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成都市西二路工商行政管理局(成都工商行政管理局网上办事大厅)

原创 2018-03-20 旻轩 方志金牛





文 • 旻轩


图 • 网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商品交易市场逐步恢复,集市贸易慢慢发展起来。在这一背景下,成都铁路局为解决职工子女严重待业问题,于1979年1月3日发出《关于先在工务、房建两个部门试办大集体单位的通知》。同年6月,成立大集体办公室,并按照四川省计委、劳动局批准的招工指标,在全局范围内招工,到年底共招收大集体职工11450人,其中,地方统筹安置仅1055人;办起了105个大集体,下属单位也自行办起了小集体,集体经济在成都铁路局诞生。


1978年4月,成都铁路局恢复运输处。1979年,成都铁路局发送旅客4940万人,并以每年305万人的速度递增,到1985年达6598万人;货运发送量5517万吨,到1985年达到6710万吨。


伴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始进城务工,成都周边大量富余劳动力,乘坐火车或长途汽车涌入成都经商、务工。一时,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成都火车北站,成为客流、物流的重要中转地和承载地,人口密集,熙熙攘攘,大量农村农副产品自发性流入,一大批商贩和有技能的人聚集于此,庞大的人流、物流、商流开启了城北集市贸易的跃进式发展。



▲ 1990年代初期的成都火车北站


1980年3月,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突破大中城市的车站码头不设市场的规定,利用火车北站和北门汽车站便利的交通和旺盛的人气,发挥货运优势和辐射作用,率先修建了“成都火车北站市场”。1985年,成都市政府提出“发展大商业、搞活大流通、培育大市场”,铁路系统家委会、四川省纺织工业供销公司等纷纷修建市场,并成燎原之势,培育出全国闻名的十大综合商品贸易市场之一的成都荷花池市场,西南地区最大的国家级生产资料集中交易场所——成都生产资料交易区,国家级五块石中药材专业市场以及西部五机电交易中心和物流基地——金府机电大世界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市场。



▲ 1985年9月7日,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视察成都集贸市场建设


成都火车北站市场——简称“北市”

开创之初利用成都铁路分局弃用的洞子口八队库房作为场地。1980年4月1日正式营业,设有摊位200个。1980年底,成为成都市收入最高的农贸交易市场。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至1983年间,每天来自西昌、成渝、宝成铁路的副食品约5-10万公斤。1983年,扩建火车北站和修建二环路,市场搬迁至五块石十队,也就是今天的北站西二路附近,占地12亩多,搭建了8个交易棚,面积2000多平方米,经营户增至600多户,总摊位数达1200多。1984年3月,陕西绛县生产的“尼龙袜”进入市场,市场第一次出现工业品。随之郫县、双流生产的衣服、鞋帽,沈阳、大连、石家庄、浙江、湖北、江苏等生产的大批日用百货涌入,市场逐步由农贸市场向以百货服装为主干杂副食杂货为辅的工业品转型。1986年2月迁至西一巷扩建,占地18亩,建有1600多个摊位。经营户来自湖北、浙江、广东、安徽、陕西、山西以及省内等各区(市)县,从业人员达3000人左右,日进场人数上万人次之多,成为了成都市颇具影响的大市场之一。1991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把市场划归金牛区,仍属与洞子口联办共管。4月25日,因风灾棚架垮塌,金牛区政府筹集资金3700万元,分三期建设新市场,共建3座交易大楼,建筑面积27100平方米,营业面积15510平方米,拥有商位4652个,经营户4266户,常驻市场经营人员约1.3万人,从业人员达10余万人。1996年交易额突破16.7亿元。当年,工商系统“管办脱钩”,市场重新交回成都市工商局管辖。2005年“属地化转”,市场划归金牛区市场开发服务中心。



荷花池批发市场

1984年7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成都市工商局在紧邻火车北站的荷花池建设成都第一个专业化的大型消费品批发、零售市场。1986年2月,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建成8个开放式交易厅,2个封闭式交易厅、一栋服务大楼、50多间营业用房及仓库,全系钢筋水泥结构,3月13日开业。二期工程建设水果交易区,迁建中药材交易区。1989年11月全面竣工,共占地73亩,建筑总面积51166平方米,投资2450万元,其规模居西南地区集贸市场之首,1989年与其固定经济联系的市、县省内有153个,省外165个。1991年,荷花池市场年交易额27亿元,进入全国十大批发市场之列。1992年,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商业聚集影响能力,以该市场为核心,周边的大成市场、蓝光金荷花、荷花金池、宏正广场等商贸市场相继开业,逐步形成了极具规模的荷花池商圈。2002年“管办脱钩”,划归原成都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管理。2005年“属地化转”,划归金牛区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管理,市场列全国综合市场第三,基本形成近1平方千米的市场区域,主要经营服装、纺织品、鞋类、玩具等12大类,从业人员达10余万人,日人流量10万余人次,年交易额200亿元以上。2013年2月,金牛区市场中心管理的荷花池市场关闭,实施“金牛之心荷花池广场”提升改造。




成都火车北站市场、荷花池批发市场是城北发展壮大起来的市场典型代表。火车北站区域作为成都铁路局机关的所在地,居住着庞大的职工家属。集市贸易在这个区域的发展,也促使成都铁路局家委会投身其中。



西三巷农贸市场

地处成都铁路局机关住宅区内。这个区域内居住着五千多户,近2万职工家属。成都铁路局在住宅区设家属管理委员会,下设13个家管分会,相当于居民委员会。改革开放后,农贸市场一片生机,1982年6月家管会开始筹建市场,搭建了8平方米的小屋。1984年修建了一个20平方米腌卤棚和35平米的玻璃纤维瓦盖的简易销售棚。1984年8月,市场正式命名为西三巷农贸市场。1990年,市场由金牛区工商局和火车站街道办事处与成都铁路局机关共办,由家管会代管。1991年市场扩建,场地面积4178平方米,摊位530多个,1996年市场成交额近2亿元。


荷花池蔬菜市场

1984年创办。最初是成都铁路分局荷花池住宅区家管会提出,9月20日,经成都市西城区政府同意,成立“荷花池农副产品交易点”。成都市分管副市长视察后,10月初将交易点改为荷花池蔬菜市场。1985年,家管会自筹资金4万元搭建。1988年又扩建成了容纳30辆卡车与48个货位的批发市场。1992年再投入30万元,将零售市场176个摊位改建,交易额达到6349万元。


因铁路带来的庞大的物流和人流量而发展,也因铁路系统不断溢出的资源而壮大。1988年末,成都铁路局有独立核算的集体企业487个。这些集体企业在服务内部的同时,也面向社会,经营涉及服装、印刷、建材制品、电子器材、橡胶皮革制品、装潢及汽车修理等多行业、多门类,有1000多个经营网点遍布四川、云南、贵州三省铁路沿线,为火车北站区域集市贸易发展提供了货源支撑。


从《成都经济普查(2004)》反映的情况来看,物流业企业数量区域分布,成都市金牛区和成华区最多,有200多家;物流从业人员金牛区有16万多人;物流资产分布、物流区域收入金牛区在城区中都拥有最大的占比,达到60%和88%。


就这样,从1990年代开始的十多年间,金牛区形成了六大市场群:


金荷花和大成市场及北站市场为代表的荷花池日用百货市场群


五块石电子电器市场和商贸大市场为代表的五块石综合市场群


府河桥市场和亿家天下为代表的二环路建材市场群


川西生资和金牛物资为代表的西门生产资料市场群


城北电子电器商场和大发电器商场为代表的城隍庙电子电器市场群


万贯金府机电和量力钢材为代表的金府生产资料市场群


金牛区成为了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商品市场最密集、市场类型最齐全、市场最活跃的区域。


但是,这种现货、现金、现场交易的产业形态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后,逐渐显现出落后和低效。


1952年,四川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摆在城北,出川的唯一一条铁路宝成铁路也从这里出发,“铁半城”就成为了金牛区的“宿命”。它给这个区域带来繁荣和发展,产生“嫁人就嫁铁路人”“要想富,荷花池市场弄商铺”的自豪。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区域面临艰难转型中的“阵痛”,铁路系统居住区如是,与之比邻的各类市场亦如是。


金牛区数字方志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