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汽车税收政策 汽车税收政策2021是多少

作为“大件消费”,汽车“三包”政策一直受到不少人的重视,但如今也有不少的问题,例如“换车推车难”、“补偿不确定”、“未确定损耗参数”等,更不用说现版对于如今逐渐成气候的新能源汽车了。








所以,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发布了《家用汽车产品维修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下称《新三包》),该规定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原2012年12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50号发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也将同时废止。



所以问题来了,《新三包》相比现规定,又有什么改变呢?












在《新三包》中,三包凭证包括内容要求更广泛:




(一)发票期与交付期相分离


新规对包括内容进行了更新,销售者信息部分,除了此前的销售者名称、地址、右边、电话等销售网点信息,还需要加入开具购车发票时间以及交付时间,将三包时间控制得更准确,避免了早开发票导致了三包期缩短。




(二)主要零部件的种类


此次还加入了主要零部件的定义范畴,《新三包》要求在三包凭证中加入主要零部件、特殊零部件的种类范围,以及易损耗零部件的种类范围极其质量保证期。如此一来,就不会发现现在比较常见的“经营者耍赖皮”情况,消费者就可以自行判断这是否达到三包更换、退换标准。




(三)电车的容量衰退限制







针对如今市场占比逐渐提升的2021电动车(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动),《新三包》加入了保修期、三包有效期内的容量衰减限值。用一年续航减半,这样的事情就能达到解决了。











(一)存档不得低于6年


现规定只是规定了修理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修理记录存档制度,但没有时效性要求。新规则规定了修理记录保存期限不得低于6年,这能为消费者以后的维权提供有效证明。




(二)维修记录更健全


修理记录内容也更变得更“以消费者为中心”,此前主要以送修时间、行驶里程、检查结果、修理项目、所更换的零部件名称及编号、工时和工时费、托运费、提供备用车的信息或者交通费用补偿金额、交车时间、维修者和消费者签名或盖章等信息。如今则加入了消费者质量问题陈述,能让事情显得更清晰明了,不再是维修者的“一言堂”。












(一)三包期不变




新《三包》延续了此前的三包有效期以及保修期,即三包有效期不得低于2年或者行驶里程5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包修期不得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



(二)主要零部件更新,电车不再被忽视


在新规中,动力蓄电池、电动机等电动车重要零部件被重视起来,地位等同于发动机、变速箱,所以也可以享受如该两者般的三包以及包修。此外还针对动力蓄电池做出了规定,三包期内因质量问题发生动力蓄电池起火的,消费者可换车或退货。



(三)换车门槛更低


新规修改了三包有效期内的更换或退货门槛,显得更为严格,更为消费者着想。原规定为:



第二十一条 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的,或者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由销售者负责更换。



变更为:


第二十条(四) 因质量问题累计修理时间超过30汽车日,或者因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4次的。


税收政策

这5天以及1次的差异,足以见证对车企的越发严苛,更切实为消费者办实事。



(四)使用补偿系数下降


为了保证销售者的合法利益,原规定就有消费者所该指出的合理使用补偿费用,补偿费公式是为:



补偿费=【车价款(元)行驶里程(公里)/1000(公里)】n



其中n为补偿系数,原规定在0.5%-0.8%之间确定,并在三包凭证中明示。新规则对其进行了修改,即——使用补偿系数n不得高于0.5%。



换而言之,一辆10万元、行驶了一千公里的新车,若在原0.5-0.8%的使用补偿系数下,需要支付补偿费5000-8000元。在新规不高于0.5%的补偿系数下,消费者最多也只是需要支付5000元。



(五)退货退款,还需退相关费用!


现规定中,在三包有效期内,符合退货条件的,销售者应当自消费者要求退货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消费者出具退车证明,并负责为消费者按发票价格一次性退清货款。



在这里需要敲重点,是发票价格退清货款!








《新三包》则还规定了销售者在为消费者更换、退货过程中,需要赔偿以下损失:


(一)车辆登记费用;


(二)销售者收取的扣除相应折旧后的加装、装饰费用;


(三)销售者向消费者收取的相关服务费用。


相关税费、保险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新三包》的发布实施,对我们消费者而言是绝大的好处,与传统燃油车有巨大差异的电动车重要零部件被加入,条文细则也更为详细具体,能够更好地避免经营者的“耍多少赖皮”,消费者也更容易“懂法”,维护自身利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