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太平洋在线企业邮局查账(太平洋在线企业邮局会员查账)



2002年11月8日夜晚,北京二炮总医院来了一位生命垂危的英国老人,她精神萎靡,呕吐不止,急需治疗。



可她的孩子却不在身边,医护人员纷纷自告奋勇,轮流照顾老人。给她擦洗身体、洗头、剪指甲,为了给老人买外用药,护士甚至亲自跑了好几家大医院。


终于,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老人一点点转危为安,而医护人员也了解到,这位英国面孔,说着蹩脚中文的老太太,居然有着中国国籍,甚至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老人中文名叫刘道蕊,她的故事要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起。



那时候,二战的硝查账烟弥漫着整个世界,其中当然也包括欧洲,包括刘道蕊的故乡,英国伦敦。



当时的刘道蕊还是一个英国人,英文名叫做多利梅史密斯。她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是个普通的英国女孩。



1940年,多利原来的公司因为战争停业,多利入职中国银行伦敦分行。


她在中行伦敦分行工作表现一直很好,并且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当时有一些国民党海员,拿到一点工资,就拿去吃喝玩乐,花光赌光。



多利经历过战争,知道中国国内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日子得有多难过,她看不下去太平洋,便去鼓励这些随意挥霍不知储蓄的国民党海员,让他们把工资寄给国内的亲人,还在职权范围内为他们减免汇款手续费。


但是在1944年冬天,多利却为了正义,闯下了大祸,也因此结识了那个影响她一生的男人。




那一年,日军在太平洋上的行动失利,连带在中国国内的战斗力也遭到削弱。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很需要钱。国民党政府和红十字会分别在中行伦敦分行设立了募捐箱,为受害者筹款。



但是多利却发现,负责国民党政府募捐箱的官员居然常常盗取捐款中饱私囊,那些善款根本没法用到真正需要的人头上。


于是,多利偷偷将国民政府的募捐箱放到了柜台底下,只留了红十字会的募捐箱。反正政府募捐箱的钱筹了也是白筹,不如让慈善人士都将钱捐给红十字会,反而能救到更多的人。


这事儿很快被募捐官发现了,他恼羞成怒,以私藏政府募捐箱的理由要求银行经理把多利开除。虽然经理心里很清楚募捐官是个什么企业邮局样的人,也知道多利是被冤枉的。但他也没有办法去对抗政府官员,只好同意开除多利。


这时,来自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雇员刘本昆站了出来。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一名共产党员,工作能力出色,他也知道多利是被冤枉的。刘本昆为多利在线据理力争,这才让银行留下的多利,保住了多利的工作。



两个正义的热血青年就这样相识了,多利被刘本昆的骑士风度深深吸引,而刘本昆也被多利的正直善良打动了,不久后,他们便坠入了爱河。


1949年,多利与刘本昆在伦敦举行婚礼,婚后,多利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刘道蕊。


10月,新中国经历种种苦难,终于在人民的期盼中诞生了。当时的中国刚刚从长久战争中走出来,留下的查账是满目疮痍,金融市场亟待稳定,流落在外的国家财产也需要保护。



于是,周总理的亲自主持设立中国银行总管理处,通知海外各分行,要求冻结资产,等待总行接收


但是,多利所在的伦敦分行情况却非常复杂。


伦敦分行的员工并不全都支持中国人民政府,而是分成两派,一部分坚定地支持着共产党,另一部分则更倾向于已经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当局。



伦敦分行经理更加倾向于投靠台湾当局,对总行新成立的总管理处颇为不信任,准备将留在伦敦分行的外汇转去台湾。


刘本昆是党员,刘道蕊也早就看不惯国民党官员的行为,两人理所当然地要为新成立的人民政府保卫伦敦分行持有的财产,便成为摆在这对小夫妻眼前最重要的任务。刘道蕊夫妇组织起五名同样爱国的员工,成立起义小组,成功地保护了国家的财产。


为了表彰刘道蕊夫妇,刘本昆被中行总行任命为伦敦分行襄理,再加上二战彻底结束,日子变得和平,他们买了小汽车,住上漂亮小公寓,两人从此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



可是,刘本昆的心里却一直放不下祖国。他在这里吃香喝辣,可是国内人民却仍然囿于贫困,他不能这样隔岸观火,他要回国。


但刘道蕊要怎么办呢?当时的会员中国经济远不如英国,她会放弃优渥的生活去中国吃苦吗?刘道蕊是外国人,她的国籍问题怎么处理?这些问题,让刘本昆非常犹豫。


但让刘本昆没想到的是,刘道蕊非常勇敢,毅然决定放弃英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陪伴丈夫回到祖国,为中国国内的经济事业做出贡献。


刘道蕊向中国大使馆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取得中国大使的认可,取得了中国人民政府愿意接受她成为中国公民的文件,成为了一个中国人。


全部手续办理完毕的时候,已经到了1957年的秋天。



刘本昆当即就向总行申请回国,但总行却没有答应这个海外游子的归国请求。理由有二,一来,眼下中行国际分行并不稳定,需要像刘本昆这样的人稳定分行人心;二来,分行也在线需要像刘本昆这样可以信任的人来保卫财产。


刘本昆没有放弃,一次次地提出请求回国。漫长的10年过去,总行终于同意了刘本昆的回国申请。刘氏夫妇归心似箭,他们迅速变卖了家产,连那套漂亮小公寓,都是以1.2万英镑的便宜价格出售的,随太平洋后,刘本昆写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寄给了周总理。



信中,刘本昆告诉周总理,这笔钱是他们夫妻二人这些年来的积蓄,一开始就想要用来建设祖国,可又实在不知道交给谁,只知道周总理是个值得信任的人,这才通过银行汇给了周总理。


随信附了一张1.2万英镑的汇票,周总理收到这笔钱很是感动,却没有动它。因为周总理认为,这是公民的个人存款,是人民的辛苦钱,心意国家知道了,可钱一定要退回去。



但是信是匿名的,再加上各种客观因素,查找捐款人的工作并不能顺利开展,于是负责查找捐款人的工作人员以周总理的名义将钱存入了中国银行,以确保存款的安全。


谁知道,这一存就是30年。




而刘氏夫妇则一直默默在岗位上工作着。刘道蕊在中国生活工作得越久,想要为民服务的愿望就越强烈。


她跟着丈夫刘本昆学习党的历史,还在工作之余,找来《毛泽东选集》等政治读物,和丈夫一起学习



终于在1986年,年过花甲的刘道蕊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到退休前,夫妇俩都一直努力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过着清贫的生活,从来没向谁提过那1.2万英镑的捐款,从未想过通过捐款得到什么表彰,换取什么社会地位。


直到1997年,中国银行总行查内账,这笔钱的故事才终于得见天日。当时的刘氏夫妇已经退休近10年,刘本昆的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偶尔还需要住院,医疗上有着非常大的负担。而他们的收入却仅仅只有微薄的退休金。



银行工作人员还是找到了他们,按照周总理的指示,连本带利,还给了夫妇俩46万元。


这是一笔巨款,可以很好地缓解他们生活上的压力,但夫妻俩的态度却仍然企业邮局坚决:既然是捐款,那就没有要回来的道理。


可是银行工作人员也不可能把这笔钱带回去,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刘道蕊提议,用这笔钱成立一个刘本昆基金会,用来表彰中国银行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


终于,这笔阴差阳错在银行沉寂了30年的善款,终于发挥了它该有的作用。


1998年,年迈的刘本昆因病去世,儿子去了香港发展,儿媳和孙女相继去了英国,刘道蕊又变成孤身一人。


但她仍然以自己中国公民和中共党员的身份自豪,继续留在中国,住进老年公寓。给学生上上英语课,养养绿植,和其他的老人们一起唱歌,看《中国日报》。


2007年,中国银行的员工们为刘道蕊举办了89岁生日会,此时,她已经在中国待了40年,而这40年间,她从未回过英国。



很多人问她为什么不回英国生活,她说:“虽然我的面孔是外国人,但我的心是中国心。”


2013年3月,老人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她将终身托付给一个正直善良的小伙,执手白头;将幸福交给了一片陌生的土地,无怨无悔;将积蓄贡献给一个新生的国家,不求名利;将事业奉献给中国银行,兢兢业业。




其实在新中国建立的漫漫旅途上,有无数像刘道蕊一样会员的年轻人,被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打动,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建设做出贡献,他们中有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他们的长相不一、出身不一、国籍不一,但却都和刘本昆夫妇一样,有着一颗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英雄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