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vc企业估值方法(企业价值倍数)

在金融、投资领域的网友都会问到这个问题,无论是创业者还是走在四版或者股份制改造路上的企业都会第一时间考虑到自己项目的估值问题。



在我们做调研的时候,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我们公司应该值多钱?应该用什么方法对自己的项目做一个较为合理的估值?


其实这些本身就是存在争议的问题。原因是自己的价值只有自己才能说的清楚,表现出来的价格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价值是价格的底层资产,但是价格不代表价值的必然属性。


为了能讲的更清楚一些,这篇文章希望给网友们找到各种估值方法的内部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看法。



让我们先看一个虚拟网络价值项目的融资历程:



1、天使轮:公司由一个连续创业者创办,创办之初获得了天使投资。
2、A轮:1年后公司获得A轮,此时公司MAU(月活)达到50万人,ARPU(单用户贡献)为0元,收入为0。
3、A 轮:Avc轮后公司用户数发展迅猛,半年后公司获得A 轮,此时公司MAU达到500万人,ARPU为1元。公司开始有一定的收入(500万元),是因为开始通过广告手段获得少量的流量变现。
4、B轮:1年后公司再次获得B轮,此时公司MAU已经达到1500万人,ARPU为5元,公司收入已经达到7500万元。ARPU不断提高,是因为公司已经在广告、游戏等方式找到了有效的变现方法。 5、C轮:1年后公司获得C轮融资,此时公司MAU为3000万人,ARPU倍数为10元,公司在广告、游戏、电商、会员等各种变现方式多点开花。公司此时收入达到3亿元,另外公司已经开始盈利,假设有20%的净利率,为6000万。
6、IPO:以后公司每年保持收入和利润30-50%的稳定增长,并在C轮1年后上市。

这个案例是讲述一个互联网项目的融资历程,由连续创业者创办,每一轮都获得VC投资,成立五年左右上市。那这个公司每一轮的估值是怎么计算的呢?


我们再做一些假设,按时间顺序来讲:



1、天使轮的时候,公司用户、收入、利润啥都没有,P/E、P/S、P/MAU都失效了,是怎么估值的呢?公司需要几百万元启动,由于创始人是连续创业者,所以VC给2000万,再谈个不能太少不能太多的比例,20%,最后按1亿估值成交。



2、A轮的时候,P/E、P/S都失效了,但如果按每个用户100元估值,公司还能有100元/人*500万人=5亿估值。
此时能看懂公司的VC比较少,大多数VC顾虑都很多,但公司选择了一个水平很高的、敢按P/MAU估值、也坚信公司未来会产生收入的VC,按5亿估值接受了投资。



3、B轮的时候,不同的投资机构给了不同的估值方法,分歧开始出来了:某个机构只会按P/E估值,他给了公司50倍市盈率,但公司没有利润,所以公司估值为0;某个机构按P/S估值,他给了公司10倍市销率,所以公司估值10*0.75亿=7.5亿;某个机构按P/MAU估值,他给每个MAU100元人民币,所以公司估值达100元*1500万人=15亿。
不同的估值方法,差异居然这么大!看来,此时P/E估值方法已企业经失效了,但P/S、P/MAU继续适用,但估出来的价格整整差了一倍!假设公司最终是在7.5-15亿之间选了一个中间值10亿,接受了VC的投资。



4、C轮的时候,不同的投资机构给了公司不同的估值,有的是50倍P/E,有的是10倍P/S,有的是单个月活估100元人民币,但最终估值都是30亿。
不信网友可以算算。每种估值方法都很有逻辑的:一个拟上创业板的公司给50倍市盈率,没问题吧;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公司给10倍市销率,在国外很流行吧?或者估值一个用户给15-20美元的估值,看看facebook、twitter等几个公司的估值,再打点折扣。



5、IPO上市后,公众资本市场给了公司50倍市盈率。细心而专业的读者会立即反应过来,这个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不大了方法,PEG>1(市盈率/增长),看来最好的投资时点还是在私募阶段,钱都被VC和PE们挣了。






我用这么多文字讲企业述之后,网友们可以自己总结一下啦!



其实这个项目的天使估值方法是凭感觉。


A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B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P/S;C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P/S、P/E;要是以后,这个互联网公司变成了传统公司,大家还会按P/B(市净率)估值!网友们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大多数的融资都这个样子的呢?

实际在计算过程中还会用到净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用户数、单位用户贡献……等等资料,那个有点小专业,所以就不放这篇文章中了。网友们知道一些就好。


净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用户数单用户贡献-成本费用 净利润(E,earning) 收入(S,sales) 用户数(MAU) 单用户贡献(ARPU)

每个阶段对于的计算方法至少都有三种以上,而且每种计算得出的结果相差很大。


决定算法的是投资人对行业的理解,还有对创业者的信任程度。更直白的说法是对预期的收益估值才是核心。


但是问题是从天使开始到IPO中间要是出现融资中断就会出现挂掉的情况。


也就是A轮死、B轮死……等问题。






在不同经价值济周期内,几乎每个对应项目的整体估值体系也会不同。



这里举例:


在牛市,赚钱效应很高的情况下,对于有预期的项目,其估值体系会往后移,这能解释为什么过去两年很多一直没有净利润的公司都获得了C轮、D轮,甚至E轮,而且是传统的PE机构投资的,因为他们降阶了,开始使用P/S这个低阶工具了。


而在熊市,风险意识和估值体系就会往前移,这能解释为什么2018年以来,一些收入和用户数发展良好的公司都融不到资,甚至只能合并来抱团取暖,因为连很多VC也要求利润了,大家不用底层的估值体系了。


到这里,网友应该能看出来了,其实谈到估值,那么归根结底就是二级市场的引导作用。







经常会被问及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为什么一直缺少人民币VC?



直接原因是,中国的公众资本市场只认P/E这个高阶估值体系。


这点可以借鉴创业板发行规则:(1)连续两年连续盈利,累计净利润不少于1,000万元……(2)最近一年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必须要有这么多的利润,才能上市,才能在二级市场具有价值,这个估值体系要求实在太高了。

当企业只有用户数、只有收入规模,哪怕你用户数是10亿人,你的收入规模有100亿,只要没有利润,估值统统为0!所以人民币VC很少,PE很多,因为他们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只用市盈率这个工具,不然没有退出渠道!但美股、港股都有P/S的测试指标,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成为公众公司上市。


国内资本市场更vc趋于见到结果而不是未来。所以直接参与VC阶段的很少,以东北为例,真正做VC的好像某有,网友又怎么看呢?


创业的初步支持是需要依靠你自己的,也就是无论你项目多么的有预期,如果没有利润,就算是初期,你没有利润,那么这个项目也是被必掉的,这个无解。







但公司只要在内地走到资本市场,那么融资通道也就打开了。


而时间上,确实以科研、未来预期为主导的项目想在初倍数级拿到资金的概率一般也只会在境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出现。


我做过东北所谓金融领域的调研,当方法时调研了几十个东北的文字上面的投资公司,就算给其一个很优秀的概念性企业(当时我拿的是B站),当时也没有人愿意投资, 所估值以,综合考虑,做项目的视野是需要开放的去看,直接将自身的创新项目放到新社会系统中更有效。或者说效果更好。


如果你说的是传统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举例:


在东北你投个饭店,稍微加点概念,可能三个月就能拉到投资,先弄个四版玩玩也很正常。







文章到这,各种常见的估值体系的使用方法讲述完毕了,希望各网友们能应用这些原理行走在牛熊之间、各轮融资之间。


更是希望创业者从新重视以及借用好各阶估值体系、算法的威力。



实际上,一份完善的调研报告与项目计划书是摆脱蛮干、走向成功的最近的路。



目的是,让国内没有难做的项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