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后去产能时代:全面提高煤炭供给体系质量

风起于青蘋之未。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

在国内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无疑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意见》一出,迅即点燃市场热情,一场声势浩大的去产能战役在全国正式打响。

据国家发改委资料,过去两年,我国已经化解煤炭过剩产能5.4亿吨,5年累计退出煤炭产能8亿吨。特别是2017年我国煤炭产能利用率达68.2%,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在产能过剩依然严重的情况下,产能利用率的回升显然与化解产能过剩的持续发力密不可分。

"随着煤炭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优质产能逐步释放,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关系正在由基本平衡向更高水平的动态保障发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日前分析指出,同时也要看到,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任务还依然艰巨。

为此,在日前召开的"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明确提出,2018年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实现由总量性去产能为主转向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为主。

也就是说,2018年化解过剩产能的抓手不再是简单的'量的指标',而更关注行业发展质量,去产能进入结构性去产能的时代。而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则是今后一个时期去产能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去产能任务完成之后,全国煤炭行业供需格局、生产格局、开发布局、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运输格局等都将发生很大变化。"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7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会给出理性预期,这将影响今后一个时期煤炭行业的发展。

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效缓解

从2012年下半年到2015年底,煤炭市场长期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煤炭价格持续下降。据资料,2015年底环渤海动力煤(5500大卡)综合平均价格指数下降至近年来最低点约372.00元/吨。同时,以量补价的策略进一步加大了市场过度竞争,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很大压力,安全事故频发……

在此背景下,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供给侧改革大方向,强调"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此举标志着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正式开展,舆论把这一年称之为去产能"元年"。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反映了在煤炭行业全线亏损,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在去产能工作方面的决心和态度。"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资深专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两年,曾经深陷产能过剩泥潭的煤炭产业,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去产能的一系列工作,打好政策"组合拳",不仅促进了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和效益好转,也带动了全行业发展质量提升。 据资料,2016年全国退出煤炭产能超过2.90亿吨,2017年完成煤炭产能退

出2.50亿吨,2018年计划退出产能1.5亿吨,全国煤矿数量从2015年的1.08万处减少到6794处。"《意见》规定的煤炭去产能任务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或有可能提前完成。"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此前对媒体表示,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的成效比较显著,市场供需保持平稳,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效缓解。

这一缓解,直接推动了煤炭价格较快回升,煤炭企业效益和产业集中度得到较大提升。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原煤产量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原煤产量35.2亿吨,同比增长3.3%。受益于煤价大涨,同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704.6亿元,同比增长25.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0.5%。据《2017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到2017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原煤生产的共计2433家,比去产能政策实施前的2015年减少1229家,企业平均规模明显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连续两年大幅度退出5.4亿吨产能,由此带来的"人"和"债"的棘手问题,都得到了妥善处置,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群体事件或金融危机。

"效益回升的背后,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成支撑。另一方面与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上述专家认为,尽管去产能任务有望提前完成,但煤炭行业相对落后产能仍然较多。据资料,全国30万吨以下的煤矿数量仍有3209处、产能约5亿吨,其中,9万吨及以下的煤矿数量1954处、产能1.26亿吨。"结构性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

为此,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僵尸企业"不退出,产能过剩矛盾就不能根本化解

何谓"僵尸企业"?2016年银监会《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金融债权债务的若干意见》对此给出了定义:已停产或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失去清偿能力的企业统称为"僵尸企业"。而煤炭行业中的"僵尸企业",主要成因有政府驱动下的"拉郎配"、盲目涉煤多年经营不善、煤炭资源枯竭等。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资料,目前全国煤炭总产能53.09亿吨/年。其中,长期停产停建产能5.26亿吨/年。

"'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阻碍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增加了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对此,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分析认为,"僵尸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本、能源、劳动力等资源,导致资源无法向收益更高的部门流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大量资金被"僵尸企业"占据,一些银行为降低风险,全面收紧贷款,而另一些真正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却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如任此局面持续发展,将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可以说,'僵尸企业'不退出,产能过剩矛盾就不能根本化解,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就难以实现"。

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2018年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更加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有分析指出,所谓市场化去产能,就是要为市场行为确立规则与边界,要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决定企业去留,而不是让政府来要求企业做什么、怎么做;所谓法治化,就是要对政府和企业建立起约束机制,今后再扩产能,一定要在环保排放、主要装置技术指标、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达到一定门槛才行。

"从策略上看,'僵尸企业'就是下一步去产能、调结构的'牛鼻子'。"上述专家认为,"僵尸企业"大多具有一定规模,有的面临着人员安置问题,有的则有很沉重的债务负担,对这些'僵尸企业',一般政策可能难以奏效,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措施,精准施策、各个击破"。

为此,联席会议明确表示,2018年要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坚决出清"僵尸企业"。要求"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梳理排查,列出名单、制定计划、全面稽查、上报结果。尽快修订有关资产处置、债务清偿、企业破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僵尸企业'破产重整机制,为'僵尸企业'出清创造有利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下一步化解过剩产能仍面临许多难点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日前指出,由于煤矿所在区域产业单一,社会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前两年关闭煤矿的职工安置大多由企业内部消化,但企业内部安置难度已越来越大。同时,关闭退出煤矿资产处置难度依然较大,多数关闭退出煤矿资产损失尚未得到处置;多数煤炭企业债务为集团公司统借统贷,去产能关闭煤矿债务分割难、处置难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股份制煤矿利益主体多,煤矿关闭退出难度较大。此外,一些地方由于"僵尸企业"成因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处置难度大,主动处置的积极性不高。

在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看来,去产能要注重与国企深化改革、技术改造、重组整合紧密结合。"僵尸企业"的处置方式是兼并重组改造一批、强化管理提升一批、清理淘汰退出一批。"目前看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最佳途径无疑是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兼并重组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必由之路

在政府和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当前我国去产能目标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煤炭去产能从总量去产能转变为结构去产能,主基调变为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问题是,尽管我国煤矿数量已比过去减少近一半,但全行业相对落后产能仍然较多;尽管产能过剩严重,但每到需求旺季,"煤电顶牛"的现象仍反复上演;尽管不少煤炭企业已建成千万吨级的现代化矿井,但开采成本过高的煤矿同样大量存在,客观上推升了全社会的用能成本……煤炭去产能任务越往后推进难度越大。

"当前煤炭行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还是结构性矛盾,在低端产能过剩的同时高端供给又跟不上,甚至还需要进口。"上述专家认为,进退并重,才能真正使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也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则更多发挥北方地区优质先进产能作用,加快推进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统筹做好去产能和保供应相关工作;退,则适度提高南方煤炭去产能的退出标准,优化对南方省份煤炭供给的调控"。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2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之间,或与产业链相关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到2020年底,争取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亿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和培育一批现代化煤炭企业集团。

联席会议也进一步强调,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推进煤电联营和煤炭行业兼并重组。

"这意味着,2018年化解过剩产能更关注企业的经营实际。"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严鹏程此前表示,去产能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转型升级。"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是有效化解煤炭行业散、乱、弱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持续增加煤炭优质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早在2016年,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的大幕就已悄然拉开。当年7月,中国国新、诚通集团、中煤集团、神华集团出资组建的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即国源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运行。随后,新集能源控股股东国投公司与中煤集团签订股份无偿划转协议,将其持有的新集能源30.31%股份无偿划转给中煤集团。特别是2017年11月20日,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宣布正式重组,成立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二者合并涉及资产超过1.8万亿元……

2018年,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迎来新机遇。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2018年,仍将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工作。

"今年的去产能工作要科学把握力度节奏,对'十三五'后三年的去产能统筹安排。去产能要从总量去产能向结构性去产能转变,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战略重组,推动上下游一体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姜智敏如是说。

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