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浙江省温岭市工商局(浙江省工商局电话)


打破体制禁区,成立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宝利特的故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1983年1月15日,在温岭牧屿,一家由几个农民以“打硬股”形式合伙创办的企业电话——温岭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领到了由当时的温岭县工商局核发的“社员联营集体”营业工商局执照。


“社员联营集体”的说法,在全国是第一次;牧南工艺美术厂在工商局报上正式“户口”,成为“合法”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全国也是第一家。


此举非凡的意义在于,它率先大胆打破体制禁区,确认企业的性质为股份合作制,这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董事长陈华根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最初其实是想要去申请一顶“红帽子”,成为集体企业,避免私人办厂被“割尾巴”的危险。


没想到,管工商企业登记的干部陈心鹤的思想比陈华根等人还要开放。他说:“国家鼓励创办私营企业是大势所趋,我干脆给你们登记成联户、合伙企业。”


1982年12月18日,温岭企管局为他们颁发了【1982】第74号文件工商局,文件中明确地写着同意建办企业,“企业性质属社员联营(集体)”。1983年1月15日,凭着这张批文,温岭县工商局在尚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大胆突破工商登记上的禁区,率先为当时的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核发了“社员联营集体”营业执照,企业性质被定为“自主生产、几个合伙、自负盈亏、联劳建办”。


那时,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本营业执照后来竟成为全国第一本有据可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营业执照。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陈华根说,当初登记时只是因为这样可以有自主温岭市权,少一些麻烦,没想到,股份合作有这么大的发展活力。渐渐地,宝利特从当初生产板刷鞋楦的小作坊成为今天温岭鞋业的龙头企业。


紧跟改革浪潮,走出国门扩大版图


如今,继承父业的集团总裁陈敏智这一代人,利用现代企业制度,紧抓改革机遇,将企业越做越大,走出国门,在国外市场上不断地拓展版图。


“在宝利特还是温岭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时,产品是很杂的,后来开始生产布鞋,再后来转到港式凉鞋,什么产品有市场就做什么。”陈敏智说,直到1987年,牧南工艺美术厂改名为温岭县第二鞋帽厂之后,才渐渐改变了销售方向,销售对象从各地的供销社转向了各类批发市场。


“那时候,各地的批发市场很多,尤其是北方,需求量很大。当时,国内资源相对匮乏,我们的生意好得不得了。”陈敏智说,“当时生意好到什么程度?厂门口要排队才能进来,排队的号码一转手就能卖到50元钱,当时的50元可能和温岭市现在的5000元差不多。”


在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后,1992年,公司又改名为台州达利宝鞋业有限公司。1994年,公司迎来了重大的发展契机。买地、建电话厂房,正儿八经地从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生产,同时,公司名字正式改为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


1995年,响应政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号召,宝利特开始尝试做外销,“我们的外销之路是从参加广交会开始的,后来又参加国外各类专业展会,慢慢地将产品推了出去。”


为了达到国外市场的要求,1999年,宝利特引进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2000年,再次兴办工厂,从台湾引进管理团队,引进先进的冷粘鞋流水线……宝利特几乎每年都有新动作。200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浙江宝利特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宝利特正式更名为宝利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沿用至今。


陈敏智告诉记者,宝利特走的每一步,都在紧跟改革的步伐。“在政府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时,我们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企业的发展速度一下子就提升了,工人数量从原来的几百人,到后来八九百人,再到6000多人,一年生产的鞋子数量有1750万双。”他说,那时候,宝利特的客户也多,有好几百人,生产的产品很杂,高端、中端、低端,什么档次的产品都做。


调整产品方向,开发高端市场


这样的接单方式,一直延续到了2015年。


“在2015年以前,我们一直是走量的,没有细分市场。后来,我们发现,企业每年生产那么多的鞋子,却未见得赚了多少钱,加上招工越来越难,很多海外市场也不是很稳定,货款风险大,这时,公司领导层就开始考虑对客户结构和市场进行一次梳理。”高莹是宝利特鞋业开发中心经理,在陈敏智等新一代企业领导对企业发展有了更新的理解后,她目睹着宝利特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宝利特从2015年开始重点开拓欧美市场和日本市场。”高莹在这家企业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时间,在她看来,相比以前,如今欧美线和日本线的客户对宝利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质量上,从材料到半成品到成品,统统都要检测,鞋跟高度、鞋子宽度、针距多少,都要用尺子一一测量,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高莹说,一开始进入这些市场是很痛苦的,就拿欧美线来说,当时他们的订单基本都在台湾企业手里,宝利特想要在他们那抢占份额,就必须自我提高,来达到欧美客户的要求。“生产习惯要一一改变,他们完全是用数据说话的。以前,我们生产时觉得差不多了的,在他们这里都不行,他们没有‘差不多’‘大概’这类的说法。这也要求我们,要把每一个产品的细节都体现在数据里。”


高莹说,和欧美线客户的合作中,从产品的开发到投产,从试版样到确认样、广告样等各种样品,他们要检验七八次,不断磨合,精细到千分尺才算通过,甚至来拿鞋子时,里面看不到的东西都要剪开来检验。


“而日本线的要求,比欧美线还要高一点。比如,在鞋子外观设计上、消费者感受上,他们都会关注。”高莹说,客户对产品提出了高要求,宝利特不得不在开发设计环节上也进行了提升。“以前,我们的设计师就好比手工艺人,个人喜好对版式的影响非常大,而现在更多的是追寻流行趋势,更精准地设计鞋样,毕竟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企业的竞争力要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比如,在前端开发过程中,设计师就要精细考虑开发设计效果和成本控制。”


通过对市场、对客户的调整,2015年以前,东南亚等市场占了宝利特30%~40%的订单量,但如今,市场重心已经转移,欧美市场和日本市场的订单量占了一半以上,非洲和东南亚的订单几乎都不做了。客户也从原来的100多人删选至30多人。以前,客户目录里,3万双以下的订单很多,现在基本看不到了。通过高端市场的开发,现在宝利特鞋子的出口量虽然减少了,销售额却在稳步增长。


宝利特新能源:追着阳光走,突围光伏寒冬


2006年,对于宝利特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一年,宝利特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启动了光伏发电项目,成立了浙江宝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公司直接以股份制的形式注册,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陈敏智说,而事实证明,这种迎合历史发展的创新终将超越传统,到去年年底,宝利特新能源的销售额已经超越了鞋业。“新能源的销售额已经达到4亿元左右,鞋业是3.9亿元。”


记者了解到,宝利特是国内较早一批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之一,当时正好碰到了光伏行业产能需求爆发期。


那时候国外市场很好,欧洲很多国家在发展光伏屋顶,对于光伏产品的补贴非常高,所以宝利特70%的产品都销往欧洲。


不只是宝利特,那几年,国内迅猛发展的光伏企业主要的目标市场都在欧美。但是,就是因为市场过于集中,造成了之后企业遭遇欧盟“双反”政策而措手不及,狼狈后退。


浙江宝利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东说,之后,宝利特意识到“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兴市场。“如今,宝利特新能源把南美、中东、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市场都逐渐发展了起来,合作对象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浙江省”


关于光伏行业的未来,赵东认为,光伏行业之所以进入“寒冬”,主要是因为国内产能过剩和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代表产品需求有所下降。事实上,近几年,国家浙江省一直在扶持新能源行业,新能源基地和园区都在不断建设中,市场对光伏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近几年,宝利特就通过建设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方式,把一部分市场转回到了国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