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原油价格波动明显加大,布油价格已突破120美元/桶,WTI油价也升至110美元/桶以上。原油价格的大幅攀升给全球通胀带来上行风险,我国也不例外。但由于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推进,主要由国内定价的工业品价格上涨或将受到约束。那么,在工业品价格“内外分化”的背景之下,通胀将会何去何从?对于经济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报告对此进行展开分析。
分化并不鲜见,过去也有发生。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价格“内外分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末至2011年上半年和2017年年中至2018年年中这两轮油价增速显著上行时期,国内定价的螺纹钢和动力煤价格增速整体平稳甚至有所下移,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化特征。我们不妨从前两轮分化时期中去寻找线索,以期对当下有所启示。
通胀变化不同,原因何在?
为什么两段时期物价增速会呈现出如此明显的差异呢?
而2017年-2018年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趋于收紧。2017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央行先后收紧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连续加息,并于10月开始缩表;欧央行虽于当年10月延长资产购买计划,但缩减了购买规模,同样释放出货币政策宽松减弱的信号。由于相比于2010年-2011年,全球流动性环境明显转紧,因而货币条件对物价增速的支撑也趋于减弱。
从内因上来看,最重要的区别在于2010年-2011年的通胀主要由需求拉动,而2017年-2018年则更多地来自于成本冲击。
由于两轮工业品价格周期的推动因素不同,因而最关键的差别其实出现在传导路径的通畅性上。2010年-2011年在海外流动性环境宽松叠加国内需求稳健的情况下,上游价格上涨向中下游的传导较为顺畅,使得即便在“内外分化”的条件下,PPI增速和CPI增速能够同步走高。然而,2017年-2018年海外流动性趋于收紧,国内需求也远不如前,价格传导路径受阻,使得PPI增速最终还是震荡下行。由此来看,单靠油价增速走高,并不构成国内通胀显著上行的充分条件,价格能否顺利向中下游传导,其它商品能否与之形成共振,才是决定通胀增速走势的关键。
成本风险大于通胀压力
如果国内保供稳价措施有效,则工业品价格“内外分化”的态势或将再度出现,而当前环境可能和2017年年中至2018年年中这段时期比较类似。
另一方面,需求端的下行压力可能较2017年-2018年进一步加大。今年开年以来,地产销售持续下滑,购地端也较疲软,反映居民和企业部门对于地产的预期仍未修复。而近期国内本土疫情呈持续蔓延态势,目前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已经突破1000例,而现存中高风险地区也已经达到接近700个左右,这给供需两端均带来不小的冲击,为经济恢复蒙上阴影。在两方面因素影响之下,和2017年-2018年较为类似,上游价格向中下游的传导仍然受阻,这决定着PPI增速的趋势不会单单因为油价的上行而有所改变。
成本压力属实不容忽视。不过,即便单靠油价高企很难改变PPI增速的下行趋势,但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属实不容忽视。从今年前两月工业企业营收数据来看,一方面,营业收入利润率显著回落,仅采矿业有所回升;另一方面,每百元营收中的成本费用同比也由降转增。前两月的营业成本增速竟达到利润增速的三倍之多,可见成本压力有所凸显。
原油上涨推升哪些行业成本?从行业影响上来看,油价上升对于各行业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升。通过对行业投入产出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原油价格上涨对于化工、交运等行业成本影响最大。比如同等幅度的原油价格变化,石油精炼加工、基础化学原料、肥料等化工品和航空、航运等交运服务行业成本上升幅度居前。而食品等必需消费类和中游装备制造业成本压力相对不高。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历史规律失效风险。
(陈兴为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