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北京民族文化宫苏文(北京民族文化宫馆长)

——“最葫芦”走进傣族


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曲阜师范大学扈鲁教授积极承担文化使命,在其领衔编纂《葫芦艺术丛书》的过程中,记录了我国各民族异彩纷呈的葫芦文化,并策划了五十六个民族用葫芦祝福伟大祖国的活动。五十六个民族先后接力,各民族儿女身着特色民族服饰,手持带有民族元素的彩绘葫芦共同为祖国喝彩,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奋进,亲如一家,共奔美好未来的动人画卷。今天,让我们跟随扈鲁教授的脚步,走进傣族,看一看他们与葫芦的故事。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


2021年2月1日、4月18日,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李剑锋继分两次为《葫芦艺术丛书》“福禄万象——民族葫芦彩绘艺术”一卷采集了珍贵的傣族图像。李剑锋馆长深入到景迈山古茶林的傣族村寨帮改,进行葫芦与傣家人的主题拍摄。


第一次拍摄时,选择了一户传统傣族民居作为背景。地处西双版纳的傣族建筑因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科技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民居以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为主。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2米多,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屋顶。这种干栏式竹楼的妙处是下可避湿,上可避热,同时还能避免虫兽的侵袭。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而且建筑材料来源方便,就地取材,十分经济。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傣家的民居建筑用料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了传统的屋帽的外形。



三位傣族姑娘手捧葫芦合影


图中三位傣族姑娘笑容明媚,身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她们将葫芦托举于左肩,葫芦的色彩与服饰的色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姑娘背后是景迈山古茶林,这里的傣族人就生活在古茶林里,以茶为生,茶业经济是他们的支柱产业。


葫芦上的彩绘内容均是根据傣族民族特色进行创作,图腾符号具有浓郁的傣族风韵。傣族的艺术作品多以动植物为题材,葫芦彩绘亦是如此。站在中间的傣族姑娘手捧的葫芦上绘制的是用傣族文字和汉族文字共同书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傣族群众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傣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傣族姑娘手捧葫芦


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之美称。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泼水节一般是三天,前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图中女子所持的葫芦上所绘的便是傣族青年身着民族服饰、挂着象脚鼓载歌载舞,互相泼水,互相道祝福欢度泼水节的热闹场景。



傣族人展示葫芦细节


长者手中这只葫芦上绘制的内容由几何图案、孔雀图案和文字组成。每一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特殊的含义。红、绿两种颜色代表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文字内容是用傣族文字和汉族文字书写的,其含义是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傣族姑娘手捧葫芦合影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四月份,李馆长又深入傣族村进行了第二次拍摄。四月的西南大地,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气候宜人。傣族女子手持长柄葫芦,站在繁花盛开的花丛中,笑语盈盈,婀娜多姿,花美,人美,葫芦更美。在一棵葱郁沧桑的古树前,傣族儿女身着民族特色服饰,手持画有本民族元素的精美葫芦。古老的大树仿佛见证着傣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而葫芦见证着不同文化的交流共生。



傣族姑娘与傣族青年手捧葫芦合影


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关于葫芦丝还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一个姑娘经常到街上卖葫芦,一个小伙子向姑娘买葫芦,因为姑娘漂亮,葫芦又好吃,小伙子便每天光顾,天长日久双方产生了爱情。有一次,小伙子要写情书向姑娘表白,就把买下来的葫芦凿了一个洞挂在房檐下晒干,准备把信装进葫芦里送给这个姑娘。葫芦晒干后,风吹来就会发出“嗡——嗡——嗡”的响声,小伙子把这个干葫芦拿在手里,用嘴往洞口吹一次,同样发出 “嗡——嗡”的响声,小伙子非常高兴,跑去告诉那姑娘。于是一对情人一起把那个干葫芦做成了乐器,从此就有了葫芦丝。


葫芦丝的构造很特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既天然葫芦、竹管和铜质簧片,所以在选择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都要加以认真筛选。葫芦的选择:要选择成熟的葫芦、颜色发黄、皮厚结实;竹管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音色的好坏。一支好的葫芦丝首先竹质应该细密老成,相对来讲有一定的重量,过轻了则不妥;簧片的选择尤为重要,簧片的好坏应有一定的技术标准、震动频率、抗疲劳能力等,这些指标受条件所限都无法加以验证,只能通过试奏感觉簧片震动与竹管耦合发出的声音好坏来加以选择。


傣族小伙常吹葫芦丝寻找情人,傣家老人常说:“葫芦丛虽小,但它可以搭桥。”每当明月高悬、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瑞丽江和大盈江畔,常常从傣家的竹楼旁,飘出一阵阵音响纤细秀丽、柔美甜润、曲调委婉动听的乐声,这是年轻小伙子们在邀请心爱的姑娘出来谈情。


葫芦丝亦是傣族古老民族乐器,扈鲁教授自2007年就与葫芦丝结下了不解之缘。2007年12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涛先生,陪同美国民俗学会会长比尔·艾伟先生,到曲阜师范大学“葫芦画社”参观,随后他们又赴云南昆明、丽江考察。在丽江,叶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只大型“葫芦丝”乐器,他毫不犹豫将其买下,直接寄给了曲阜师大扈鲁,以表示其对扈鲁教授推动葫芦文化研究的支持。


2013年8月,扈鲁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葫芦岛国际葫芦文化节,期间他收藏了一件持大葫芦丝,这个葫芦丝成为“葫芦画社”珍藏的重要葫芦乐器之一。


2016年5月,扈鲁赴四川考察葫芦文化,在宜宾竹海收藏了30余把具有异域风情的葫芦丝。


2018年7月、2019年10月,扈鲁策划导演了“从葫芦里流淌出的乐舞”葫芦艺术主题音乐会,他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包括“葫芦丝”在内的葫芦乐器搬上了舞台,让葫芦发声、让葫芦动了起来,这样专场大规模集中呈现在舞台上,并现场向全球直播,在海内外尚数首次。主题活动引起了业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傣族一家人与葫芦合影


图片中其乐融融的傣族一家人,既有饱经风霜的长者,也有活力洋溢的年轻人。这一家人,是幸福傣族人民的一个写照,亦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掠影,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了傣族文化的延续,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绵长,见证了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葫芦崇拜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在神话故事中亦可寻得踪迹,打开傣族的创世神话,会发现葫芦在傣族先民心中有极其特殊的功用,占据重要地位。傣族人民相信,人是从葫芦中来的,葫芦既是人类始祖,又是洪水泛滥时人类的避水工具,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亦来自葫芦。傣族人民的葫芦崇拜从《葫芦人》《葫芦生蛋》《葫芦传人种》等人类起源神话中可见一斑。


葫芦在傣族传统文化中也有应用,用葫芦滴水是傣族的民间传统文化,是傣族崇拜葫芦的具体表现。佛寺里的佛爷一手持禅杖插入地里,一手持扇遮面,滴水者手持专门用于滴水的葫芦,葫芦里盛有取自自家的清水,在佛爷通经的同时将芦里的水慢慢地滴在禅杖插入的地方,而滴水的目的正是祈福或消灾。


拍摄:李剑锋


彩绘:何天然 刘悦玄 赵浩宇 赵露露


整理:樊苏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