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房产企业销售费用包括哪些内容(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自救”方法论】


1 降本增效


资金困难时期,企业往往会进行降本增效,房企也不例外。


对于房企来说,降本增效中,“三费”在财务表现上更为直观,其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房企平时也会注重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的管控,所以,在行业下行时,降低管理费用中最立竿见影的就是裁员降薪,压减人力成本。


自去年至今,恒大、华夏幸福、蓝光发展、建业地产、祥生控股等超50家房企都有不同比例的裁员,范围涉及普通员工到高管。


以建业地产为例,今年年初,建业地产将原先五级管理调整为三级管理,还撤销原有的五大业务集团总部,总部人员涉及约1000人,而此次组织架构调整后将有一半以上人员回到一线。


对于流动性紧张或者已经“爆雷”的房企而言,除了裁员之外,也不乏大面积的降薪,其方式包括取消季度奖、年终奖等奖金,工资延迟发放等。


2 调整架构


在行业扩张时期,房企往往采取分散式、充分授权的组织架构,而在收缩期,房企会反向采取集中式、权力集中的管理方式。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从2021年以来至今,已经陆续有20多家房企开启组织变革之路。在组织架构上,万科、金茂、旭辉、华润等推行以轻总部、强区域为特征的组织结构优化,打造高效组织。比如,万科总部的规模降至约150人;旭辉提出“小总部、强区域、轻一线”。还有以业务优化为核心的组织架构调整,助力重点业务发展,如荣盛发展首次设立了“大湾区特区”;新城控股新设康养事业中心等。


同时,房企还通过合并、拆分等调整区域架构,优化区域管理,提升管理效能。比如,2021年12月底,碧桂园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其区域公司由原来的106个缩减至65个。此外,部分房企从原来的多总部或者多业务合并为一,聚焦主业发展。今年2月,建业地产宣布从五级管理调整为三级管理,直接取消业务集团和大区两级,原有的业务集团总部撤销,五大总部合一。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组织架构的调整,原先区域性组织拥有的权限也被收回至总部。最为典型的是拿地权限,3月31日,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业绩会上表示,在拿地方面万科将从分散改为集中管控,额度也不再做切分,统一进行总体把握。


3 促销提质


“抓促销,抢回款”,成为房企走出困境的第一共识。


对于基本面尚好的龙头房企而言,有回款的销售成为其强调的重点。碧桂园常务副总裁程光煜在业绩会上表示,今年预计可售货值在6500亿元左右,碧桂园会更加重视合理的量价关系,追求有质量的销售和经营。


而流动性紧张的房企更是将促销售放在了首位。正荣地产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黄仙枝在业绩会上表示,目前的第一任务就是聚焦有序生产经营和回款两大工作,战略上以“保交付、保供货、保品质、促销售、促回款”为五大核心目标。


在追求质量的新目标下,不少房企从根本上改变了之前规模扩张的目标,万科、龙湖、旭辉、正荣等都不再设定销售目标,转而强调更有质量的权益销售额。以旭辉控股为例,其在发展定位中直接去掉了“规模”二字,而建业地产在今年则提出了“做少、做小、做好”的发展理念。


4 减缓拿地


自去年房地产行业进入低谷,融资端收紧以来,多数房企不同程度地削减拿地支出。


据亿翰智库数据统计,2021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额25377亿元,同比下降21.5%;其中,排名11-30位企业投资力度降幅最大,降低14.6个百分点。新城控股、绿地、阳光城、佳兆业、中南置地等拿地支出削减超半。


今年也延续了去年这一趋势。据克而瑞数据统计,2022年1-2月房企拿地总额仅960亿元,同比下降86%。


关于今年的拿地策略,部分房企已经公开表态继续缩减拿地支出,甚至不再拿地。曾经高调“买买买”的融创中国也在去年初就宣布“谨慎拿地”,在公开市场上也罕见其出手。而目前处于阶段性流动性紧张中的正荣地产,在3月的业绩会上直接宣布“暂缓拿地”,将有限资金用于保交付、保生产运营。


5 降低负债


除了狠抓销售回款外,房企转变发展思路,努力降低负债也成为共识。


2020年8月,监管层发布“三道红线”政策,全方位对房企负债进行监管,并且提出三项指标,即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对应三项指标将房企分为绿档、黄档、橙档和红档。


自“三道红线”发布以来,中国金茂、世茂集团、招商蛇口、万科、旭辉控股等相继晋升绿档房企。截至今年4月8日,根据新京报记者统计,销售额排名前50强的上市房企中已披露2021年业绩的共计有绿档房企16家,黄档房企13家,红档房企2家。


业绩会上,更多房企喊出了变“绿”目标。目前处于黄档的碧桂园,将力争在2023年中期前降至绿档;美的置业、绿城中国计划在2023年进入绿档;时代中国则表示,将在2022年底完成“三道红线”转绿的目标。


6 出售资产


处于绝境中的房企,为了度过眼前的危机,也会采取“断臂求生”的方式,“忍痛割肉”出售资产。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从去年至今,陆续有中国恒大、华夏幸福、蓝光发展、融创中国、世茂集团、中国奥园、佳兆业等超20家房企对外出售资产。


融创在今年3月25日发布公告,披露了在过去的半年时间内,为了保证公开市场债券的如期偿付,融创拼尽全力自救,其中,坚决处置资产约257.2亿元。


积极出售资产展开自救的还有世茂集团。近年来,世茂集团已出售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广州亚运城项目、香港维港汇项目和上海北外滩项目,售价合计约91亿元。此外,世茂还将旗下多处资产和项目摆上货架。


除了散售资产和项目外,部分房企将物业板块整体出售,其中包括富力、蓝光发展、禹洲集团、中梁控股、中南集团等,将旗下物业进行整体出售来获取资金度过危机。


7 引入合作


目前,在融资端政策依然趋紧的状况下,民营房企的日子仍比较艰难。因此,引入具有资金实力的央企、国企等入局,不失为一种“活下去”的选择。


4月2日,佳兆业、招商蛇口、中国长城资产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重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商业综合体经营等领域开展合作。其中,招商蛇口为央企,中国长城资产为我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擅长对不良资产和股权进行管理、投资和处置。


同时,地方政府也出面促进相关企业的合作。今年1月,广东省政府召集多家房企开会,包括奥园集团、富力地产、保利地产、中海地产、五矿地产、越秀地产、珠江实业集团等国企和民企,并为几家国企、央企收并购出险房企项目“牵线搭桥”。


随着地方政府的“牵线”以及并购贷的落地,或许今年将会有一轮以央企、国企主导的收并购展开。


【声音】


今年房企能否走出困境?


随着政策面回暖和房企自救措施的展开,今年,房企能否走出困境呢?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虽然目前六部委联合表态支持房地产发展,但楼市至今尚未出现实质性回暖,房企的流动性危机依然十分严峻,部分头部民营房企依然出现‘爆雷’问题。因此,今年二季度能否扭转这一行业势头从而走出困境,是今年房企和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柏文喜进一步建言:“在有效把控风险的前提下,资金端除了给予房企足够的信贷支持之外,还应对房企现有的融资进行必要的合理支持,以防止流动性的继续恶化,促进其尽快恢复。”


“伴随着核心城市限制政策逐步放松,房企流动性紧张困境缓解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今年以来,政策对房企融资端的支持,要比去年下半年出现了明显改善,对于民营房企也存在边际改善的大环境。”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如是说。


“今年是两极分化的一年,让所有房企走出困境比较难,但是部分房企可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因为只有找准自身优势和发展动能,才有可能立于市场。”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如是说。


“随着市场销售回暖,积极自救的企业,会逐步走出困境”,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建议,房企要转变经营理念:“大非强,稳能强。一方面,企业经营不要贪大规模,否则要加杠杆、高负债,容易发生债务风险,目前发生债务违约的企业,相当一部分是规模较大的房企。另一方面,房地产发展进入新阶段,稳健经营就是‘强’,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


“未来的房地产格局可能会迎来新的变化。”亿翰智库研究总监于小雨称:“一是除了国企央企、优质民企外,一些产业资本、地方城投、区域型房企等开始崛起;二是房地产行业更加专业、细分,比如出现资金方、开发方、代建方等模式,房地产企业的金融属性会越来越弱,更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