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桐庐代理记账的费用一般是多少(小规模代理记账每月多少钱)


桐庐产茶,蜚声久远,是中华茶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桐君山便是名茶的产地,曾流传着“桐君云山探雀舌,富春碧水煮龙团,君山凝成云雾质,仙庐飘出万里香”之联语。唐朝时,浙江茶叶已具相当规模,桐庐也成为江南茶叶贸易的一个重要集散地。至宋朝桐庐茶愈发昌盛,宋代著名诗人范仲淹《潇洒桐庐郡》曰:“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盛赞了古时桐庐的好山、好水、好茶。


一瓢细酌邀桐君——饮茶的源起


“东山出了一桩怪事,你知道吗?”


“啥事?”


“你没看到啊,东山冒烟啦!”


“走,我们去看看”……


当时的桐庐还是个小村小规模落,那时的桐君山更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野山,江上没有桥,山上树林茂密,空无一人。西面过来的分水江与西南向东北而去的富春江就在山脚下交汇在一起,双流相激,波涛乱涌。


小村的两位年轻人申君和屠君趁江流平缓之时,结伴泅渡过去了。山上没有路,两人往冒烟处寻去,渐渐地,发现了人的脚印,在一株桐树的浓荫之下,竟然有一座简陋的茅屋。申君忽然嗅到一股夹杂着一种清香味儿的烟气,闻香寻去,竟在离茅庐不远处的一块岩石后面,看到一名童子蹲在地上煮东西。原来这就是所谓东山冒烟的缘由!


申君和屠君向小童子讨水喝,小童就把陶釜里的绿色汤汁用竹勺舀在木碗里给他俩喝。两人面面相觑,不敢喝,但挡不住口渴还是是啜了一小口,好苦,差一点把这汤倒了。但奇妙的是,这味道初始极苦,转眼之间却苦尽甘来,唇齿咽喉之间妙不可言。


屠君问:“既然你师傅是采药的,可否讨一些药回去?”小童子问了他一些不适之状,取来一节竹管,也是一勺陶釜中的绿汤,捧给屠君。屠君和申君怪道,解渴用这汤,治病也用这汤?小童子笑,我看师傅听到你这种情况,也是用这汤药的。苦于两人是泅水过江,只得空手代理而归。


这天的晚饭,申君和屠君吃得狼吞虎咽,把他们的家人都看呆了,不知道他俩白天吃了喝了些什么,胃口如此之好。数日之后,申君和屠君划着筏子过江,又来到了东山。这次,师徒俩都在。申君和屠君问起师傅尊姓大名,他呵呵一笑,望了望参天高的桐树说:“山野之人哪有什么大名,不介意的话,就叫我‘桐君’吧。”


这以后桐君师徒和小渔村往来日多,渐渐地,渔村的人但凡有些头痛脑热的,都过来找桐君抓药。桐君见小渔村的人纯朴善良,而这里虫蝇甚多,温疫时发,也非常需要有人为他们治病解难,就一直住下了,再也没有离开过东山桐树下的这个家。


千百年来,桐君的故事在桐庐民间的口口相传中有了多个版本,文字典籍《费用桐君采药录》更是广为流传,唐代陆羽就在《茶经》中引用了《桐君采药录》的一段文字:“酉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著名诗人刘禹锡则有诗云:“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诗的意思是说,炎帝虽然发现了茶叶但他还不懂煎煮,桐君却开始煎煮品尝了。正是桐君老人把水与茶连在了一起,从此茶文化源远流长,如此说来,那桐君或许便是我国知茶懂茶的第一人吧。


算缗百万日不虚——茶少钱市的交易




饮茶在盛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茶风日盛,大凡交通沿线,茶摊、茶铺、茶栈、茶肆随处可见,不分道俗,投钱可饮,十记账分方便。于是,多少江南各地的茶则源源北上,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江南很多地方由此也出现了大茶商。


唐朝在桐庐设立茶叶专卖市场——榷茶场,作为茶的产地的桐庐因两江交汇的地理条件很快成为江南茶叶贸易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引得全国各地商贾,甚至连当时走天下的西域胡商也沿着丝绸之路前来贸易。


我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唐睦州分水人施肩吾是极为喜爱饮茶之人,他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在一次目睹了唐桐庐茶市的繁荣后,他有感而发写下《过桐庐场郑判官》,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热闹景象每月:


荣阳郑君游说余,偶因榷茗来桐庐。


幽奇山水引高步,暐煜风光费用随使车。


算緍百万日不虚,吏人业裏唯簿书。


眼前横製断犀剑,心中暗转灵蛇珠。


有时退公兼退食,一尊一般长在朱轩侧。


胡商大鼻左右趍,赵妾细眉前后直。


醉来引客上红楼,面前一道桐溪流。


登临山色在掌内,指点霞光随杖头。


东郭野人慵栉沐,使将破履升华屋。


数杯酩酊不得归,楼中便盖江云宿。


却被江郎湿我衣,赖君借我貂襜归。


眼前的茶叶市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生意极为火爆。施肩吾没想到在江南小县城居然见到了这么繁盛的“茶市”。他问郑判官每天市场里大概有多少的交易额,郑判官说道:“总在百万缗上下吧。”身旁一帮征税小吏都忙着翻阅簿册,验核钱款,或收钱,或记账,更有商人们“心中暗转灵蛇珠”地在茶叶交易过程中时不时讨价还价甚至尔虞我诈。


除此之外,更有意思的景象吸引了施肩吾,“胡商大鼻左右趋,赵妾细眉前后直”这些左顾右盼,忙来忙去的“大鼻子”,就是“胡商”,还带了不少的婢妾,可见他们不远万里来到桐庐买茶叶,确实赚了不少钱。


时至傍晚,郑判官带着施肩吾来到分水江边的一家酒楼,郑判官拉着他吃得高兴,两人喝得酩酊大醉,就在酒楼的“民宿”中歇息睡下了。由于和衣睡着,衣服被江风吹后,加上酒后出汗湿了,第二天就向判官借了件貂皮衣服穿回家了,好在施肩吾家住分水,要归还这贵重的衣饰也是很方便的。


斗茶富春江——品茶的雅趣


北宋年间,履任睦州知州的范仲淹见浙西桐庐、建德、淳安一带多为山丘,盛产茶叶,更是经常上山下乡,留意好茶。一次他来到桐庐,见好山好水,便挥毫泼墨写下《潇洒桐庐郡》,其中大赞:“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作为爱茶之人,斗茶更是他的一大爱好。


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看到已经修葺一新的严先生祠堂,他的心情非常好,步入祠堂参观,一路品评诗文,鉴赏匾联,兴致甚高。参观完有些口渴,他问同行的从事章岷附近有没有能够喝茶解渴的地方,章岷便带他到了不远处的严陵滩。滩上摆下了桌椅碗筷、纸笔伞扇、汤匙茶盏、炉炭炊具等物事,应有尽有。章岷说:“这严陵滩水是唐朝陆羽《茶经》品评最宜煮茶的名水之一,虽然排名不在前列,在陆羽眼中,它仅位列第十九,但也是天下不可多得的好水。范仲淹便道:“陆羽《茶经》说,睦州好茶‘生桐庐县山谷’。我看这分水天尊岩的茶,向为本州一境之冠,所以应该就是陆羽所说的那个睦州好茶吧。”


话已至此,好茶加好水,不来一番当下盛行的娱乐活动斗茶是不可能了。宋代盛行斗茶之风,斗茶,即各人拿出自己的茶叶,或煎煮,或浸泡,以茶叶之形状、色泽、味觉等加以品评,评出茶叶之优劣。


今日斗茶,严陵滩水和天尊岩茶是一样的,关键在于煎茶一般火候的拿捏桐庐、冲小规模水之势的把握、茶匙搅水的精到等方面,还有就是“斗茶诗”的水平。


范仲淹是兴之所到,而章岷却是有备而来,两人的斗茶势均力敌,难分高下。最后在“斗诗”环节上,章岷一首《斗茶歌》拔得头筹。范仲淹对他的《斗茶歌》赞许有加。临了,他重写了一首诗,题为《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这几句便是详细描写了斗茶的过程。煎茶用的是铜壶,汲取的是严陵滩一带江上最清冽的水。茶叶煎煮前先要用黄金制成的碾子研碎,煎煮好的茶叶汁水在碧玉杯中泛着绿涛,这是斗茶时的辨茶色。接下来的是辨茶味,绝佳的上品茶味,喝上去犹如醍醐灌顶,脑子一片清明。闻茶香,拿过碧玉瓯盏的茶盏,传来阵阵香味,如同香草兰芷。茶色、代理茶味、茶香都是斗茶的主要内容,其间的品第上下,来不得半点欺妄,那是有众多人看着的。


古往今来,文士聚会,茶可谓无处不在。人们以茶自省,以茶明志,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礼佛,以茶敬祖。虽说斗茶之风不复存在,然茶于无意之中,早已悄悄融入我们的精神领域,中国人以茶为友,习以为常。


家乡的茶馆——茶叶与生活

桐庐产茶,桐庐人也爱喝茶。过去农村乡间的道路上,每隔五至十里必有一个供行人小憩的路多少亭(凉亭),亭中都有茶桶义务供茶。在“情寓于朴”的山乡民间,家家都有一个火塘(火炉),上悬一把茶壶,入冬腊月,围坐在通红的炉火旁,一堂暖气、满屋飘香,沏茶谈笑,悠乐其间。


昔时,桐庐、分水因地处浙西要塞,沿江各埠船只穿梭,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由此引生的茶肆楼馆十分兴盛。


1907年叶浅予出生于县城太平桥叶家厅,他父亲在县城中心地带开了一家名叫“乾元慎”的南货店。叶浅予晚年在自传中回忆道:“乾元慎是这个交叉点的中心,东南两面临街,一般市民都称它为三角店,处于做买卖的有利地位。而其周围邻居主要是几家消费商店,至今还记得很清楚:直街南对面是一家三开间的大茶店……”


茶馆成了桐庐幼年叶浅予经常涉足的场所,在自家的店铺打烊之后,他会跟着父亲前往大茶店,与茶馆家的小女儿一同玩耍。他在给自传配的漫画上就生动形象地画了这个场景:小叶浅予提着灯笼向左走,其父亲则身子朝右向着写有“茶馆”招牌的大门走去,而脑袋则完全向后在招呼儿子。


据桐庐县志记载:解放前,在(县)城、窄溪、武盛镇皆有茶馆。1946年,有茶馆9家,其中在城镇3家,一杯香茗,视为消遣愉悦之所。


当时作为通衢之地的东门头,汇集了县城众多的茶店,成为了人们市井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店布局往往是店面临街,后门通江,在店堂内醒目的地方树立或悬挂一块写着的“高朋满座”的大字匾额。此即为旧日茶馆所专用的“青龙”招牌。在店堂内通常还会有一只硕大的煮水铜茶壶,一每月天到晚都冒着“吱吱”发响的热气,人们多是坐在方桌四周的长凳上,用盖碗慢悠悠的喝着茶。


旧时东门头一带最有名的茶馆就是人称张老大开设的张裕隆茶园。茶店内有茶桌近20张,雇佣了多名伙计,妻子是内掌柜,儿子当助理,生意兴隆发达。来茶楼的大多是船民、渔民、码头工人及各色工匠,也有行商、贩夫、挑户、水客等,他们或交流信息或捉对奕棋或洽谈生意,亦有为解决纠纷而上茶店来“吃品茶”的,一壶茶、一袋烟,在茶杯交错中,论古道今,各得其所。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古老的俗语,说是出了茶的地位。喝茶不仅遍及生活各个角落,更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生活少钱情趣。茶就这样以一种记账亲切、自然、拙朴的面貌融于桐庐人的生活之中,相伴数千年,默默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春江儿女。


本文部分资料由桐庐县茶文化研究会提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