的真谛



(图左为刘美财)


刘美财,男,1987年出生,宣恩县万寨邮政支局投递员。10年来,他一直践行“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多年如一日做好邮递工作,在10年的投递工作中从没有发生一起误投、漏投邮件现象,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州、县邮政分公司评为优秀邮递员、全州“最美”邮递员。




8.曾召慧:社区工作者的“巾帼担当”



(图左为曾召慧)


曾召慧,女,中共党员,1977年出生,珠山镇上湖塘社区工作人员。她是家中的顶梁柱,是社区的“跑跑腿”“贴心人”,更是孩子们口中亲切的“慧妈妈”。她的家庭几经磨难,老母亲因突发脑梗导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丈夫几年前创业失败欠下十几万元债务,今年上半年又身患心梗;加上儿子年幼还在读小学,压力重重,家里全靠她一人顽强支撑。生活的磨难不仅没有影响到她的工作,反而锻炼了她坚韧的品质。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她始终秉承“串百家门、问百家事、解百家难”的理念,经常到居民家中,尤其是社区困难群体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业余时间,她还加入了宣恩县义工协会,长期投身儿童减贫、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残障家庭等志愿服务活动。坚持每月从工资中预留100元钱,用于给高山地区的孩子们准备书包等礼物,从未间断过。先后荣获“2017-2018年度湖北省儿童公益项目优秀志愿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




9.姚本茂:五十年义务小组长



姚本茂,男,1949年出生,椒园镇新茶园村村民。在新茶园村义务当了50多年的小组长,带头将水田改成茶园,经过几年的发展,茶叶成了村里的致富叶。同时,他还是村民们的”和事佬“,协调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建立起了良好的村民关系。1967年,他哥哥去世,嫂子改嫁,留下一个不满3岁、身体弱小、无人抚养的侄子,姚本茂与妻子商量,主动承担起抚养侄儿的重任。通过他的努力,侄子接受了初中教育,掌握了基本文化知识,还帮助他娶媳妇成家。正是在他影响下,侄子免费为村民理发十几年,养成了与人为善的良好家风。




10.雷先淼:坚毅人生别样精彩



雷先淼,男,1994年出生,万寨乡大明山村村民。作为一个肢体二级残疾且有语言表达障碍的残障人士,他不等不靠,通过不断学习,走上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之路,做过电商平台搭建、平台设计、美工和平台客服,目前正在为3家公司做平台运营。2021年他自己开了一家网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们”带货“,让山里的腊肉、贡水白柚飞出大山。他先后在“出彩电商人”宣恩电子商务实操培训班荣获“最佳服务奖”,在宣恩县电商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被誉为“励志学员”。




11.陈磊:大山深处的耕耘者



陈磊,男,中共党员,1990年出生,宣恩县万寨财政所工作人员,驻万寨乡长堰沟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从2017年开始,他一直扎根在农村,奔忙在乡村田野间,先后在万寨乡凉风村、罗针田村驻村工作。如今,成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陈磊,仍始终同乡亲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他是走村串户的敲门人、蹲村蹲点的守夜人、邻里相亲的至亲人。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他一直扎根基层、倾情奉献,热忱服务,是一名真正大山里的耕耘者。


12.叶冬平:农民志愿者



叶冬平,男,1973年出生,万寨乡大河坝村村民。父母都是农民,一生勤劳朴素,乐于助人。叶冬平正是在这种家风的熏染下,铸就了与人为善、热心公益的优良品格。在疫情防控期间,村民生活物资告急,考虑到大量村民上街购物有感染风险,为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叶冬平每天主动为村民采购物资并送到村民手中。山洪爆发,道路积水,沟渠堵塞,他又带头去通渠开路。只要村里有难事,志愿者的队伍里总有他的身影。叶冬平凭着满腔赤诚,做好事,解难题,树立了一名新时代农民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13.石秋菊:坚强女人撑起一片天



石秋菊,女,1967年出生,长潭河侗族乡诺西村村民。为人妻,为人媳,她用三十个春夏秋冬,诠释“孝”和“爱”的传统美德。多年前,丈夫因意外造成终身残疾,生活无法自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一个人扛起了这个家,不辞辛苦地照顾丈夫和年迈的公公,养育两个子女,把整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她的照顾下,丈夫病情逐渐好转,儿女也长大成人。几十年来,她从无怨言,而且总把笑容挂在脸上,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勤劳善良农村妇女形象。




14.李正军:热心公益的农家汉



李正军,男,1974年出生,长潭河侗族乡兴隆村村民。李正军为人正直,热心助人,做事讲原则、讲奉献。创办宣恩富硒木瓜专业合作社,帮扶5户困难户;成立宣恩富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带动乡邻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志愿者,经常参加村里组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清洁家园、调解矛盾,他像老黄牛,在志愿服务的沃土上,辛勤耕耘,播种希望,收获幸福,用汗水浇灌志愿之花。




15.郑家云:农民记者不倦的新闻路



郑家云,男,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椿木营乡政府聘用的专职通讯员。近十年通讯员生涯,他先后采写了《生态旅游铺就致富路》《“高山之巅”更靓丽》等新闻稿件1000余篇共约200余万字,累计在《宣恩新闻网》上稿1200余篇,《恩施日报》《恩施晚报》上稿400余篇,《湖北日报》上稿20余篇,使椿木营乡的对外宣传工作得到质的飞跃,为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强有力的舆论氛围。




16.杨顺爱:扎根山村50年守护群众健康



杨顺爱,男,1949年出生,晓关查询网侗族乡猫山村村医。他从医近50年,一直扎根基层,村民亲切地称呼他为“爱医生”。杨顺爱爱学习,不断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诊疗水平,逐渐从一名乡村“赤脚医生”成长为一名“全能医生”,不仅会看病、接生,还掌握针灸、按摩等技能。杨顺爱爱钻研,在山林间荡绳索、爬悬梯,风餐露宿,只为寻找治疗疑难杂症的草药,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杨顺爱爱百姓,行医以来,无论天寒地冻、严寒酷暑,肩挎药箱,及时为患者看病送药,他还经常把微薄的工资补贴给患者治病。杨顺爱治病救人的事迹先后被恩施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




17.张华:身残志坚书写芳华人生



张华,男,1986年出生,晓关侗族乡倒侗塘村村民。他因一次意外摔伤致肢体三级残疾。虽然身体缺陷,但他并没有萎靡不振、丧失斗志,而是鼓起勇气,不向命运低头,奋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他自主创业,以自己开的便利店为载体,建起便民驿站,为周边村民提供存放快递等便民服务,并通过直播带货为村民销售土特产。他奉献爱心,主动加入恩施州“残友之声”帮扶协会,创立宣恩县“残友之声”,号召、组织有爱心的残友开展关爱行动,为老年人送去关爱,为残友宣传政策、提供心理辅导。从参与志愿服务至今,200余人受到张华的帮助,他的事迹被恩施日报报道。




18.兰海英:易迁群众的暖心“兰大姐”



(右一为兰海英,文明超市积分兑换)


兰海英,女,中共党员,1973年出生,高罗镇歌乐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负责人。她是社区治理的“领头雁”,以社区为家,把居民当亲人,将容纳了1300多名易迁群众的社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她是易迁群众的“大家长”,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都信任她,因表现突出,先后荣获“恩施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恩施州三八红旗手”。她是文明实践的“急先锋”,开办“文明超市”,带领居民和青少年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获得素质提升。在她的带领下,歌乐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有声有色,“四点半”学堂关爱未成年人先进经验获得推广,组织社会爱心企业成功对接留守儿童微心愿、游乐设施、爱心物资共计140余万元。她多次受邀参加安置社区治理经验、关爱留守儿童、文艺志愿服务等座谈研讨、交流发言、授课分享。




19.余万菊:乡风文明引领绿色“蕨”起



余万菊,女,中共党员,1979年出生,高罗镇团结村党支部书记、主任。2014年在村里工作,从2017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村级“好公婆”“好妯娌”“好媳妇”“优秀党员”“清洁户”等身边好人评选。2020年疫情前,举办村晚,组织外出能人讲成功经历,2020年疫情防控,率先实行“物资代购”志愿服务,被新华社宣传报道。为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蕨粑产业,她成立了“宣恩县春凤家庭农场”,注册余万菊牌商标,申报蕨粑制作非遗项目,发展蕨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发展产业期间,她积极向上级争取帮扶资金8万余元,在全村发展蕨根500余亩,惠及140余户农户,其中直接带动89户村民。2019年,她又带动小茅坡营村发展蕨根60余亩,带动周边村发展。2021年11月,蕨粑传统技艺入选县级非遗名录,2021年参加恩施州硒博会获得好评,承办恩施州民族特色食品(宣恩蕨粑)加工技能培训2批次100余人,蕨粑产值达到200余万元,“土家一蕨”香飘四方。同时,组织村里致富能人发展猕猴桃产业160亩。如今,团结村从产业空白村变成产业领头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振兴。




20.韩爱:含之以爱、守护全家



韩爱,女,1990年出生,沙道沟镇上洞村村民。韩爱为爱从云南昆明远嫁到千里之外的沙道沟上洞村。韩爱有两个女儿在镇上读书,婆婆一直有智力障碍。5年前,长期患有风湿病的公公突然下半身瘫痪,韩爱和丈夫商量,由丈夫外出打工挑起经济重担,她一个人不仅要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要在镇上兼职打工补贴家用。5年来,为守护这个家,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总是在夜里偷抹眼泪,第二天又投入到忙碌的家务中。街坊邻居对她孝顺公婆的事迹赞不绝口!“苦点累点没啥,走进这个家就是这家人。”人如其名,韩爱用爱和责任守住了家的港湾。




21.李攀:担当释初心 奋斗写青春



(二排右三为李攀)


李攀,女,中共党员,1991年出生,现任宣恩县财政局沙道沟财政所副所长。身为一名财政人,她始终坚守原则,为国理财,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的付出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同,2019、2020连续两年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21年6月被县财政局授予“出彩财政人”荣誉称号。她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自2015年加入宣恩县义工协会以来,一直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定期到福利院为孤寡老人送温暖、陪老年人聊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将温暖洒向人间。




22.覃庆海: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者



覃庆海,男,中共党员,1967年出生,李家河镇板栗园大捷义务讲解员。在义务宣讲的道路上,一走就是16个年头,讲解对象从基层农民、普通党员到各级领导,每年义务讲解50余场,仅今年义务宣讲就达130多次,受教育人数达5000多人次。为了当好讲解员,他潜心向村里老人搜集板栗园伏击战的故事,并自费到其他革命旧址考察,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同时,他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带动一批“小柚苗”作为红领巾讲解员,将红色精神扎根进“红领巾”的内心,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23.杨友生:退而不休献余热



杨友生,男,中共党员,1953年出生,李家河镇退休干部。1971参加工作,在职的时候,他工作认真负责;2006年退休之后,他依然以一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余热,时常到农户家与百姓交心谈心,宣传国家政策和解答老百姓的疑问,积极协助村支两委开展各项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2014年,他返聘担任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大厅开放管理及日常秩序维护工作,每天组织前来办事的群众排队等候,耐心解答老百姓的询问,监督做好人员消毒和防护工作,把大厅管理得井井有条。




“出彩家庭”候选家庭




1.康敏家庭:祖孙三代接续税务情



康敏一家祖孙三代义无反顾投身税务事业,他们接力践行初心,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税务工作的变化与发展。1955年,康敏的爷爷康玉林参加工作,是新中国第一代税务人。一本税票,一支笔,一把算盘,一双腿,用朴实无华的行为诠释颗粒归仓的税收理念。1982年,康敏的父亲康钦华加入了税务大军,无论风吹日晒还是跋山涉水,家家到,户户落,用诚信和谐营造了征纳间的鱼水情义。在爷爷和父亲的熏陶下,做一个税务人的想法早已根植于康敏的心中。2000年,康敏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税务系统,沿着祖父辈的税务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在税收这条路上,用艰辛汗水与青春年华,写就一段不平凡的从税经历。




2.张诚家庭:一手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张诚,是县公安局的一名民警;妻子邓丽,是县城市管理执法局的工作人员。这个普通的家庭,因2020年10月张诚主动申请援疆一年,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一家人相隔5000公里,各自绽放最美的风采。张诚援疆期间,因条件艰苦,一年就瘦了20斤,邓丽身怀六甲,还得照顾生病住院的婆婆,一家人相互扶持,为“大家”牺牲了“小家”的利益。一年援疆,一生牵挂。一家人将永远铭记“国家、民族、团结”三个词的厚重分量。




3.杨欣家庭:家是互相成就



杨欣家庭,来自珠山镇岩堡村。2013年,杨欣与覃皓结为夫妻,随后相继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夫妻二人孝敬老人,爱护子女,相敬如宾;婚后两人自主创业,通过“公司 合作社 基地 互联网 (农户)”的模式,发展20余亩葡萄采摘园。丈夫覃皓说:“圆她创业梦的同时也是在圆我的梦,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对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感慨夫妻俩的不容易,公婆便主动帮着照看孩子,承担家务,默默给予支持,一家人和和美美。




4.刘华家庭:家和万事兴



刘华家庭,来自珠山镇白鹤井社区。刘华夫妻在生活中处处体贴照顾公婆,公婆也“投桃报李”平日主动揽下家务。夫妻二人在相互扶持又在各自工作岗位发光发热,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也是阳光开朗、礼貌懂事,懂得体贴父母、敬重长辈。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家是甜蜜、是温馨、是浪漫,是人生旅途中始终驻守的驿站。刘华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美满的五口之家: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她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5.刘登福家庭:家庭以爱为根 生活以和为贵



刘登福家庭,来自椒园镇石马村。刘登福家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上有父母亲,下有儿女,他们夫妻恩爱、孝顺、热心助人,全家人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家庭中充满着温馨与祥和。他们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去年,刘登福家又新建3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厂,养殖1200头生猪。他说,明年将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希望能给更多的村民带来效益。




6.罗序勇家庭:和和睦睦大家庭



罗序勇家庭,来自万寨乡大河坝村。真心待人是罗序勇全家的处事态度,和这个四十几口的大家庭和睦相处,叔叔伯伯,兄弟姐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时候,都热心帮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家庭的和睦氛围,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家庭的美满幸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和万事兴”的真谛。




7.喻家友家庭:党员模范家庭当先锋



喻家友家庭,来自长潭河侗族乡杨柳池村。喻家友1942年出生,196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军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作为一名老党员,不漏每一次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代表会议,积极为村建设建言献策,为村民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讲好党史故事。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喻家友也是严肃认真,以身作则。他时常告诫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为此,一家人还将“德能俭勤”的四字家训刻在墙壁上,如今,几个孩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一家人和睦相处,虽都已成家但不曾分家,始终团结在一起,践行互助友爱的家训。




8.朱明权家庭:德美家风代代传



朱明权家庭,来自长潭河侗族乡洗马坪村。朱明权夫妇经营着一家超市,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热心服务,无偿为疫情被困在家的村民配送货物,帮助独居老人,是洗马坪口口相传的热心“朱老板”。朱明权始终坚持科学的子女教育观念,要求孩子成才之前先成人,以德育人,女儿朱念成绩优异,荣获湖北省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如今女儿被世界知名学府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9.黄德洲家庭:照顾瘫痪妻子十二年 不国家离不弃传佳话



黄德洲家庭,来自椿木营乡后坝村。黄德洲、陈银芝夫妻恩爱,相互关怀、体贴,儿子女儿乖巧听话,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2009年10月3日,不幸突然降临到这个家庭,妻子陈银芝从阳台上跌落至一楼,导致神经断裂和半身瘫痪,从此不仅生活不能自理,神智也大为损伤,无法与常人交流。12年来,黄德洲一直在生活上悉心照顾妻子,在精神上用爱关怀着妻子。为了让妻子能出门解闷,他便买来轮椅,农闲时推着妻子出门散心,农忙时把妻子带到田间地头,干活之余不忘与妻子聊天、给予陪伴。经过黄德洲的悉心照料,如今妻子病情大有好转,已能说一些简单的话语,慢慢靠椅子行动,自己端碗吃饭。丈夫不离不弃的关爱让陈银芝心怀感念,也在当地乡邻间传为佳话。




10.胡泽胜家庭:坦诚相待家和睦 邻里互助暖人心



胡泽胜家庭,来自椿木营乡白果坪村。一家四世同堂,家庭和睦、互敬互爱。胡泽胜从小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继父胡宝山一直将他当亲生儿子看待,母亲与继父胡宝山结婚后一直未生育。成年后的胡泽胜一直感念继父的抚养,不仅自己孝顺继父,还教育妻子和子女敬爱长辈。2020年农历正月,78岁的继父胡宝山意外摔伤,因疫情影响无法住院,只得在家治疗。3个月时间,胡泽胜连续往返椿木营卫生院购药40余次,直至继父身体完全康复。好家风铸就了一家人和美的生活。胡泽胜一家带头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热心公益事业,村里义务修路、灾后重建总是冲锋在前,先后照料帮扶重灾户、残障家庭20余户。




11.宋秀华家庭:携手并肩共担当



宋秀华家庭,来自晓关侗族乡中村坝村,全家三世同堂共五口人。宋秀华夫妻二人,对上照顾好老人,对下教育好子女,家庭关系和谐,是附近居民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宋秀华是中村坝村党支部副书记,她立足本职岗位,在脱贫攻坚、疫宣恩情防控、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中,始终冲锋在前,落实好上级各项政策措施,建好与群众的“连心桥”。丈夫石云贵,踏实肯干,发展烟叶290亩,为村民送去种烟技术,带动附近村民种植烟叶400余亩,户均增收近10万元,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2.杨卫民家庭45年守护瘫痪母亲 用爱续写生命奇迹



杨卫民家庭,来自晓关侗族乡。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45年前,杨卫民的母亲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彼时杨卫民才5岁,就和父亲一起帮忙照顾母亲。2009年,杨卫民与妻子张菊秀因爱走入婚姻,从此善良孝顺的妻子与杨卫民一起挑起照顾母亲的重担。两人都在晓关中心小学任教,彼此打着“配合”,无缝接力照料着母亲。教学任务繁忙时,夫妻二人便把任务带回家里,一个在家中温暖的灯光里批改作业,一个在旁边为床上的母亲按摩擦身,如此的温馨场景经常在这个小家上演。今年母亲张凤英已有88岁高龄,瘫痪在床45年能活到现在,实属“奇迹”。夫妻二人的悉心守护让母亲有了商标注册活下去的动力,母亲顽强的毅力又为夫妻二人增加了前进的“动能”,一家人用爱续写了生命奇迹。




13.黄琴家庭:毅然归乡带小康 阖家共筑家乡情



黄琴家庭,来自高罗镇。2000年,黄琴远嫁武汉,丈夫和公婆对她关怀备至,事业也发展得蒸蒸日上。黄琴的父亲是原火烧营村里的“老书记”,在村工作20余年,为村里发展无私奉献。2009年,怀着对故土的热爱,看到村民生活仍然困难,在丈夫和公婆的支持下,她一个人返乡创业,自筹资金70多万元在村里办起了生态养鸡场,成立了绿康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90余人,如今人均增收2000余元,产品远销上海、武汉等地。2014年12月,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黄琴以高票当选为原火烧营村支部书记。如今,原火烧营村已并入板寮村。借着板寮村打造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东风,黄琴又带头发展乡村旅游业,开办农家乐,经营了22间精品民宿,50亩农事体验园正如火如荼建设,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分红5万元、季节性用工1000余个,经营农家乐、民宿餐饮、合作社、土鸡蛋等土特产品,年收入40余万元。她的农家乐被评为“省级五星级农家乐”“恩施州妇联巾帼创业示范基地”。10年来,黄琴和婆家人武汉和宣恩两地分居的时光,离不开丈夫、女儿和婆家人的默默支持,逢年过节,都是丈夫女儿来宣恩,黄琴把和家人团聚的日子留给了家乡面貌改变。




14.滕光辉家庭:不屈命运考验 双手勤劳致富



滕光辉家庭,来自高罗镇麻阳寨安置点。夫妻俩虽然身有不便,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生活。在他们的影响下,女儿善良懂事、勤奋踏实。今年,他们一家种了4亩藕,6亩茶叶进入丰产期,加上女婿务工,家庭人均收入可达8000余元。滕光辉夫妇先后发展了茶叶、莲藕、玉米、红薯、姜等种植作物,种植面积总共达10多亩,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我们要学会感恩,党和国家的政策已经这么好了,有伸手要这要那的精力不如自己找点事做,我最怕给政府找麻烦。”幸福是自己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成为了滕光辉一家人的信念。




15.刘家华家庭:和美夫妻人人羡



刘家华家庭,来自沙道沟镇。刘家华是沙道沟镇中心小学校长,妻子刘玲,是宣恩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现任职于该院公共卫生科预防接种室。刘家华一家牢记“善养德、俭修身、勤立业、忠报国”的家训,在工作岗位和家庭生活中,努力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夫妇俩也用自己的真诚和实际行动,营造了家庭之美、社会之美、和谐之美。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是左邻右舍争相夸奖和教育儿女的榜样。


16.覃江华家庭:三代四医践初心



覃江华家庭,来自沙道沟镇。一个五口之家有四人都是医务工作者。覃江华是宣恩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丈夫、儿子、儿媳均是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一家人信守着同一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一路走来从不分地位高低、贫贱富贵,始终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疫情期间,一家四人成了抗击疫情前线的战士,冲锋在各自的战场上,坚守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用坚强身躯直面风险,用守卫生命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




17.李仪成家庭:夫妻双双把“书香”



李仪成家庭来自李家河镇。李家河镇民族中学李仪成老师拥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六口之家:父母、爱人和两个孩子。李仪成从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原本在新疆一家民营企业就业,听说家乡缺少教师,他和妻子毅然放弃高薪,回乡教书育人,先后在椿木营中学和李家河镇民族中学任教。他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普遍认可,并获得宣恩县“卓越教师”称号。妻子黄丽萍也跟随丈夫的脚步在李家河镇中心小学工作,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刚满七个月的儿子生了一场大病,四处求医,大年三十在北京的地下室吃着泡面度过。随着治疗的深入,儿子的病也慢慢的变好,夫妻俩互相加油鼓气,熬过了那段痛苦的岁月。他们常说,青砖绿瓦夕阳无瑕,外面世界再大皆是乱世繁华,最温暖的不过心中的港湾,眼前的家。




最佳志愿服务团队


1.珠山镇工农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雏鹰”志愿服务队



工农街社区“雏鹰”志愿服务队是在珠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支持指导下,于2019年8月正式成立的。队伍由社区6-17岁的青少年儿童组成,现有注册志愿者223人。该队伍旨在创建平台帮助青少年儿童在文明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点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和关爱弱势群体意识。自成立以来,该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在社区组织开展了 “我是小小环卫工”“向好人向胜员学习”、《宪法》宣讲、“小义卖,大爱心”、关爱慰问特殊群体等一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目前,队伍已开展活动60余次,累计服务群众5000余人。




2.高罗镇商会公益顺风车志愿服务队



高罗镇商会公益顺风车志愿服务队组建于2018年,是挂靠在恩施州公益顺风车社会组织的宣恩分队,也是高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之一。志愿服务队成员由高罗镇的爱心车主组成,发起时只有几个人、几辆车,如今已有110多名志愿车主,成为一个庞大的公益群体,惠及群众近万余人次。该队伍除了每天提供公益性的免费出行信息外,还持续开展爱心众筹活动,为留守儿童、高考状元、意外伤害、贫困群众、四点半学堂等募捐30余万元。2020年初,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该队伍志愿者不仅当起了群众的义务“跑跑”,还主动对接广东徐闻县,自筹运费2万元,链接转运爱心物资168吨,驰援宣恩、咸丰、恩施、利川等县市。2020年6月,高罗镇公益顺风车志愿服务队被州委文明委、团州委、州民政局评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因志愿服务和服务民营企业实绩突出,高罗镇商会获评2019—2020年度全省“四好”商会(“政治引领好、队伍建设好、服务发展好、自律规范好”),全县唯一。2021年,顺风车骨干队员张勇和黄海艳分别当选“中国好人”和“湖北查询网好人”。


3.宣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分队



宣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分队价格查询,成立于2019年,现有核心志愿者323人,流动志愿者1000余人。常态化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各村组建文艺宣传队,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有文艺需求的群众进行专业培训,为全县大型赛会提供后勤保障,在节假日期间到景区景点、汽车客运站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全省文旅志愿服务“双进双促”行动启动仪式在宣恩举行,现场发布了《全省文旅志愿服务进景区行动实施办法》。宣恩志愿者作为全省文旅志愿者代表接受省领导的授旗,并现场宣读文旅志愿服务进景区倡议书。今年9月,宣恩成功承办恩施州第九届运动会,来自州直及全州8县市的5000余名运动员齐聚宣恩、拼搏赛事,350余名文旅志愿者为活动“保驾护航”。




4.宣恩县蓝天救援队



宣恩县蓝天救援队于2019年3月开始筹建,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于2020年8月6日在民政局正式注册为社会组织,队部办公室设立在珠山镇工农街社区。救援队现有63名核心成员,常态化开展山野、水域、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意外事故等专业救援志愿服务活动。自筹建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3次,参与志愿者1174人次,共计服务时长14327.8小时,服务对象达30万人次。队伍精心打造的“防溺水,蓝救援”项目获宣恩县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5.宣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卫生健康志愿服务分队



宣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卫生健康志愿服务分队成立于2019年,秉承着“医路有你,守护有我”的核心理念,在宣恩城乡广泛开展健康义诊、卫生健康防疫知识宣讲、关爱特殊就医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整合全县专业医疗资源,下设7支县直小队,现有核心志愿者507人。今年,已累计开展义诊活动40余次,惠及群众4500余人。该队伍还积极参与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明实践活动,下沉村、组开展免费的卫生健康防疫知识讲座20 余次,发放宣传手册2000余份,引导帮助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老百姓的防病、治病意识。




6.国网宣恩县供电公司“爱如电”雷锋传承队



国网宣恩县供电公司“爱如电”雷锋传承队,成立于2008年4月,隶属国网宣恩县供电公司团委,现有队员42名。13年来,以公司党建为统价格查询领,始终本着“服务社会,奉献光明”的工作宗旨,积极组织“青春光明行”等各类便民、爱民、为民志愿服务活动160余场,服务群众2800余人次,充分发挥青年文明号集体在助力优化全省电力营商环境中的作用,展国家现国网青年的时代风采。在优化供电服务的基础上,着力聚焦重点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为富美宣恩建设积极贡献宣恩供电新智慧。




7.李家河镇“柚情有义”农技推广志愿服务队


李家河镇“柚情有义”农技推广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9年,现有核心志愿者17人,常态化开展贡水白柚农技推广、田间管理指导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服务对象为全镇19个村(社区)的广大柚农,70余个柚业企业和合作社,并辐射宣恩南三镇白柚种植户。目前已开展“精准滴灌”式志愿服务50余次,服务时长1018小时,受到了柚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户的一致好评。今年,李家河镇全年白柚产值过亿元,并入选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是全州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柚情有义”农技推广志愿服务队的辛勤汗水。




8.晓关侗族乡中村坝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



宣恩县晓关侗族乡中村坝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创建于2019年10 月,目前现有在册志愿者20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4.11%,截至目前开展活动次数达50余次,开展活动总时间达到6558时长。中村坝村志愿服务团队整合有志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重点围绕村级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围绕服务方便群众的主旨,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红白理事会,依托志愿者活动,走村入户宣传村规民约,提倡婚事新办、倡导文明节俭,提倡厚养薄葬、弘扬传统美德,在移风易俗上取得良好成效。恩施日报以《“要我做”到“我要做”促村民自治凝聚发展合力》为题,报道该村在村民自治方面取得的成效。2021年6月被宣恩县委评为“ 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