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其他应付款和应付账款怎么合并(其他应付款和应付账款可以合并吗)

一提到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可能对大部分财务人员,尤其是初学者来说都是一项着实令人头疼的事情。


究其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实务中接触较少,一般的小会计不够资格接触。


另一方面,可能大家还停留在初学企业合并时,被知识支配的恐惧中,再加之遇到实务中眼花缭乱的股权架构……


何时才用到合并报表呢?


1.集团企业对外输出报表的时候会编制合并报表。


站在集团的角度来说,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是企业集团中的一份子,整个企业集团,需要对外报出唯一合并报表以供外部信息决策者使用,例如申请银行授信、企业发债、申请政府项目、财政补贴等事项。


2.企业发生资本市场并购后需要编制合并报表。


为了壮大自身业务实力,现代经济企业之间的并购交易愈发频繁。例如耳熟能详的联想收购IBM、吉利收购沃尔沃、滴滴并购快滴等案例。并购之后企业资产、利润规模都有大幅度增长,编制合并报表使其更真实地反映经济数据,这也是分析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基础。


3.月报或者年报审计需要编制合并报表


当你在公司财务岗位任职,平时月末,需要你编制合并报表以供内部经营决策分析使用;在年末公司财报审计时,也需要提前编制企业合并报表以供审计师作为未审数据参照使用,以就其中的合并处理事项及时沟通。


为什么要学习企业合并呢?


首先,它属于实务中的“高端”技能,财务人员知识进阶的“必修课”!


其次,掌握企业合并报表编制,是学会阅读分析上市公司财报的一把“金钥匙”!


最后,如果你熟练掌握了合并报表编制,那你就有机会在大公司当总账会计了!薪资大概在1万-1.5万之间(一线城市价格),而且总账会计是最容易晋升的!


本篇文章的初衷,就是带领大家全面梳理其背后的逻辑原理,让你拥有独立完成企业合并报表编制的能力。文章框架结构如下:



一、 概念辨识: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这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先来看下准则的定义: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及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企业合并的本质是由于取得对子公司或者业务的控制权而导致报告主体的变化,由“不控制到控制”是判断是否构成企业合并的因素


众所周知,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以“公司制”的形式存在,从法律及税收上意义上来讲,均属于独立法人,各自为财务报告的编制单位。以法律形式上为原则划分,企业合并方式主要包括控股合并、吸收合并以及新设合并。


吸收合并(A B=A,被合并方B注销)以及新设合并(A B=C,购买方A及被购买方B均注销),并未发生控制权的转移,故不属于会计准则意义上企业合并的概念。因此,只有控股合并(A B=A B,A与B均未注销),控股方通过支付现金等对价取得被合并方的控制权,且合并完成后A与B仍然作为独立法人存续,从而导致报告主体发生变化:A/B独立主体变成A B整体作为报告主体。


一言以蔽之,只有控股合并下,母子公司的独立法人关系仍然存续,才导致需要站在新的报告主体的视角,即母子公司形成的集团所有者视角,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二、 企业合并分类


企业合并按照不同的原则有不同的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



分类之间彼此有冲突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我们依据会计准则处理的合并报表是两种分类的交叉结合,即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三、 合并范围的确定---控制权三要素


我们在了解了企业合并的概念、实质及分类之后,那么到底如何判断需要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有哪些呢?


这就涉及到实务中经常遇到的难点也是重点----控制权的三要素判断。


在实务中,尤其是大企业集团下股权结构纷繁复杂,控制权之争往往也是投资者的必争之地(例如万科宝能的股权之争),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揭开控制权三要素的“面纱”。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大战(图片来源于网络)


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首先,什么是“权力”?


在概念解析之前,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顾名思义,企业的相关活动主要指经营、投资以及融资活动,例如,商品或劳务的销售和购买、短期金融资产投资的管理、长期经营资产的购买及处置、重大合同的签订、研究与开发活动、重大股权及债权融资活动等等。了解了相关活动的范围,权力实质上就是对相关活动的主导决策权。针对 “权力”,在此处需要重点提示以下几点:


1)它是一种现时能力,虽然我现在并没有行使权力,但不代表我没有。


2)它是一种实质性的权利,而非保护性的权利,主要区别于“一票否决权”。


3)权力的持有人也是主要责任人,是为自己行使的,而非代理权。


4)通常表现为拥有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注意同股不同权的形式),有时也表现为其他合同安排。


其次,什么是“可变回报”?


可变回报是与固定回报相对应的,指的是随着被投资方的经营业绩的变化而变化,既包括正回报,也包括负回报。而固定回报指的是投资后每年直接或者间接收取固定金额的收益。


最后,利用权力影响可变回报指的是,运用手中的经营、财务决策的投票表决权去决定公司的各项重大经营及财务决策,从而使被投资公司向好(当然结果也有可能相反)发展。长。


取得控制权的常见表现形式


四、 合并报表编制逻辑原理:“购买法”/“权益结合法” “实体理论”


如前所述,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两种方式看待合并的视角是不同的。


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为“购买法”,简单来说,就是购买一家外部公司的控制权,处理原理与一般从外部购买资产的会计处理一致。例如,前面提到的“宝能系”购买万科的股权,在之前双方不存在任何的关联关系。


而“权益结合法”仅适用于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即合并双方在可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时间节点开始,就视同已经控制,一直延续计算。例如,集团内下属公司股权控制权的交易就属于此类。


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以及根据企业合并的类型确定以“购买法”或“权益结合法”作为合并原则之后,我们再来看下合并财务报表的背后的理论演变: “母公司理论”到“实体理论”的转变。


何为母公司理论?


该理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报表的扩展,应当按照母公司的视角来编制并为母公司服务,而少数股东并不具备与母公司对等的地位。合并净资产中少数股东权益作为负债列示,合并利润中归属于少数股东部分作为费用列示,最终的合并报表反映的是母公司在整个合并主体中享有的净资产权益及净利润成果。


何为“实体理论”?


该理论将母公司、子公司、子公司的少数股东看作一个经济主体,并站在整个经济主体的视角(集团所有者的视角,这是编制合并报表的逻辑基础)来编制合并报表。少数股东和母公司均属于合并主体的所有者,具有同等地位。合并净资产中,既包括归母权益,也包括少数股东权益。相对应的,合并净利润既包括归母净利润,也包括少数股东损益。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下两种理论的差异:


一名父亲拿出80万元(原有100万),加上同事的20万元,总计100万元投资儿子创业。对儿子来说,收到100万银行存款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实收资本,来自父亲及父亲同事2名股东)。


但对整个家庭来说,银行存款总计120万(父亲原100万 同事20万),较之前增加的父亲同事出资的20万,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列示还是其他负债列示就体现了两种理论的差异。




我们可以看到,“实体理论”较“母公司理论”更合理的反映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


母公司理论与实体理论视角差异





五、 合并报表编制原则及程序


除了要遵循一般原则和要求,如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之外,还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1)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利用母公司和子公司编制财务报表数据,先合计,再调整、抵消编制。


2)一体性原则。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应当将母公司、子公司及少数股东作为整体来看待,视为一个会计报告主体。


3)重要性原则。母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对整个企业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不大时,为简化合并手续也应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取舍。


在了解了编制原则之后,我们再来看下合并报表编制的准备工作:统一母子公司的会计政策;统一母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日及会计期间;对子公司以外币表示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收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资料;设置合并工作底稿,计算各科目合计数,编制调整、抵消分录,得出合并数。


六、 编制调整、抵消分录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母公司理论 ”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通常由集团内公司股权转让形成,本质上是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权益的转移,在合并前后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合并后形成的母子公司构成的报告主体,无论是其资产规模还是其经营成果都应追溯调整并持续计算。


1)合并日,合并方单体报表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 子公司合并日账面净资产价值*份额


资本公积 支付对价与子公司账面净资产份额的差额,或在贷方


留存收益 同上


管理费用 合并时发生的评估审计费用等


贷: 银行存款等 支付对价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属于集团内部的权益性交易(集团内部单位之间股权转让),站在集团所有者视角不会产生转让损益,差额直接冲减权益类科目(资本公积或者未分配利润)即可。


2)合并日及资产负债表日连续编报


编制合并报表中的调整、抵消分录时,均是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完成,而非在母公司或者子公司个别报表中调账,这一点是需要格外注意的,这也是后面连续编报滚动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的理解基础。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若被合并方自设立日开始就一直处于目前的最终控制方的控制下,且持股比例未发生过变化,则在编制合并报表追溯重述前期比较数据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合并方、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损益类项目按“相同项目简单加总”。


②被合并方的权益类项目,根据合并日持有的控股比例,计算出每个权益项目中归属母公司、少数股东的部分: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中归属于母公司的部分与合并方的资本公积相加,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中的归属于母公司的部分与合并方的未分配利润相加,其他综合收益中归属于母公司的部分与合并方的其他综合收益相加,剩余部分作为少数股东权益。


③被合并方各期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发生额*(1-合并日持有控股权比例)计算得出少数股东损益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其他综合收益,其余为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


④常规抵消合并方、被合并方之间的内部往来和内部交易。


⑤合并日,在合并报表层面应将除了合并方自身股权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冲减资本公积,将以合并方自身增发股份方式支付的合并对价中对应的实收资本或股本金额从资本公积转入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


上述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合并日后连续编报,唯一的不同是,合并方的个别报表中此时出现了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日单体分录),需将长期股权投资与资本公积抵消,即


借: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贷: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中,最终表现为实际支付的现金对价冲减合并报表层面资本公积的处理效果,冲减金额将在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的“所有者投入和减少资本——其他”列示。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为正常累积滚存的结果,与一般的合并报表相同,无需特殊处理。另外,在合并报表层面,还是应当尽可能恢复被合并方留存收益,即使这样会导致合并日资本公积出现负数。合并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合并价款应列报为“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例如,A公司于2018年6月收购B公司80%股权,支付合并对价为1200万元现金,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日B公司账面净资产为1 700万元。A公司和B公司均自设立以来即受目前的最终控制方C公司控制,且控股比例无变化,B公司的另外20%股权由非关联方持有。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合并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 1360(1700×80%)


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160


银行存款 1200


追溯调整,2017年12月31日


借:实收资本——B公司 1500


贷:资本公积(暂时代替长投) 1200(1500×80%)


少数股东权益 300(1500×20%)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10 期初未分配利润50×(1-80%)


少数股东损益 10 当年净利润50×(1-80%)


贷:少数股东权益 20


合并当期期末,2018年12月31日


借:实收资本——B公司 1500


贷:资本公积 1200(1500×80%)


少数股东权益 300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0(年初未分配利润100×(1-80%))


少数股东损益 30(当期净利润150×(1-80%))


贷:少数股东权益 50


借:资本公积 1360(1200 16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360(1700×80%)


合并底稿及结果如下:


2017年12月31日



2018年12月31日



2017-2018年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购买法” “母公司理论 ”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可以比作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外部企业股权的交易行为(无合并范围内关联方)。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购买方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


1) 购买日(控制日)当天


购买日当天,只需要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因为在购买日之前并不控制该子公司,只能编制购买日时点报表--资产负债表。


按照子公司净资产的评估价(公允价值)调账


为什么会有这一步呢?因为,股权收购时往往需要聘请评估机构对被收购子公司净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每股的收购价格。评估的方法包括资产基础法、未来收益法等。但是,子公司资产都是按照成本价值进行计量或者因不满足资产的确认条件而没有计量(例如品牌价值),考虑到某些资产的增值效应,例如账面的土地(无形资产)、房屋(固定资产)、商标及品牌(无形资产)等,净资产都会有较高的增加值。资产评估增值最终体现为净资产的增值(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一般不会认为负债会增值…),所以对应调整科目为资本公积。


借: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等) 评估增加值


无形资产(土地、商标等) 评估增加值


存货 评估增加值


贷:资本公积 借方金额合计*75%


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方金额合计*25%


特别说明的是,资产评估增值调账时要考虑企业所得税(一般为25%)的影响。资产评估增加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即子公司资产评估增值为税前价值,净资产评估增值为税后价值,差额为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这也是后面计算商誉的基础。


②计算合并商誉


合并商誉,简单来讲,就是你在购买某公司股权时的购买成本相对于该公司评估后的净资产的份额的溢价。之所以愿意支付这部分溢价,就是预期这家公司未来能带来超额的投资回报。商誉只在合并报表中体现。商誉可正、可负,一般来说为正数。


合并商誉=企业合并成本(支付公允对价)-购买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母公司份额


购买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子公司账面净资产价值 资本公积调整金额(计入净资产的税后金额)


例如,原来子公司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是100万,评估价值是150万,需要做如下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 50


贷:资本公积 50*75%=37.5


递延所得税负债 50*25%=12.5


③ 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权益抵消


借:股本


资本公积(子公司原来的资本公积 调整的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 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母公司份额 商誉


少数股东权益 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少数股东份额


2) 购买日当期期末


购买日当期期末,除合并资产负债表之外,还需要编制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表。例如,2020年6月15日实现对被收购方控制,因公司很少在月中出具报表,为便于核算,一般会选取6月30日作为开始纳入合并报表的时点,即子公司7-12月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纳入合并范围,合并报表年初数为母公司单体报表年初数。


按照子公司净资产的评估价(公允价值)调账


资产负债表,调账同上,不再赘述。


利润表,因子公司自身净利润是按照账面价值持续计算的,而我们需要按照购买日当天公允价值口径持续计算,此时就涉及到评估增值的资产需要补提折旧/摊销/成本(评估增值的存货被销售)等。


借:营业成本 存货评估增值金额*当年销售比例


管理费用 固定/无形资产评估增值当年补提折旧


贷:存货 存货评估增值金额*当年销售比例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 固定/无形资产评估增值补提折旧


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子公司当年账面净利润-资产评估增值补提折旧/摊销-评估增值存货销售成本等 递延所得税费用(负数)


②按照子公司调整后的盈利或者亏损,模拟权益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 调整后子公司净利润*持股比例( /-)


贷:投资收益 调整后子公司净利润*持股比例( /-)


③子公司向母公司分配现金股利,模拟权益法


借:投资收益 母公司实际应收分红金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 母公司实际应收分红金额


为什么会做这笔调整呢?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后续计量,子公司分配股利时,母公司单体报表做分录1:


借:应收股利/银行存款 母公司实际应收分红金额


贷:投资收益 母公司实际应收分红金额


而我们合并过程是先按照权益法模拟长期股权投资然后再抵消,所以应该做分录2:


借:应收股利/银行存款 母公司实际应收分红金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 母公司实际应收分红金额


现在需要把成本法分录1转为权益法(分录2),得到如下调整分录:


借:投资收益 母公司实际应收分红金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 母公司实际应收分红金额


④ 子公司其他权益变动,模拟权益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 子公司资本公积的变动*母公司持股比例( /-)


贷:资本公积 子公司资本公积的变动*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


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模拟权益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 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的变动*母公司持股比例( /-)


贷:其他综合收益 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的变动*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


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权益抵消


借:股本


资本公积(原来子公司的资本公积 调整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见说明)  


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 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母公司持股比例 商誉


少数股东权益 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子公司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 本年调整后的净利润-子公司提取盈余公积-子公司分配股利


母公司对子公司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年末余额=年初长投账面价值 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份额-子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份额


少数股东权益年末余额=年初余额 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份额-子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份额


⑦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的利润分配项目抵消



子公司盈利或者亏损时,母公司按照持股比例模拟并作为单体报表投资收益,而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合并底稿中收入、成本费用、净利润先做“合计数”,此时投资收益被计算了2次(母公司单体报表模拟的投资收益 子公司利润表科目加进来),因此进行抵消。


3) 购买日次年连续编报


按照子公司净资产的评估价(公允价值)调账


资产负债表,调整同上,不再赘述


利润表,涉及滚动调整及当年调整:


次年,子公司的账面净利润依然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因为评估增值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每年都要进行折旧/摊销,或者未销售的存货要继续销售(假设合并当年销售60%,次年销售40%)。由于上年调整分录是在合并底稿中完成,为保证期初未分配利润的衔接,涉及损益类的科目需要替换为“年初未分配利润”进行滚动调整。


上一年调整分录滚调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存货评估增值金额*60%


期初未分配利润 上年计提折旧/摊销金额


贷:存货 存货评估增值金额*60%


累计折旧/摊销 上年计提折旧/摊销


次年当年调整分录


借:管理费用-折旧摊销 本年计提折旧/摊销金额


营业成本 存货评估增值*40%


贷:累计折旧/摊销 本年补提折旧/摊销金额


存货 存货评估增值*40%


子公司次年当年调整后的净利润=子公司次年当年账面净利润-次年当年资产评估增值补提折旧/摊销-评估增值存货*40% 递延所得税费用(负数)


② 按照子公司调整后的盈利或者亏损,模拟权益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 上年 本年调整后子公司净利润*持股比例( /-)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上年调整后子公司净利润*持股比例( /-)


投资收益 本年调整后子公司净利润*持股比例( /-)


子公司向母公司分配现金股利,模拟权益法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上年母公司实际应收分红金额


投资收益 本年母公司实际应收分红金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 上年 本年母公司实际应收分红金额


子公司其他权益变动,模拟权益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 上年 本年子公司资本公积的变动*持股比例( /-)


贷:资本公积-期初 上年子公司资本公积的变动*持股比例( /-)


资本公积-本期 本年子公司资本公积的变动*持股比例( /-)


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模拟权益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 上年 本年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持股比例( /-)


贷:其他综合收益-期初 上年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持股比例( /-)


其他综合收益-本年 本年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持股比例( /-)


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权益抵消


借:股本


资本公积(第二年初子公司账面资本公积 调整的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第二年子公司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 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母公司持股比例 商誉


少数股东权益 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的利润分配项目抵消



七、利润表常见抵消----内部关联交易


1)一方计营业收入,一方计存货,且当年全部卖出


例如,母公司A向子公司B销售一批商品,成本80万元,收入100万元。B购入后作为100万元存货,且年底全部对外销售,确认收入120万元。



站在A、B集团所有者视角,商品成本为80万元,对外销售收入120万元,毛利40万元。因此,A、B中间发生的100万元交易流水是不存在的,需要抵消。


交易当年


借:营业收入 100 A对B的销售收入


贷:营业成本 100 B对外销售成本结转


交易次年及连续编报


滚动调整,因借贷方同时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视同无调整。


2)一方计营业收入,一方计存货,但当年未卖出


假设B公司未对外销售。站在A、B集团所有者视角,该商品只是更换存放地点而已(A B),A的销售行为并没有发生,A账面产生的20万元毛利并不存在,成本始终是80万元(而B以100万元入账存货)。



交易当年


借:营业收入 100 A对B的销售收入


贷:营业成本 80 A的销售成本结转


存货 20 B账面存货虚增20


交易次年,如B仍没卖出,滚即可


借: 期初未分配利润 20


贷:存货 20


交易次年,如B全部卖出(售价120万元)


滚动调整分录


借: 期初未分配利润 20


贷:存货 20


当年调整分录


借:存货 20


贷:营业成本 20


逻辑原理:站在集团合并角度而言,应结转存货销售成本为80万元,而B公司销售时结转存货及销售成本100万元,多结转了20万元,所以需冲回。


3)一方计营业收入,一方计入固定资产,且后续计提折旧


接上例,B作为100万元固定资产入账


交易当年


借:营业收入 100


贷:营业成本 80


固定资产 20


借:管理费用-折旧 -5(假设当年计提折旧5万元)


贷:累计折旧 -5


交易次年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20


贷:固定资产 20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5(交易当年滚调)


管理费用-折旧费 -10(交易次年,假设计提10万元)


贷:累计折旧 -15


八、 资产负债表常见抵消----内部关联往来


1)应收与应付、其他应收与其他应付、预收与预付


集团内部的关联往来项目,站在集团合并视角,只是资金在内部的流动(左手到右手),并不产生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


借:应付账款


其他应付款


预收账款


贷: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


预付账款


一方面,大家要重点关注集团内部日常往来对账,实时更新数据,如若常年老账无法对清,选择大数抵消,夯实资产。另一方面,涉及的交易增值税无需抵消,因为税款代表了经济利益流出集团外。


2)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抵消


借: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贷:资产减值损失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因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全部抵消,所以计提或者转回的坏账准备也要全部抵消,确认的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也需要抵消。


3)母子公司分红抵消


借:应付股利


贷:应收股利


仅限于母子公司挂账情形,若实际收到款项无需抵消。


九、 现金流量表常见抵消


站在集团所有者整体的角度考虑现金的流入、流出,将内部的现金流抵消


1)内部股权投资支付现金


借:投资支付的现金 (抵消现金流出量)


贷: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抵消现金流入量)


2)内部收到现金股利


借: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抵消子公司的现金流出量)    


贷: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抵消母公司的现金流入量)


3)以现金结算的债权债务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抵消现金流出量)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抵消现金流入量)   


借: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贷: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4)内部处置固定资产


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贷: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


十、一点学习感悟


学习合并报表编制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尤其是面对实务中错综复杂、不断变动的股权架构,在此,我想给大家提供几点可行的意见:


一是,深刻理解“集团所有者”的视角,这是企业合并报表编制的思维逻辑基础。像前面的例子一样,父亲是“母公司”的角色,儿子是“子公司”的角色,父子组成的家庭就是集团,父亲及父亲同事就是集团的所有者,分别为控股股东及少数股东。


二是,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经常回头翻看相关会计准则及案例解读,勤加思考,相信每次都会带来不一样的认知体验。


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练习,一定会成为合并报表技能专家,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财务进阶之路上更上一层楼!我把我合并报表模板私货送给大家,扫码发送关键词 税7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