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银行开户名全称(银行开户名全称是什么)

陈佾生‖我的处女作,在1987年(讲述/散文)

2021-08-23 中山日报


稿费汇款单



究竟是哪两篇稿子的稿费,现在已无从记起,但这张汇款单却勾起了我对那段追求“文学梦”的青葱岁月的回忆。


198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那时我正读中学、大学,正是燃放青春、追寻梦想的芳华岁月。喜欢文学的我,对文坛上众多光芒四射的名字——顾城、海子、舒婷、张贤亮、贾平凹、莫言、路遥……心驰神往,顶礼膜拜,如饥似渴地阅读他们的作品,盼望有朝一日也能象他们一样登上神圣的文坛,成为受人追捧的诗人作家。


后来,我也曾有模有样地拿起笔来尝试写作并积极向报纸杂志投稿。我的“处女作”是散文诗《妈妈在绣花(外一章)》,发于1987年6月18日《汕头日报》“韩江水”副刊上,此后断断续续在《汕头日报》《潮声》《汕头教育》等报刊发了些豆腐块,在追求“文学梦”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走过一段路程。


每当有习作发表,必有稿费收入,十多块,几十块,虽然钱不多,却也是对自己挥洒辛勤汗水的回报。收到稿费,喜不自胜,也曾引以为荣。



写作——投稿——等待作品变成铅字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三部曲”,当然,看到自己的“大名”登上报刊和收到汇款单的两个瞬间,都是最让我激动的“高光”时刻!


我曾是《潮州日报》的通讯员,那些日子,除了文学作品,我经常在该报发些新闻和通讯稿件,稿费收入更为“丰盈”。后来一段时间,因为学校对在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采取奖励措施,更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我收取稿费汇款单就更勤了——写作,让我的业余生活充实而快乐。


话说回来,随着写作的深入,我的“短板”越来越明显——先天“天分”不足,后天“营养”不良,注定难成大器。好在,我有自知之明——这辈子成不了“家”,出不了“名”,也绝无靠写作发财之能;写作,自娱自乐外,若还能娱人,此愿足矣。


写作,特别是文学创作,从来就是一条艰辛、艰涩之路,成名者有之,发财很难——当然,也有写畅销书或创作影视作品的作家赚个满盆满钵,成为极少数的作家富豪——路遥的创作历程就是最好的证明。


路遥出名之前,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投稿一次,被退回一次,搞得他灰心丧气,准备把小说稿付诸一炬。绝望之余,抱着最后一试的心态,路遥把它投给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文学杂志《当代》,幸得主编秦兆阳先生慧眼识珠,不但随即安排发表,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后来,《惊心动魄的一幕》不仅夺得《当代》年度文学奖荣誉,而且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但获奖没有让路遥一夜暴富,甚至《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三万元都没有让他摆脱经济上的窘境——此前日常开销已严重透支,落得连前往领奖的路费都要其弟代借。路遥曾深有感触地说:“靠写小说挣稿费赚钱,就和靠卖血赚钱一样。”一语道出了作家“光环”以外的酸楚和无奈。


潮籍著名文化学者陈平原教授说:“吟诗真正的意义在于生活,生活在吟诗的过程中得以充实,这样的文学就值得你纪念。”我的理解,陈教授所说的“这样的文学”,当然包括“吟诗”以外的其他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如此说来,文学创作就是一种能让人的生活“得以充实”的“值得纪念”的活动,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意义。


况且,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若能因文学创作为自己的语文教学带来点滴裨益,何乐而不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