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渊源流长,众多文人墨客、江湖侠客为酒痴迷,酒是情感寄托,亦是兄弟情义,千言万语都融在酒里,杯盏觥筹间畅意人生。
“酒”字手写书法
中国酿酒最初起源于夏初或夏朝以前的时期,距今已经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了。夏朝初年,仪狄用桑叶包饭酿成“酒”献给夏禹。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我国酿酒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产生之日开始,就受到先民欢迎。人们在饮酒赞酒的时候,总要给所饮的酒起个饶有风趣的雅号或别名。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绎而成,或者根据酒的味道、颜色、功能、作用、浓淡及酿造方法等等而定。酒的很多绰号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文在诗词、小说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词。这也是中国酒俗文化的一个特色。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有很多种叫法。
1、杜康
杜康,华夏酿酒鼻祖,后借为酒之代称。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般若汤
僧徒称酒的隐语。宋窦革《酒谱 异域酒》:“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廋辞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才有这样的称谓。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有,“僧谓酒为般若汤”的记载。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对甘肃皇台酒的题词“香醇般若汤”,可知其意。
3、碧蚁
未过滤时酒面泡沫,呈浅碧色,借以代酒。吴文英《催雪》:“歌丽泛碧蚁,放绣箔半钩。”
4、冰堂
古代美酒名,产于滑州。苏轼《送欧阳主薄赴官韦城》:“使君已复冰堂酒,更劝重新画舫斋。”
5、冰蚁
酒面上清澈的浮沫。借指美酒。清陈维崧《无闷 益都冯相国夫子饮我以太和春赋此奉谢》:“唤取鸬鹚杓到,付侍立清清小童洗。咬春说饼,满船药玉,几瓯冰蚁。”
6、泼醅
重酿未滤的酒。白居易《初冬月夜得长句》:“最恨泼醅新熟酒,迎冬不得共君尝。”
7、澄醪
清酒。晋刘琨《答庐湛诗》:“澄醪覆觞,丝竹生尘。”
8、翠樽
亦作翠尊,饰以绿玉的酒器,或借代酒。曹植《七启》:“于是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9、春
唐时称酒为“春”。因饮酒后脸颊红润,满面春色,故称。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故人们常以“春”为酒的代称。
杜甫在《拨闷》诗中写道,“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苏轼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10、春醪
春酒。陶潜《拟挽歌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叶根友的书法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体现,其行草书法是属于主要的书法表现形式,在取他之长、补己之短的精神努力追求下错落,取得许多叶根友书法爱好者的一致认同。叶根友说,书法艺术讲究的是不变中求变,行笔过程快中有慢,慢中有劲,动静结合、快慢相融、做到章法错落有致,书法布局空间的形式美等的书法创作理念。
唐楷书法是叶根友先生独创的一种楷书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叶根友说:“传统书法和唐楷的书法艺术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唐楷书法作品中的笔画运笔形式与传统书法作品有点背道而驰,点和竖的起笔运笔都非常的有突破性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快、齐、力、虚、实、动、悠等表现特点。”
可前往字体家网站“书法素材”版块查询更多书法素材下载~
你喜欢字体设计吗?
你喜欢书法吗?
你知道怎么才能让学习好书法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