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翻译服务业是提供劳务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提供服务收入)

2018年11月19至20日,改革开放40年与语言服务创新发展论坛暨2018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刚毅作大会主旨发言,并发布了 由零点有数参与研究设计和实施、分析的《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


王刚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对语言服务行业4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对近两年的发展做了深入分析和报告,并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前瞻和思考。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刚毅




改革开放40年,语言服务发展概况

《2018年中国语言行业发展报告》,这是以服务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为方向,以实现新时代翻译与语言服务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为目标,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语言服务行业走过的历程,重点阐释了语言服务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发展态势,为进一步了解和促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参考和有力依据。


《2018年中国语言行业发展报告》


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40年来,国民经济快速腾飞,我国的各类产业规模和体量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地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语言服务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和基础支撑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语言服务产业经历了发展萌芽、初具规模、稳定发展、繁荣上升几个阶段。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大环境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时代背景下,语言服务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语言服务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也日趋关键。



改革开放以前,翻译团体大多集中在政府和企事业内部,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来自于市场的翻译需求逐步增多,语言服务逐步从政府、企事业单位单位的内部服务开始走向社会,转向了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1978年到1991年,是我们语言服务的萌芽阶段。经营的范围包括了语言服务的企业数量,从1980年的16家发展到1991年的767家。翻了48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43.6%。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很多企业开始采用外包模式。作为典型外包服务性质的语言服务行业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推动下得到了持续增长和长期发展。


1992年至2002年是语言服务业初具规模阶段,经营范围包括语言服务企业数量翻了十余倍,达到8179家。这直接加快了我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中国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经济规模上升至世界第二位,从GDP总量意义而言,市场需求急剧增加,语言服务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了各领域的全覆盖。


2003年至2011年语言服务业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经营范围包括语言服务企业数量达到37197家,语言服务产业走向成熟,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行业总体服务水平和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2008年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在中国召开标志着中国语言服务产业的影响力开始走向世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翻译的作用进一步得以体现,语言服务产业已经是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1~2018年,语言服务业进入繁荣发展期,呈现爆发式增长。 截至2018年6月底,经营范围包括语言服务的企业数量增加到320874家,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达9652家。


这一数据相比2016年调研时的72495家,出现了大幅增长,一方面说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下,语言服务领域创业投资热情致使企业注册出现井喷局面;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对语言服务的认知度与需求度跨越式提升。 这一时期,中国的语言服务企业开始进入全球行业排名的领先位置。


就企业规模而言,根据调研结果,各语言服务企业之间差别很大,既有雇员上千人的较大型企业,也有大量仅一两个人组成的微型企业。



从总体趋势来看,翻译服务企业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注册资金小于10万元的企业数量骤减,注册资金10万元到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激增,占99%以上。但是,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翻译服务企业仍然占比较小。


就企业性质来说,语言服务企业性质以私营为主,占比约为93.1%(和2013年相比,涨幅最大的为内资私营企业,内资非私营企业数量有所下降),且主要集中在市场繁荣度及市场需求度较高的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企业数量较少,尤其是在北京(2847家)、上海(1290家)和广州(864家),集中了约50%的翻译服务企业。


从区域分布的变化上来看,和往年相比,西部地区语言服务企业占比略有 增加,东部和中部语言服务企业占比有所减少。


语言服务业务类型多样,虽然仍以口笔译为主,但已辐射到本地化、语言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教育培训等多领域。其中,法律合同、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和建筑矿业领域业务最多。


语言服务从业者中,全职译员和兼职译员比例大致相当,专职翻译人员平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间,劳务派遣类翻译人员的月薪则普遍在3000-8000之间,语言服务从业者的收入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服务类型看,多数受访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是中译外,为45.5%,占比最高,随后是外译中(38.9%)和外译外(15.5%)。


具体到语种情况,在中译外业务中,多数受访企业涉及到的语种类型仍以英语为主,为97.8%;其次是日语(69.9%)、法语(69.7%)组成的第二梯队;然后是德语(59.2%)、韩语(54.2%)、俄语(45.5%)组成的第三梯队;最后是西班牙语(38.8%)、葡萄牙语(34.6%)、阿拉伯语(27.1%)组成的第四梯队。


在营业收入方面,近七成(70.6%)的语言服务企业2017年的总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内。


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高速增长的翻译需求既加速了我国翻译行业的产业化,也极大推动了我国翻译教育的发展。


从翻译专业设立,到翻译专业教学试点和分批发展,再到翻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发展,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完整的翻译教育体系已在我国基本建立。


目前,全国设立MTI专业的院校已达249所,设立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共计272所,主要培养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朝鲜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泰语等9个语种笔译、口译两个方向。


招生人数增长迅猛,MTI招生人数由2008年的约350人,发展到现在每年招生超过8000人。截至2018年,全国MTI累计招生约53000人,毕业生约30000人。


翻译专业教育迅猛发展,对翻译专业师资素质和数量要求巨大。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翻译专业教学的有效途径。各校重视翻译教师的培训、招聘和交流,全国MTI教指委、中国翻译协会和各省市翻译协会等团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翻译教师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翻译教学方法、口笔译实践、翻译理论、翻译技术、项目管理等。


1997年起,中国译协设立“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项目,21年间,总计举办了22期培训,共有6000多人次的高等院校翻译和外语教师参加。 积极探索、研究和解决翻译人才评价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完善翻译人才评价制度,是为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遴选更多优秀翻译人才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的翻译人才评价工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和全国翻译系列职称评审工作。



翻译资格考试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也是我国翻译人才评价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的过程。2003年首次推出英语试点考试,如今翻译资格考试已经具有7个语种、3个级别、2个类别共43种考试,初步建立了一套新的社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国家翻译人才评价体系。截至2018年上半年,考试累计报名逾82万人次,有近11.2万人次获得翻译资格证书。


翻译职称评审是翻译人才评价体系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资格考试的推出,使其所涉及的七个语种与翻译职称评审实现了衔接,推动翻译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国家人社部针对翻译资格考试的七个语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政策。


通过考试遴选和职称评审,优秀翻译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加快发展


现代语言服务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驱动,以传统翻译业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业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语言服务行业正在逐步告别传统增长模式,创新驱动将成为发展的动力之源,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为语言服务业带来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新的语言技术革命浪潮已经来临,技术创新将重塑语言服务产业链结构和增长模式,翻译行业生产力不断提升,智能化、语境化、可视化、集成化、网络协作化等特征越来越明显。


改革开放初期,计算机在我国尚未普及,翻译技术在行业的应用也并不广泛。70年代末至80年代,翻译记忆的概念在国际上逐步确立,并有个别机器辅助工具开始用于商业翻译,但是在国内翻译行业还鲜为人知。


90年代开始,随着语言服务业初步发展,业务领域逐渐增多,翻译技术和相关的翻译工具也逐步发展起来。


1992年,德国塔多思公司发布了第一套商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Trados,标志着商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面世。1999年,第一款国产CAT工具雅信CAT面世,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辅助翻译技术已经走向商业应用。


此后,国内不少企业也陆续推出辅助翻译系统,其种类日趋丰富、功能也日渐完善。



近十年来,翻译技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翻译技术发展,开始出现以机器翻译为主、结合CAT术语管理技术的人机交互翻译技术。


国内云翻译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翻译平台和各类型的语言服务技术工具,包括机器翻译、质量保证、语音识别、术语管理等等,未来翻译技术将在语言服务行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极大提升语言服务企业的工作效率。


根据调研结果,语言服务需求方在处理日常语言服务类事务时,比较广泛地使用翻译技术,近九成的语言服务需求方均有使用不同类别的翻译技术工具。排名前三的翻译技术使用率均高于四成,依次为:


1)计算机辅助翻译(55.4%);2)翻译质量保证工具(44.6%);3)搜索引擎和桌面搜索(44.2%)。

在翻译工具或翻译平台的自主研发方面,四成(44.3%)的语言服务企业具有自主研发经验。在有自主研发翻译工具或平台经验的语言服务企业中,七成(72.5%)的语言服务企业进行了行业垂直语料积累。


以国际视野开展笔译服务行业认证工作,创新协会标准化建设。2018年,协会依托已发布的标准、行业规范,与专业认证机构共同制定了《笔译服务认证规范》,并据此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翻译及语言服务企业实施认证工作。 这是中国翻译协会推动实施翻译行业规划与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来,标准应用与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是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规范与管理的历史性突破,是行业成熟进步的重要体现。


笔译服务企业认证填补了我国认证领域的空白,实现了协会标准化建设的重大跨越,必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翻译服务市场,完善我国服务认证制度,稳步推进国际互认,进而提高我国在制定语言服务认证认可国际规则方面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此外,协会进一步完善了语言服务行业诚信和会员法律咨询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发挥中国译协在翻译行业的专业引领作用。


语言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语言服务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巨大挑战。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和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关系到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语言服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的语言服务能力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


1.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加强。作为典型的现代服务业,语言服务产业本身是一个微利行业,如果没有相关扶持政策,很难做大做强、快速发展。


2.行业定位不明确,相关政策与发展环境欠缺,行业的战略性作用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3.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语言服务市场供需脱节。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语言服务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欠缺。翻译专业学生垂直行业知识匮乏,对语言服务行业了解不足,实践能力不强。


4.行业规范和标准尚未形成体系,行业组织发展还不够健全,行业顶层设计缺乏明确方向。


5.创新投入不够,行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后劲。


语言服务发展的前瞻和思考

中国语言服务业应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提升语言服务行业的战略性地位,加强顶层设计


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为目标,坚持语言服务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全面对外开放、建设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语言强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坚持语言服务为国家对外交流工作大局服务、为行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促进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引领语言服务行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行业顶层设计,推动语言服务立法,加强语言服务行业研究和智库建设,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对策和建议。


推动学科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推动语言服务相关学科的建设。理清培养思路,完善培养方案。培养语言服务人才需要坚持以国家、社会、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培养单一的语言翻译人才转移到培养语言服务人才上来,从培养学术理论人才转移到培养实践性和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上来。


加强实践型和专业化语言服务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从高校引进人才,还要积极从行业中引进人才,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和企业项目实践。充分重视和培养好一批实践型、复合型、专业化语言服务师资队伍。


加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战略。调整当前单一的口笔译人才培养方式,在重视和保持口笔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重视翻译管理和语言技术人才培养,鼓励政策向多元化、多学科生源倾斜。重视“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


创新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是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贯彻和落实政产学研协同培养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提供政策和环境、高校和企业深度持续合作的新机制。研究界应总结各种有效的合作方式,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完善语言服务人才评价制度。进一步提升翻译资格考试在用人单位的影响力。加强考试的国际互认工作。强化对非通用语种的人才评价。


完善高端翻译人才培养规划,切实发挥在高端翻译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继续推进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结合。


不断加强行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加强对语言服务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在产业中的驱动作用。通过各种政策、资金支持,加强语言服务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大对语言技术研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实现语言技术和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推动语言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尤其是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投入,让中国企业能够自主研发适应新时代翻译需求和契合大数据时代背景的翻译技术。


同时,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强各高校的翻译技术学科及师资建设,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技术课程体系。


坚持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推进信息技术在语言服务创新中的作用。积极拓展语言服务的新领域、新模式和新供给。比如,发展多语言技术;打造新业态、生成新的产业链;加强语料库建设、AI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等等。


加强行业规范,促进行业标准化建设


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语言服务标准化体系。这几年,中国译协在语言服务标准、语言服务质量标准、语言服务价格标准、语言服务企业认证等方面作了大量努力,但目前缺乏行业准入标准、从业人员认证及分级标准、新型产业模式和类型规范等,语言服务标准化尚未形成体系。这要求我们加强语言服务标准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同国际行业标准接轨。


健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语言服务行业诚信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包括:制定和实施行业职业道德标准,逐步完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加强维权投诉曝光预警机制,大力推广面向全行业的诚信信息平台,推动语言服务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定期表彰符合行业规范和标准的机构及个人;积极完善语言服务行业认证体系,继续推动企业开展语言服务认证工作,加强服务方面的标准认证,规范语言服务市场。


2019年,我国将迎来建国70周年。伴随共和国70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翻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正处在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关键时期。


语言服务行业应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以改革促进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积极为国家经济文化等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