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家庭纠纷(家庭纠纷案件怎么解决)

这几天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沸了——


#孩子偷拿100怎么元被父母揪进派出所#,纠纷案


有7亿网友围观,


近2万人参与讨论,


还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咱先把这事儿简单捋捋,


其实就是解决江苏南通一对夫妻,


因十来岁的儿子为去同学家玩


偷拿了家里的100块钱,


便把儿子拉到派出所,


让警察把他抓起来,


最后经过教育孩子道歉还钱。


同时警察蜀黍也教育父母,


应采取更合理的方式,


不应让孩子害怕警察。


事儿呢就是这么个事儿,


估计民警和家长都没想到,


这居然能引起大范围的围观和论战。


网友各执己见,有支持的


↓↓↓


有反对的


↓↓↓


看看微博热度和论战的激烈程度,


为祖国未来操碎心的小编觉得,


这事儿还真有必要好好聊聊。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


这对父母对孩子偷钱的行为重视是对的,


比那些说“孩子小没啥大不了”的强多了,


但直接送派出所这招的确有点简单粗暴了。


如果靠吓唬恐吓就能教育好孩子的话,


那天底下还会有那么多“熊孩子”吗?


再说,教育孩子主要还是家长的事,


不能推卸给警察,


如果人人都这样教育孩子,


不仅浪费警力,


还容易让孩子对警察产生恐惧,


今后真正遇险时不敢向警察求助纠纷案。


同理,有些人教育孩子喜欢说


“再闹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起来”,


这是安全教育的大忌,绝不提倡。


说到底,这事儿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还是在于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其中涉及到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财商教育,


不仅孩子需要教育,


为人父母者同样需要教育。


因为孩子犯错,


考验的不是孩子,


而是父母。


如果父母处理得好,


这个错误就是教育孩子的一次绝佳机会,


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台阶,


坏事反而变为好事;


处理不好,可能就会错上加错,


轻则案件打击孩子的自尊,


或引起逆反心理,影响亲子关系,


重则可能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轨迹。


钟南山院士曾在采访中


谈及父母对案件自己的教育:


他小时候犯错时,


父亲不会疾言厉色地批评他,


而是只纠纷跟他说一句话:


“南山,你好好想一想吧。”


然后留给他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自己想清楚究竟错在哪里。


正是因为父母善于接纳和容错,


给了他怎么不断反思和进步的空间,


日后他才能成长为不畏失败、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的医学泰斗、时代先锋。


作为父母,


应该允许孩子有犯错的权利,


因为有错误才有反思和进步。


看到这里有人要说了,


你啰嗦了半天,


道理我们都懂,


可是到底该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听听长期从事犯罪心理


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


李玫瑾教授是怎么说的:


孩子变坏的早期表现分别是


说谎、骂人、偷拿。


而这其中,


偷拿是大多数父母最不能容忍的,


显然这挑战了家庭教育的道德底线。


但是在低年龄段的孩子身上,


偷拿行为却是非常普遍的。


父母要管,更要有智慧地管。


1


首先,教育重在“防”。


平时就要帮孩子树立“所有权”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别人的东西我不要,


自己的东西要管好”。


另外,家长也要以身作则,


不贪小便宜,


不偷拿偷占公家财物,


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2


发现家庭孩子有偷拿行为时,


不管东西值不值钱,


都要第一时间管教,


但切记不要当众批评,


避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


如果在孩子偷拿一个小玩具


或者一块糖果的时候你不管教他,


等到他开始偷钱的时候再管教,


他又怎么会服气呢?


3


要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


孩子也会有消费的欲望,


尤其当他到了一定的年龄段,


便会拥有社交关系,


零花钱本就是社交的必备品,


这点其实纠纷是和成年人一样的。


父母要尊重孩子正当合理的消费需求。


如果孩子零花钱不够甚至没有时,


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


就容易产生偷拿的念头和行为。


同时,给孩子零花钱时,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


不要高高在上,形同施舍,


否则孩子会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即便能要到钱,也更愿选择自己偷拿。家庭


当然,并不是光给钱就完事了,


还得适当引导孩子树立理财规划的概念,


比如可以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挣零花钱,


教孩子通过计划购物、记账、总结等,


合理安排日常的开销,


学会珍惜,学会延时满足,


学会判断必要和不必要的消费。


最后,跟广大父母分享一个小故事:


一个孩子拿了家里的钱,


妈妈知道后没有打骂,


也没有给孩子冠以“偷”的字眼,


而是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


家里的钱是全家所有人的,


爸爸可以用,妈妈可以用,


你也可以用。


但是用之前要告诉爸爸妈妈,


让我们知道是自家人拿的,


而不是别人“偷”走的。


这位妈妈的做解决法,


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又告诉了孩子以后该怎么做,


同时还教育了孩子什么是“偷”。


这就是智慧的教育方法。


来源:央视网《事说新语》栏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