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扎根国内(1862-1960)。瑞银集团是1997年底瑞士联合银行(UBS)和瑞士银行公司(SBC)合并而成的。瑞士联合银行1912年诞生,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至1862年温特图尔银行,为州立银行;1897年瑞士银行公司诞生,其前身可追溯到1872年成立的巴斯勒银行。两家银行经过300多次并购重组,成为瑞士国内屈指可数的大银行。瑞士自1815年至今保持中立地位,1934年实施银行保密法,银行业成为富豪保险箱。
1.2财务透析:资产缩表,盈利趋稳
2)盈利趋稳。1998-2018年,瑞银集团营业收入从162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242亿,年化增长2%;净利润从22亿美元提高至45亿,年化增长3.8%;2008年前净利润率维持在20%-30%区间,尽管2008年巨亏200亿美元,创下历史最大亏损,但经过业务调整,净利润率恢复到10%-20%区间,2018年获得19%的净利润,ROA为0.5%,ROE为8.5%。
1.3 业务架构:财富管理为主,投行和资管为辅
业务结构呈现轻型化趋势:
从收益结构看,瑞银收入以中间业务收益(手续费)为主,息差、利差为辅。瑞银收益结构分为利息收益、投资收益和中间业务收益。一是利息收益占20%,来自于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投行的融资融券和回购协议、自持投资产品的利息和分红收益,这类业务对资产和负债运作要求高,属于重资产业务,2003年占比最高时达到37%,2014年瑞士开始推行负利率,利息收益占比从23%下滑到2018年20%左右。二是投资收益占20%,也称作交易性收益,来自投行和自营部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收益或亏损,这类收益受市场波动影响大,2018年约占20%份额。三是中间业务收益占60%,指手续费和佣金,来自投行部门的承做业务、经纪业务,资管部门的投资管理服务,财富管理部门的组合管理和咨询服务。这类业务近7年以来稳定在56%-60%份额。
2 瑞银护城河
资管规模排名第3,私人银行细分领域第1。截至2019年6月,全球前10大资管机构AUM近32亿美元,前两名分别为贝莱德(6.7万亿美元)、先锋(5.6万亿美元),瑞银排名第3。贝莱德、先锋等公募基金属于“代人理财”的资管机构,以投资增值为导向,目标单一,可服务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这也是资管规模更容易做大的原因。而以瑞银为代表的银行系财富管理机构,“受人之托”,服务于个人的财富管理需求,目标涵盖财富传承、保值增值、避税等,资金体量上略逊于公募机构。在财富管理细分领域,根据Scorpio Partnership私人银行排名,2018年瑞银排名第1。
2.1.2 布局最广:占领美国和中国财富市场高地
从存量可投资金规模来看,美洲一直是瑞银财富管理的第一大来源地,占比从2012年51%增长至2018年53%,亚洲占比仅16%,但增幅较大,同期份额从12%增至16%。从增量可投资金来看,亚洲增长强劲,新流入可投资产中亚洲占比从2012年39%快速提升至2018年65%,同期美洲市场从45%萎缩至-15%。
瑞银在中国布局,抢占各个市场。早在1964年,瑞银在香港开设办事处,1985年进入大陆,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目前,瑞银依托瑞银证券、瑞士银行、国投瑞银、瑞银环球资管、瑞银资管(上海)五大主体,开展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三大业务,相继取得QFII、RQFII、QDLP、PFM等一系列资格和牌照。
2.1.3 业态最全: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一是客户和渠道方面,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个人客户达到财富管理门槛,可推荐到财富管理部门。公司客户可推荐至投行和资管部门,挖掘企业融资、养老金管理需求。
2.2.2 银行之基:保密制度
货币币值稳定且可自由兑换。长期以来,瑞士央行坚持金本位制,发行瑞郎有40%黄金背书直到2000年才取消,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抛弃金本位制的国家,为保持币值坚挺提供有力支持。而且瑞郎可自由兑换,使其避险作用突出,并获得较高国际地位。
超高净值客户存量资产占比五成,增量资产占比九成。存量可投资产上,瑞银超高净值客户可投资产从2014年0.87万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1.13万亿,年化增速达6.5%,占全部可投资产比例从43%上升至50%。从地区来看,北美以外地区超高净值客户资产占可投资产比重57%,略高于北美地区44%。新增资产上,超高净值客户贡献了高达93%的增量资产。
2.3.2 产品:主推委托类和融资类产品,收入多元化
借贷类服务渗透,提高服务附加值。瑞银财富管理依托与银行和投行的紧密关系,挖掘客户借贷需求,提供抵押、质押、保证融资服务。2014-2018年财富管理部门借贷合同金额从1570亿美元上升到1747亿美元,渗透率为7.7%左右。从抵押品种看,证券资产、住宅不动产分别占53%、30%,证券资产中96%被评为投资级,平均久期在3-6个月,有效保证贷款质量。
委托类服务和借贷融资服务带来丰厚手续费和利息收入,瑞银财富管理收入三足鼎立。瑞银财富管理部门业务收入分为三种,资产管理收入、交易性收入和利息收入。1)资产管理收入占比高达57%。大部分来源于委托类服务,按照管理资产的总规模收费,例如组合管理费、账户保管费,此类业务收入稳定,不会随着市场行情大幅波动,已经成为财富管理第一大业务,2012-2017年从7.1万亿美元稳步上升到9.6万亿美元,占比从50%上升至57%。2)交易性收入下降至17%。此类业务来源于非委托类服务,基于交易量收费,例如经纪佣金和信用支付收费,容易受市场交易活跃度影响,其份额从28%下降至17%,7年内下滑了9个百分点。3)利息收入占25%。此类业务来源借贷类服务,近7年来从21%小幅提升至25%。
2.3.3 管理:精简前线团队,服务流程设计以客户为中心
服务流程设计清晰,分工明确,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瑞银财富管理部下设三个部门,协同作战。1)首席投资办公室(CIO)负责提供投资建议,拥有近200名投资专家,24小时跟踪并提供关键领域投资建议,形成UBS观点,确保瑞银对外发布观点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并成为瑞银各个部门资产配置决策的重要依据。2)客户策略办公室(CSO)对客户需求、行为和偏好深入分析,制定符合各类客户需求的产品组合。3)投资方案平台(IPS)负责制定并执行具体投资方案。三大部门协同配合,理财顾问充分了解客户需求,CIO给出大类资产配置框架,结合CSO客户行为和风险偏好分析,IPS提供投资方案,形成投资组合。
数字化转型搁浅,从智能投顾赛道退出。瑞银2016年涉足智能投顾领域,投资10亿美元研发SmartWealth平台,一是客户下沉,起投门槛定为1.5万英镑,大大低于传统财富管理,二是自动化管理,平台根据客户财务状况、风险偏好、理财目标等定制投资策略,三是服务流程便利,客户只需线上注册,既可享受由瑞银提供的投资模型建议。但两年来,智能投顾运行并不理想:一是战略定位不符,瑞银擅长通过知名品牌和悠久历史获取客户信任,给高端客户提供尊贵服务,而门槛大幅降低后,与瑞银长期以来维护的高端战略不符。二是成本效益不匹配,一方面,客户人数增加后瑞银需配备更多人手,另一方面瑞银对客户收取较高管理费,约1.95%,高于其他智能投顾平台,竞争力较低。2018年瑞银决定退出,转而与第三方软件商Broadridge合作开发财富管理平台,数字化转型暂时搁浅。
3 启示:中国如何培养财富管理巨头
财富管理是国家高端服务业发展方向,是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的突破口,是金融开放后各路金融机构兵家必争之地。一个成熟健康的财富管理行业可以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承担社会和居民财富蓄水池作用。
3.1 国家如何营造健全财富管理体系
从瑞银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成熟的财富管理是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对资金、制度和市场均提出较高要求。一是资金层面。社会财富总量积累以及部分高净值人群崛起,给财富管理带来活水之源,这也是瑞银大力开拓美国和中国两大市场的原因。二是制度层面。尽管瑞士人均GDP已经达到8.3万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但国内市场狭小,只能依靠具有竞争力的制度吸引全球富豪,因此集政治中立、银行保密、避税天堂、币值稳定、汇兑自由于一身,迎合富豪对安全性、低税率的需求。三是市场因素。金融危机后,大量经济体实施负利率政策,倒逼投资者涌向更多元、更复杂的金融需求和产品,哪个经济体能提供公开透明、有效配置资源的金融市场、丰富产品供给,就能吸引到可观财富,瑞银基于此布局全球资本市场。
综合来看,各经济体培育财富管理行业的路径不同。1)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型经济体,在社会财富创造、制度优化、市场发达程度等方面做的都很出色,培育出数量最多的财富管理行业龙头,如美林、贝莱德等。2)以瑞士为代表的小型经济体,自身体量小,难以靠自身财富和市场撬动巨大需求,因此实施更具竞争力的制度政策,举全国之力实现避税、离岸、监管等便利措施,但容易受到外部冲击,例如美国对瑞士包庇逃税漏税行为进行打击,瑞士也不得不放弃银行保密传统。反观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财富管理发展尚在起步期。
一是财富管理初具规模。贝恩、招行联合发布《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估计2018年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90万亿人民币,2008-2018年化增速高达17%,随着居民财富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财富管理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是财富管理相关制度尚不完善。瑞银清晰定位为财富管理机构,但我国尚未形成成熟财富管理业态。银行一家独大,信托、券商、基金、第三方机构各分一杯羹,充当影子银行和通道;分业监管下各类机构监管规则不同,制度套利和监管空白并存,财富管理发展受限。
三是市场尚不健全,产品供给匮乏。一方面,居民财富仍高度聚集在不动产、银行存款领域。根据广发银行《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我国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高达77.7%,金融资产占比仅为11.8%;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比高达42.9%,理财产品占比13.4%,股票、债券、基金等风险资产占比仅为12%。另一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健全,金融产品供给匮乏。结构性产品、衍生金融产品、全权委托账户等产品和服务发展相对滞后,难以给财富管理提供灵活多样的配置选择。
建议:一是国家重视财富管理重要作用,出台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可试点在试验区或离岸市场创造税收、汇兑便利。二是监管机构以功能监管为原则,对不同类型、所有制、内外资机构给予公平准入机会,统一针对财富管理的业务规则。三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产品体系,去杠杆、打破刚兑、禁止通道、减少嵌套的大方向是对的,但需要“开前门堵偏门”,让居民财富找到保值增值新途径。
3.2 机构如何发展成为优秀资管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